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韩愈绝句的艺术特色

2010-02-16 20:06吴振华闫俊伟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章法虚词韩愈

吴振华,闫俊伟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古文创作取得了度越前人的成就,得到后世的赞誉和推崇。自北宋以来,人们对韩文一直有着相当高的关注度,而对韩诗的研究多集中在古体诗,对近体诗尤其是绝句的探讨则明显不足。本文对韩愈绝句艺术特色作细致论析,以期从一个侧面把握韩诗的艺术成就。

韩愈的绝句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艺术创造。他拓展了绝句的艺术表现方法,打通古文与绝句作法,以文法作绝句,讲究字法、句法、章法,引议论入绝句,显示出不同惯常的“奇崛”风格,呈现出语奇、象奇、句奇、章奇、境奇、意奇、式奇的特色,确立了绝句新的“奇崛”审美规范。

一、语奇——使用虚词增强绝句的骨力

绝句形式短小,篇幅有限,总共才20字或28字。本不宜采用在古文中大量使用的虚词,而韩愈却自由使用,或使诗歌更加劲健有骨力,或使诗意更加蕴藉曲折有味,不一而足,往往达到无施不可的地步。方东树《昭昧詹言》说:“好用虚字承递,此宋后时文体,最易软弱。须横空盘硬,中间摆落断翦多少软弱词意,自然高古。此唯韩、杜二公为然,其用虚字必用之于逆折倒找,令人莫测。”[1]“自有人知处,那无步往踪?莫教安四壁,面面看芙蓉。”(《渚亭》)“自”与“那”连用表示向来如此,没有例外,不容置疑。“莫”字示态度之坚定,不可动摇。只要有人知道渚亭所在,就一定会有人寻迹前往,千万不能叫人把四壁装起来,以便从每面都可以欣赏芙蓉。自然质朴之境,因虚词的使用,而气骨顿增。“居然鳞介不能容,石眼环环水一钟。闻说旱时求得雨,只疑蝌蚪是蛟龙。”(《硖石西泉》)“居然”表示情绪的转折,出乎意料之外,突出了石眼之小。“只疑”是心灵无尽向往的呼唤,将诗人非同寻常的雄心壮志,小人物也能干出大事业的气魄融入空濛迷离的奇特想象之中。因虚词而传达出自信、豪迈的情感,为这首绝句增添了劲健之气、壮美韵味。“岁老岂能充上驷,力微当自慎前程。不知何故翻骧首,牵过关门妄一鸣。”(《入关咏马》)“'岂'字表达顿折逆挽的拗峭情绪,起到一种先荡开去后波峰突起的艺术效果。”[2]“不”与“翻”连用表达想有所作为的情绪深入骨髓,欲罢不能。因虚词的应用突出了否定、讽刺性情感,使得诗句意脉顿转,诗意更加曲折有味。虚词的成功运用使韩愈的绝句具有文的气势和格调,显示出迥异于传统绝句摇曳咏叹的俊美品格,呈现出劲健阔大的壮美品格。再如《赠刑部马侍郎》:

红旗照海压南荒,征入中台作侍郎。

暂从相公平小寇,便归天阙致时康。

这首诗表明了韩愈蔑视淮西之寇、扫平割据战乱以致时康的豪情壮志。气势沉雄,境界壮阔,颇像一篇以时间为序的人物传记散文。而虚词“暂”“便”连用表时间上前后相承,使得小诗如脱口而出,一气流走,不失自然顺畅之美。这种诗文同体,韵散合一之奇崛美的获得与虚词的成功运用不无关系。

二、象奇——以反传统的意象传达豪迈之情

传统上多以“风神”推许绝句,因而借以传情达意的意象往往具有优美的特征。如王昌龄的《采莲曲二首》(其一):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首绝句的意象“荷叶”“罗裙”“芙蓉”,清新秀美,美丽的采莲少女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间时隐时现,若有若无,意境优美,让人无限遐想。当然,韩愈的绝句也不乏清新朴素的意象。如《竹溪》:“蔼蔼溪流慢,梢梢岸筿长。穿沙碧竿净,落水紫苞香。”诗中的“溪流”“岸筿”“碧竿”“紫苞”意象清秀,由此诱发的恬静闲适的意境,令人向往。但是韩愈绝句中更多的意象具有雄伟苍劲的特征,异于传统绝句意象的清新优美。例如:“红旗照海压南荒,征入中台作侍郎。” (《赠刑部马侍郎》)“红旗”“海”“南荒”意象,或壮阔、或荒凉。“照海”“压南荒”传达出诗人为国靖难的豪气,扫灭叛乱的决心。“龙疲虎困割川原,亿万苍生性命存。”(《过鸿沟》) “龙”“虎”意象庄严,勇猛,可畏。而“龙疲”“虎困”则可见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委曲道出作者力主平叛的豪情。“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荆山”“华山”意象壮阔雄伟,两地距离遥远,而凯旋大军仿佛在旋踵间便跨过了广阔的地域,景象壮阔非凡。“日出”“四扇开”意象,气势恢宏,欢庆胜利的喜悦豪情溢于言表。“夹道疏槐出老根,高甍巨桷压山原。”(《和李司勋过连昌宫》)“疏槐”“老根”“高甍”“巨桷”,意象或苍凉、或磅礴,沧田桑海,使人黯然神伤,耐人寻味。韩愈绝句对新奇怪异意象的选择,表现了一种新的审美风范,从而使他的绝句与盛唐诗人和中唐其他诗人区别开来,具有孤标独卓的意义。

