流年暗换情依旧——品味宋词里的人生

2010-02-16 19:46卜菁湘南学院中文系月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6期
关键词:宋词辛弃疾品味

卜菁(湘南学院中文系) 月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流年暗换情依旧
——品味宋词里的人生

卜菁(湘南学院中文系) 月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宋代的词,相信许多人在小时候是颇背诵了一些的,不谈那些家长另行制定的背诵任务,就单以语文课本中的宋词而言,就有不少。但那时毕竟年少,是一个只想着贪玩,并不以学习为意的年纪,虽然借着小时记忆力尚好的优势,少则二三十字,多亦不过百字的宋词,费不了多少工夫就能滚瓜烂熟,但类似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背诵,纵将字句背得一字不差,那词里的意思,是不曾明白也不曾想弄明白的。试想,还在“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纪,如何懂得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哲思呢?

而高考结束,于宋词,较之年少,除了能摇头晃脑多背诵几篇之外,所多出者,亦无非是本词讲了一个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这种能拿分的分析模式而已。宋词之美,仍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话题。

然而或许与宋词有着一段宿缘,宋词亦或不许年轻一辈对她隔膜太多,于是有一次在图书馆借书之时,在所借之书旁发现有一本 《宋词赏析》。当时即心生好奇,遂和所欲借的那本书一齐抽了出来,看了下目录,中有一篇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这首词是以前便学过的,于是马上翻至赏析这词的页面,读了起来。读完颇受震惊,暗想,原来宋词是可以这样读的。后来自己读宋词时学着慢慢去品味宋词,沈祖棻先生的这本《宋词赏析》确是起着莫大的引导之功,自己亦时为那次的机缘而庆幸。建国以来,因为阶级分析的思维深入人心,对于文学作品也存在着以其思想断定作品好坏的倾向。而宋词,尤其是婉约词,因为多描写相思恋情,或是士大夫文人的消极心态,于现实的社会与人生反映不够,而多遭批判。然而实际上,虽然婉约词在内容上有不够积极地一面,但其艺术上的成就,是足以与唐诗相比肩的。所以沈祖棻先生在 《宋词赏析》里,多就每篇词的艺术技巧加以分析,挖掘出词的艺术之美。而只有领略到这种美,才能真正沉浸在宋词里,而以为自己就是那位倚楼远望的佳人,望断了秋水也不见情人的归来;或以为自己就是那位长亭离别的游子,在孤独的漂泊中回想着昔日的欢乐。此时词中人物的悲喜也便成了自己的悲喜。而宋词中最足动人的,实际上又是在词里所表现的词人的人生。这些人生或是多情,或是豪放,均真切感人,表现着词人至情至性的一面。

宋词里的人生是多情的。晏几道不必说,他对莲、鸿、蘋、云四女的痴恋,可谓魂牵梦绕,不可已之,“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沈祖棻先对这两句的评语说是“结尾两句写相思之极,寤寐求之,以见钟情之深,用意是深入一层,用笔则是宕开一层。‘梦魂’牵惹,非常迫切,但却有其‘无拘检’的好处,即不比实际的人生会有许多艰阻。”而“着一‘又’字,则可见梦里相寻,已非一次”,如此浓烈的情感,及至真见面时,又欢喜得以为这是梦境了,不由得拿灯照照对方,以定真假,“今宵剩把银釭钴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这种看似幼稚的行为,正反映出晏几道的一往情深。这位太平宰相的儿子,一生仕途偃蹇,沉沦下潦,然而他的这种痴情,何尝不能令人感动?虽然这种痴情亦为时人所讥,但所讥者纵然官高禄厚,除了这表面的风光,人生何曾有晏几道的充实呢?

