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南的那点事儿

2010-02-26 05:57
市场周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城南牛市颜料

老城南的开发与修复应并存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南京,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自三世纪以来,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中华民国均建都于此(加上太平天国,可谓十朝)。这里不仅是大量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文献记载汗牛充栋,更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活生生的实物展现和佐证它的历史文化。这其中,传统建筑及其组成的历史街巷,街区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它们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人们的生活。

十朝古都南京,虽历经毁坏,但每个朝代和时期,都或多或少留下了一些历史文化印迹,特别是明代以来,城南一片,存留了众多的老民居。老城南,十里秦淮两岸是南京的根,记录着南京历史发展的点滴。老城南,已成为南京当之无愧历史最深厚的地域。但是,因为历史太悠久,一直没人能说得清,“老城南”到底是个啥范围。

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赵辰教授率团队编制的一本1万多字的《南京城南历史风貌区保护与复兴规划》,其封面用红线勾勒出了老城南的范围——类似于矩形的红线框,在西北角和东南角各突出了一块。

赵辰告诉记者,以前南京人所说的老城南一般是内桥以南,南以明城墙为边界,但东西两翼延伸至何处却一直没有定论。他们研究则发现,中华门外的古长干里和越城遗址一片从古到今都应算是老城南,而在西北角,相传吴王夫差所筑之冶城遗址——朝天宫,也是老城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以,他们划定的老城南,越过明城墙“边界”,其范围为北以内桥、建邺路与白下路为边界,南以纬七路为边界,东西至城东、城西干道。总体包含了秦淮区,并包含白下区、建邺区、雨花台区所属的一些地域,总面积约8.7平方公里。

老城南整体活了保护与复兴才算成功

老城南老的街巷,在历史上都是因循河流,山岗等自然风貌的走势而建的,脉络清晰,风格统一。但如今,这里新建的高楼和住宅小区,以及后来形成的棚户危旧房却“掺杂”到了历代古建筑里。

解决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冲突,在老城南的改造与复兴中,显得尤为重要。

“‘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对老城南的复兴同样适用。”赵辰认为,老城南的保护与复兴中,利用发展来保护,应该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保护。赵辰认为,以保护文物为名义限制住在棚户危旧房内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无法改善,肯定是不对的。

作为城市的一部分,除了文保单位,“老城南复兴应不拘泥于哪个老房子一定要保住”,赵辰的观点跟很多文物专家“力求保下老城南每栋老房子”的认识迥异。

赵辰认为,历史上,南京城也是建了拆,拆了建,所以“单一的保护”某栋老建筑是不对的,应该是将老城南的保护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只有老城南整体活了,保护与复兴才算是成功。

大报恩寺复建考虑和南京最早的城池连起来

无论朝代如何更迭,老城南8.7平方公里的区域始终都延续着南京商贸、居住密集区的功能。如何开发利用,如何吸引人气,这也是老城南改造中面临的挑战。

赵辰告诉记者,2000多年来,老城南的街巷布局基本没有变。所以他们编制的《南京城南历史风貌区保护与复兴规划》中,传统片区将特别强调结合现状,复原城市。

根据该规划,老城南最南边,即明城墙往南,未来最抢眼的将是大报恩寺琉璃塔暨遗址公园复建项目。其东侧就是民国的金陵机械制造局。规划考虑更久远的是,该项目往南、往西扩张,将南京最早的城池——越城遗址,以及清代中后期各县粮船停泊的下码头“囊括在内”。

在老城南门西,花露岗一带将是重点打造的区域之一,而其南侧近代形成的工厂留下的工业遗迹,规划将打造成创意产业园。在老城南门东,夫子庙风景区将与蒋百万故居,南门老街连成一片。未来这里将打造拥有光宅寺,周处读书台的历史街区。

此外,东北角,西北角两侧的水西门地块和通济门地块将是规划下一步研究的重点。街巷如何布局,河道对城市传统格局的影响如何,是两个地块研究的重点。赵辰说,老城南的复兴并不能一蹴而就,由于规模太大,将逐渐在城市发展中一步一步地实现。

南京历代文物保护

据明《正德江宁县志》记载:“颜料坊,在草鞋街东即古西市,东接铜作坊”,“铜作坊,在县治西,即古东市”“箭匠坊,在铁作坊东,南接丫头巷,北接望火楼巷”,“弓匠坊,在铁作坊西,北通三山街,南通颜料坊”。嘉庆时,箭匠坊,弓匠坊已合称弓箭坊。至清末,名称有改,如“黑簪巷又名丫头巷,牛市西临秦淮河,曾有浙江会馆,弓箭坊位于升州路南侧,原为弓匠,箭匠两坊。”船板巷与牛市隔秦淮河相望,而船板巷本就是保存完好的历史街巷,两岸建筑尺度适宜,与秦淮河一起交织成完美的图画。