三、句奇——以散文句法传递幽微拗峭之情

古诗的句法,一向是以承转通顺近于散文的句法为主。初唐以后,诗句更趋于紧缩凝练。杜甫在诗句精炼浓缩的基础上,以一种反省与自觉的意味颠倒诗句的因果关系,与文法相渗透,带领句法进入完全突破传统的新境界。韩愈继承杜甫诗歌成就并加以拓展,或用传统的散文句法,以俗为美,或用倒装句式,表达其好奇拗峭之情,形成了具有奇崛之美的句法。如《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首小诗题材、意象都没有新的开拓,其新奇独异之美完全依赖艺术上的戛戛独造,以“都未有”“初惊见”“却嫌”“故穿”等词语连结,明显是用散文笔法来写。“都未有芳华”“初惊见草芽”“却嫌春色晚”运用散文转折顿挫之法使诗歌具有跌宕腾挪之态,意脉一转再转,而淡淡的遗憾、惋惜、惊讶、欣喜等丰富幽微的情绪均藏在诗句的背后,十分含蓄。

倒装句式的应用不仅能突出所强调之景或物,运用得好,这一形式便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引导读者进入触发联想的情感世界,曲传作者未吐的情感。其效果远远优于按通常章法所写的语意虽顺畅却易平淡无奇的句法。“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湘中》)倒装句法的应用,突出了江景——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悲愁的气氛。通过这一画面和“潇湘”意象曲折地描写了诗人心境的哀愤,并由这一有意味的形式暗示了诗人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之情。再如:“桃溪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意如何?”(《闻梨花发赠刘师命》)诗人远谪阳山,悲凉孤寂,见落花而触发悲苦心绪。倒装的运用使起句突兀峭拔,似有无边的愁绪扑面而来,然而在这无际愁苦中更见友情之温暖。诗人不直道友情,却写哀愁,所写愁越深,越见友情之笃厚,弥足珍贵。再如:“非铸复非镕,泓澄忽此逢。鱼虾不用避,只是照蛟龙。”(《镜潭》)此小诗前两句以倒装强调镜潭清澈、天然,暗透作者对这天工杰作的喜爱之情。后两句进一步以散文句法描述小潭之机趣,气盛言宜,彰显韩愈式豪情。

总之,这类源于散文句法,而又突破传统绝句句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韩愈绝句奇崛特色的要素之一。

四、章奇——用散文章法而韵味十足

绝句以含蓄、神韵为胜,必然要求章法结构上具有跳跃性,这样才能增大诗境的蕴涵。铺陈有序、层次分明的章法往往会因为缺乏跳跃性,写的过实而缺乏诗味。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绝句极具跳跃性。在空间上,辞别地是名胜古迹黄鹤楼,目的地是繁华都市扬州,让人无尽向往;在时间上,伫立江边,目送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仍久久不肯离去,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友情之深让人感动。二者构成了诗味绵长、耐人咀嚼的意境。而韩愈以散文章法作绝句,讲求构思,思直意密,却不乏诗意。如:《郴口又赠二首》(其一):

山作剑攒江写镜,扁舟急转疾于飞。

回头笑向张公子,终日思归此日归。

这首绝句从句式到章法都是散文式的。诗中用明喻,往往会由于本体、喻体过于明了而乏蕴藉之味。而这首诗的前两句,“山作剑攒”“江写镜”“扁舟疾于飞”,本体、喻体交代的清清楚楚,完全是散文式的比喻。诗的后两句,“回头笑向张公子”“终日思归此日归”完全是把散文的句式整体移植到绝句中。在章法方面,先写舟旁景,次写舟本身,再次写舟中事,最后抒发感慨。颇似一篇微型散文,次序井然,写得实而密,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稍显不足。但是由于作者捕捉到了别时的瞬间情感,表达不加雕饰,天真自然,故而不乏诗之韵味。再如:“喜君眸子重清明,携手城南历旧游。忽见孟生题竹处,相看泪落不能收。”(《赠张十八助教》)这首诗汲取了游记文的写法。语言是平实的叙述语言,而非高度凝练的诗化语言。章法上,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依次叙写“旅游原因” “旅游处所”“旅游感受”。但它不仅形式是诗的,而且一字一句之中都融入了作者的浓情厚意,处处给读者以浓郁诗情。

