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分数论英才的是与非

2010-02-26 05:57
市场周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中学校长舆论分数

支持方——

曹林:“偏才怪才”本就是叶公好龙式舆论期待

近日,北大招生网公布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初审合格名单。获得2010年推荐资质的39所中学一共向北大推荐了90名学生全部经过了北大校方的初审,并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推荐学生中鲜有明显的偏才怪才,获得推荐的学生素质普遍比较全面,成绩优秀,竞赛获奖。这些学生,无论是走原先的保送制度还是参加高考,上北大都绝不成问题。此前媒体就称“推荐已变成一场考试分数的大比拼”。舆论对校长推荐制的失望,对自主招生改革的恨铁不成钢,在一声“鲜有偏才怪才”的叹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对于“鲜有偏才怪才”的推荐结果,舆论和公众根本不用装出很惊讶和很惋惜的样子,这是一个预料中的结果,一个由现实条件所约束的结果,也是一个把防范腐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舆论所助推出的结果。

现在回过头来看校长推荐制所引起的这场舆论争议,充分显现出这个社会的人格分裂和矛盾纠结。校长推荐制刚推出的时候,争议焦点指向的都是“校长推荐隐藏着巨大的腐败空间”,公众忧虑腐败的口水足以让推荐制胎死腹中。而众目睽睽下的推荐实践,证明了校长推荐实际很难发生腐败,舆论才恍然大悟:被北大忽悠了,原来改革是假,掐尖是真。于是迅速把批判矛头指向“掐尖”,质疑校长推荐的标准为何与高考评价标准又一次严重趋同,为何不推荐偏才怪才。

寄望校长推荐偏才怪才,本就是舆论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

北大说过校长推荐是为给偏才怪才机会吗?根本没有,纯粹是舆论对校长推荐制一厢情愿的解读。其实北大给校长规定的推荐标准,已经隐含了对“偏才怪才”的否定。成绩优异,综合素质高最重要,有突出特长只是一个辅助标准;随后,学生不仅要过北大的面试关,还必须参加高考,高考成绩按北大录取分数线降30分录取——偏才怪才根本通不过这层层关卡。正如有校长坦言,起码降100分录取,偏才怪才才有机会,否则根本通不过高考。

在制度整体岿然不动,高考改革渐而不进的情况下,寄望北大能单兵突进,在吸纳偏才怪才上有“不拘一格”的激进改革,这是不切实际的期待。正是这种脱离现实的急躁,使我们赋予了校长推荐制过多的改革意义,妨碍了我们看到北大这一制度的真正所指跟清华抢人,与清华所领衔的、排斥北大的五校联合自主招生抗衡。

寄望校长推荐偏才怪才,然后,更是舆论一种叶公好龙式的期待。

此次鲜有校长推荐偏才怪才,舆论一片叹息和惊讶,可如果有几个校长推荐了偏才怪才,争议和质疑声估计会更大,校长推荐制会更被批得体无完肤。事实上,此次校长们所以都选择了推荐那些成绩好,分数高的学生,既是在迎合北大设定的“掐尖”标准,很大程度上也是迎合舆论的标准。“非不能也,是不敢也!”南开中学校长宋璞一语中的,道出了自己的无奈,因为受到诸多限制,他不得不采取以分数来作最后定夺。许多校长都表达了这种“不敢选怪才偏才”的无奈。外界对校长的猜忌,公众对学校的不信任,都让他们感到难以按自己个人的意见自主进行推荐。舆论汹涌的不信任,逼着校长们只能按分数一这个最能为公众所认可的标准去推荐学生,而放弃其他标准。

回想一下近段时间的舆论,自校长推荐制推出之后,对校长权力的怀疑就一刻没有中断过。校长们由于被赋予了推荐学生上北大这种巨大的权力,被架到了舆论质疑的烤架上,人们的眼睛都紧盯着那些获得推荐资质的校长身上,在潜意识中把校长们当成了一个个准备利用这个权力大搞腐败,大把收钱的人——当有人说校长推荐制就是为了给那些怪才,偏才一个上北大的机会时,立刻有人恶狠狠地反问:怎能推荐怪才和偏才,怪才偏才的标准是什么,没有标准的话还不留下巨大的腐败空间。

这种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有几个校长敢冒着被舆论口水淹死的危险去推荐一个怪才?为了迎合舆论的口味,为了回避决策的风险,只敢遵守最传统,最没有争议、最不会惹事的那个标准考试成绩。这是一个硬杠杠,谁成绩最好就推荐谁。你可以批评校长们不敢负责任,没有底气作出独立的选择并为这种选择承受压力——他们确实不敢。可问题并不出在他们身上,而是舆论对他们的猜忌,不愿给校长推荐以基本的信任,心中始终保持着那种根深蒂固的对腐败的忧虑。