紧邻牛市的秦淮河由二桥相锁,北面为上浮桥,南者呼作新桥。“上浮桥在饮虹桥北,西南即成国公府,正德间重修”,饮虹桥一名新桥,旧名万岁桥。新桥杨吴时所名,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重建,曾覆以大屋数十楹,极为壮丽,正德中重修。现在的上浮桥、新桥虽旧貌不存,但其位置应当变化不大。

至明末,除沿旧名而有居肆与贸易者居住外,其他的如颜料坊,毡匠坊等,皆以居住为主,实际上也兼具着各自的商业。仅凭地名,便知此处原有的辉煌。据《江宁县乡土志》记载“金陵工业以缎业为大宗,织机之工,多秣陵关人,所居皆在新桥,上浮桥以西。至染经之染坊,则在牛市、船板巷左近。盖秦淮西流水,以之漂丝,其色黝而明,尤于玄缎为宜”:金陵缎业“多萃集于门西(中华门西)一带,因地势高耸,不易受湿,于缎最为适宜”。

因此,明清时南京的商业行会分布相对集中,多以百货日用品为主。清代,有名的缎号多在城南的门西、门东。而牛市,据《同治上江两县志》载,有名的是“古子敬香皂,汪天然包头、吴玉峰膏药,耿氏香糕、杨君达海味、仲氏纸扇和伍少西毡货,皆以一物名”,并已形成规模市场。

遗留迄今的南京老地名,可为确切佐证。如弓箭坊、颜料坊,牛市,木匠营等。虽经历代战乱,离散,各行业此消彼长后代改行,人口、职业多有变化,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城南居民在此世代繁衍、坚守祖业,衍生出独特的人文景观。随着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城南旧事》的热播,而成为几代人永远的情结。

实际上,在这些行业街坊中也不乏达官贵戚的府第,如“成国公第,在下浮桥西,南临秦淮,潭潭深邃,京师诸赐第,皆莫可及云。礼部尚书倪公(谦)宅在铁作坊,门颜及第二大字,巷不甚广。夹街皆铁工列肆,公舆从出入,肆工皆为起立,公召至前语之曰:‘如吾乡人,毋为我出入,妨汝作业。”(《正德江宁县志》)。近代的夏枚叔、主讲惜阴书院的缪筱珊也曾居住在颜料坊。

抗战时期,南京城破之时,“城中被灾之区极广,繁盛地方较重,除划难民区之区域外,无不受劫火之洗礼。其中幸免者,则中华门以西之门西区域,近鼓楼之北门桥大街一带。受灾最重者,则由太平路经朱雀路,至夫子庙一带。中华门以东之门东地方,以日寇之先锋队系由通小火车之雨门花攻入,受灾亦巨。余此次返里,系由水西门入城,两旁商店如常,不似劫后迹象。据云升州路全路损毁极少……”(《丁丑劫后里门闻见录》)南京城南传统居住建筑现状,确如所言。与升州路较近、属于门西的颜料坊,牛市片区保存较为完整,街巷宽2米至4米,两边建筑檐口高3米左右,牛市河房稍高。建筑以硬山为主,其中有些是屏风墙(马头墙),小青瓦盖顶,因此总体景观较为开敞,并不同于徽州、浙北马头墙林立,高墙窄巷的景观,确有都城风范。历史风貌如在昨日。

2006年6月以前的此地段,地望与古籍,资料记载完全相符。出地铁站向南50米便是颜料坊、牛市,地段极佳。牛市在颜料坊之西,呈南北走向,两条巷子的住宅后门相连,形成多进式院落。如南京市级文保单位颜料坊49号与牛市64号,只隔一道墙,原可能为一户所有的多进式院落。黑簪巷在颜料坊之东,弓箭坊在颜料坊之东北,铜作坊,洋珠巷等也近在咫尺,总占地面积约7公顷,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街区。如此集中成片,规模巨大的历史文化遗存,在南京市屈指可数。更难得的是,颜料坊、牛市历史文化街区与北面的朝天宫,南捕厅历史文化景区,南面的中华门城堡距离均较近,其整体保护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而且这一地段中,还蕴藏着对南京云锦申报世界遗产意义重大的黑簪巷,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遗憾的是它已完全被拆毁了。

猜你喜欢
城南牛市颜料
重庆科学城南开景阳小学教师作品
基金明星化加剧
城南
牛市操作“五不宜”
利剑能否终止美股十年牛市
颜料和水
颜料抹在了脸上
上帝打翻了颜料盘
江山市城南小学
颜料打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