不过宋词所展现的词人的多情人生,又非仅止于爱情这一方面而已,于国于民亦可情寄之而不可转。宋朝重文轻武,政府机构又庞大而臃肿,遂种下积贫积弱的局面。从建国起便受着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极大威胁。辽、金、西夏,建国时间不同,却对入侵北宋有着同样浓厚的兴趣,屡屡兴兵犯边。北宋虽亦出兵相抗,无奈总是胜少败多,终于有“靖康之难”:国都被破,徽钦二宗被俘北上。虽然赵构建康称帝,但已是偏安江南,北方大片国土已非宋有了。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遂激起大批士人的慷慨报国之心,词人亦多投身疆场,冀有所用。慷慨报国,是事之尊者,史书中自不乏详细记载,但所记载多偏重于传主的外在言行,于人的内心少有涉及,所以即便史书将传主的一生功业、行藏记载得分毫不差,内心情感的缺席,使得传主的一生终究不算完满。如对于辛弃疾而言,史书记载的只是他的功业、仕宦的一生,只有他所做的词,才记录了他对国家的深情,记录了他这多情于国的一生。辛弃疾本参加了宋室南渡后在北方抗金的义军,后来义军首领为叛徒所害,辛弃疾亲率数骑于数万军中取叛徒头颅,以归南宋。因他由北方而来,因此对北方百姓的苦难有深切理解下的同情,对北方百姓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心情亦有同样深切的了解。他希望有朝一日能领兵北伐,完成收复大业,“算万里平戎,功名本是,真儒事”。然而朝廷无能,惟知偏安江南,不思收复,“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并对包括他在内的大批力主抗金之臣屡加贬黜。他有志难酬,亦多愤慨。但当时的情势,朝廷既不主抗战,他除了愤慨,又能如何呢?唯有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罢了。他虽然做梦都是“梦回吹角连营”,沙场征战,但也终究只是做梦,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了。辛弃疾的词在豪放中有着一种沉郁悲凉之感,原因即在于此。对国家的感情是如此的深厚,而在国家危难时,却又不能出力以救时艰,“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此真让人情何以堪!他虽期待朝廷的抗战情势能同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样,打破阻力,重为朝廷主潮,但终究只成为一厢情愿了。

宋词里又另有一类词,表现出词人的豪放人生,又显出澎湃的激情了。苏轼即是典型代表。苏轼才华横溢,年纪轻轻便以其才学获得皇帝赏识,欲委以重用。但他的仕途实际上并不如意,一生不得志。因陷于党争,为当时轮流掌权的新旧两党不容,一再遭贬谪,正如他自己的一首自嘲诗所言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道出他越贬越远的惨淡人生。但苏轼却以他豁达的心胸,旷达的情怀,抒写他虽不幸而又豪放的一生。而惟在词中,苏轼的豪放方有淋漓尽致的展示。苏轼有一首《定风波》词,词写其游玩途中而忽遇雨,同伴都甚感狼狈,唯有苏轼处变不惊,安然受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突然遇雨而毫不慌张,干脆雨中漫步,且一边吟啸,类似于现在的雨中高歌了。他相信风雨不过是暂时的,稍后便会是山头斜照的相迎。词句似简单,而实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所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困难与挫折终会过去,光明的前途终会到来。苏轼的这种豁达心境,使他即便是在贬谪期间,也不怨天尤人,意志消沉,而能苦中作乐,时时挥洒他的豪情。如他在密州期间所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记载他一次打猎经历的词,上片记出猎,下片言欲请战从军,意气风发,气概之豪壮虽比之曹操的赤壁大战之前、百万军中的“横槊赋诗”亦不逊色。苏轼正是在他的词中表现他的虽多磨难而却豪放的一生。苏轼诗、文、词、书、画皆甚精通,艺术上沾溉后人之处自是丰富已极,如沈祖棻先生说,“辛弃疾以自己的比较先进的世界观和沉挚热烈的个性来学习和继承苏轼,使自己攀登上了一座更高的山峰。”这是一个显然而成功的例子。而其实他的这种人生范式,于后之于他的封建士大夫、文人亦是益处良多,给他们指出了一条面临人生苦闷时的解脱之路。而且,即便是于现今,又何尝没有它的积极意义呢?人生虽短,苦难实多,这世间给我们的诸多纷纷扰扰,是是非非,我们无法一一改变,那么,不如像苏轼那样,回过头来,改变自己的心态,或许等在前面的,将是一片海阔天空。

流年暗换,宋词记录的那一段段人生都早已成为过去,然而时间纵然可以让人事代谢,这些曾有过的人生却在时间的轨道里依然传下她永恒的感动,依然让无数的后来者欣赏、品味。而这些欣赏,这些品味,亦能给人感动与启发,如这本《宋词赏析》,虽然著者已逝,但在宋词这座艺术高峰上,留下了她的足迹,必将指引后来攀登者继续前行。

猜你喜欢
宋词辛弃疾品味
宋词里的中秋月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品读宋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品味桂峰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