这种忧虑下,对偏才怪才只不过是叶公好龙式的爱好罢了。以喜好偏才怪才的姿态表达对正统教育的痛恨,一旦真正面对“要钱钟书还是要公平”的选择,他们还是毫不犹豫地宣称“宁可放弃一万个钱钟书也要基本的公平”,“分数和应试即使很坏,但也是大家公平地承担”。人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将自己提离地面,公众克服不了这种心理障碍,校长们当然也不能,中国教育更不能,于是校长推荐制必然就会有今天这个结果,这是自主招生在当下制度背景中无法逃脱的宿命。

也许等到明年、后年舆论对校长推荐的关注没如今这么多了,猜忌没这么强烈了,校长能真正地自主起来,偏才怪才才会获得一点儿被推荐机会。

——《中国青年报》

反对方——

熊丙奇: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为何会走样?

获得三个推荐名额的重庆南开中学,最近公布了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的学生名单,最后入选的学生,都是全年级考试成绩第一或第二名。南开中学校长宋璞感慨说,外界对校长的猜忌,公众对学校的不信任,都让他感到难以按照自己个人的意见自主进行推荐,“非不能也,是不敢也”!无独有偶,此前江苏南京师大附中推荐的学生,也被同学们誉为“文科生中理科最好,理科生中文科最好”,而已经公示推荐名单的其他中学,也都是按照应试排名以及竞赛表现,决定最终推荐入选的。

对此,有评论指出,是舆论捆住了校长的“推荐权”,呼吁舆论应该给高考改革更多的宽容,给校长更大的自主办学空间,不要对改革“叶公好龙”,述而不作,情况真是如此吗?

舆论确实一直在质疑校长实名推荐是否公正,但是,难道校长回应公正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推荐权交出来,简单地按名次推荐么?这不像是回应,而是在“赌气”、“撒娇”——你们这样不相信我,我干脆就不要推荐权了!其实,除了“简单名次法”之外,还有国外大学自主招生早就实行的“多元评价法”可供中学校长参考,中学校长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教育理念,设计适合推荐人选的评价指标,并先对指标进行公示,接着透明地对所有在校学生评价,再把最终当选人选的情况全部公示,这样的过程,不也能回应质疑吗?

可以解释的一条理由是,校长不愿意为这样的过程投入更多精力,也不想招来“不必要”的争议。据此,我们不能得出舆论的苛刻,而恰恰验证舆论质疑的正确:现在的中学校长并非教育家,也就没有所谓的“教育声誉”——轻易地放弃“教育理想”、放弃“推荐权”,难道能证明校长有教育声誉?一个教育家,是在任何环境之下,都会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不会随意摇摆的。

另一条理由是,在这些中学里,其实推行的还是应试分数评价,学校实在不希望北大的“校长推荐制”打乱学校既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起师生的“思维混乱”。据笔者了解,在不少中学,校长和老师们对学生谆谆告诫,不要把过多的时间花在自主招生上,高考才是你们的正途:参加自主招生获得资格之后,还是要高考,高考成绩好才是硬道理。此番“校长实名推荐”统统推荐成绩好的学生,难道不可以理解为,就是要被推荐,也得成绩好!北大选择的这39所中学,都是当地的重点中学,而重点中学的一个代名词就是高升学率学校,这一点,我想没有人会否认。

巴蜀中学校长还说了一点实情:“我个人的特别推荐权是留给那些偏才,怪才的,但是这一届高三学生中没有这样的人才,我们只能按考试分数来进行推荐。”有人在校长实名推荐权推行时,大谈钱钟书,吴晗的故事,可是在今天的应试体系中,进入重点中学的学生,能数学零分或者不及格吗?他们连中考的线也过不了!

我国高考改革,其实有方便的、正确的路径可以走,拿自主招生来说,就可以借鉴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模式,在6月高考之后,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学校自主提出申请分数要求(这相当于把高考作为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达到申请条件的学生可以自主向多所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再结合学生的申请材料进行综合考查,单独向学生发出录取通知书。在这一招生过程中,一个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然后再根据学校录取的专业,提供的奖学金确认学校。这样的自主招生,才赋予了学生选择大学的权利,让学校从选择学生到被学生选择,也才能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多元的评价,由此带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

与之相比,北大给校长推荐学生30分录取优惠,事先要让考生填写报考北大的承诺书(这也让考生家长认为是为了抢夺生源)的自主招生改革,算什么改革呢?这样在错误方向上的“高考改革”,当然经不起质疑。

——《南方都市报》

猜你喜欢
中学校长舆论分数
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中学校长领导力的路径探究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当前中学校长管理艺术研究
漫谈中学校长之管理艺术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奇妙分数与特殊数列自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