五、境奇——意境壮阔而不乏蕴蓄之味

在意境创造上,绝句以清新淡雅的语言,优柔舒缓的节奏,创造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意境为佳。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烟雨迷蒙的送别画面恰似因别离而生的无边哀愁,孤独屹立的楚山烘托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不言情而情自生。由情景融化成的清空明澈的优美意境,含蓄蕴藉,余韵无穷。而韩愈绝句却以雄健之笔、凌厉之气,写壮景,抒奇情,壮奇意,创造出耐人品味的壮阔意境。如《游太平公主山庄》“: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压城。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这首绝句语豪气盛。诗的前两句“欲占春”“压城”写出了太平公主权高势重,霸气十足,不可一世;后两句“花多少”“不属人”进一步铺展,以苑广花盛的实境描写拓展虚境,情因景生。而“当年”指出这一切如过眼云烟,意在言外。这首小诗以豪语抒“不平”之气,意境壮阔而不乏味外之味,显示出韩愈绝句的求奇思变。再如:“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新破蔡州回。”(《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打破七绝忌用刚笔的禁忌,以豪情入小诗,用健笔写绝句。笔意畅达,于短小篇幅中见波澜壮阔,既有传统绝句的韵律美,又有雄伟气势和顿挫豪情,颇具风骨韵味。清施补华《岘庸说诗》谓:“然退之亦不能为第二首,他人也不能效退之再作一首。”[3]

六、意奇——意脉陡转出人意料

韩愈绝句的奇崛之处还在于于常景常情中翻出新意,文顺而意拗,出人意表,令人叫绝。如:“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榴花》)此诗写景优美如画,形象鲜明。“可怜”二字,见其意拗。好景需要有欣赏之人,谁不想觅得知音呢?而诗人却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若有人来赏,则早被车辙马蹄践踏得面目全非了。再如:“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湘中》)斯人已去,诗人来到汨罗本为凭吊屈原以寄托失意之感,诗人不写如何凭吊,而是意脉一转,写祭奠之处已无法寻觅,比有具体处所可凭吊所抒悲愤更深。再如:“贾谊宅中今始见,葛洪山下昔曾窥。寒泉百尺空看影,正是行人渴死时。”(《井》)小诗先写贾谊井、葛洪丹井,井深而水清。然后意脉一转,写井水虽深,只宜看影,而不能挽救中暑者的生命。表达韩愈对在其位不谋其政者的讥刺,对自己遭贬遇赦却仍不能还朝复官的怨愤。

七、式奇——表达方式奇特,描写、抒情、记叙、议论相结合

绝句以风神为主,宜柔不宜刚,宜情不宜理。因而在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多用描写、抒情、记叙。绝句尤其讲究形象鲜明生动,景中寓情,因而常用描写。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韩愈《榴花》)皆以形象化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我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抒情也是绝句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客泪数行元自落,鹧鸪休傍耳边啼。”(《晚次宣溪辱韶州张端公使君惠书叙别酬以绝句二章》其一)直接抒发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绝句中用记叙的,如: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李白《越中览古》)对人物、事件的予以交代和介绍。

韩愈却引议论入绝句,与描写、抒情、记叙融为一体,综合用之,所作绝句既有传统绝句的清新蕴藉之美又具理趣之妙,耐人寻味。例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的前两句用描写,描绘出初春时节,诗人目睹蒙眬如轻纱般纷飞的细雨,感受着初生草芽的嫩绿所带来的生命律动,意境优美,令人感动。后两句议论的运用,引发人无限遐思。晚春意味着春天即将结束,易于引发伤春、惜春之感,不如早春之清淡蒙眬、生机勃勃。两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议论强化了早春的美好,增添了诗的趣味,拓展了审美想象空间。再如:“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此诗,融合记叙、描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清新自然活泼。议论使得该诗若可解若不可解,似讽刺“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似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意味隽永,富有理趣。“湖上新亭好,公来日初出,水文浮枕簟,瓦影荫龟鱼。”(《新亭》)小诗前两句议叙结合,相互生发,平添了小亭之美,而不乏韵致。后两句具体描写小亭之美,景中含情。整首小诗议论、记叙、描写、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清新质朴,别有清闲淡雅情趣。

在一种文体中的杰出的艺术创造方式,用在另一种文体中既可能是对这种文体的进一步完善,也可能是对这种文体的损害。韩愈打通古文与绝句作法,以为文之法作绝句,讲究字法、句法、章法,引议论入绝句。这种引大量非诗因素入绝句,创作自然无法与其古体诗创作相比,更无法与一流绝句大家李白、王昌龄相比。但一旦机缘契合,便能写出极其出色的作品。《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晚春》等绝句,既具绝句之“神韵”,复具“精警”之品格。尽管韩愈有一些作品因情激气豪写得不够“蕴藉”,不够“精警”,却启发了晚唐及宋人的绝句创作,他们发扬光大了韩愈的革新成果,同时在艺术上又充分尊重绝句体制的要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应该充分注意韩愈绝句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1]方东树.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9.

[2]吴振华.试论韩诗中的虚词运用及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J].文学遗产,2006(5):58-67.

[3]施补华.岘庸说诗[M]//王夫之.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996.

猜你喜欢
章法虚词韩愈
詞作章法的藝術辯證法講究
跨越千年仍美丽,韩愈从来不“退之”
例证段的基本章法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让章法更好看的九个方法
谷松章:章法的主线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试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