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回馈机制在口语信息沟预测中的综合运用

2010-03-22 15:10罗钱军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言语编码交际

罗钱军

(汕头大学 文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

言语信息沟指的是发话人所发出的言语信息与受话人所接收的言语信息不等值[1],它产生于言语交流的过程中。从宏观上来看,言语信息沟的产生是难以避免的,这是由于言语交流的瞬时性、延时性等客观性因素以及交流双方的种种主观性因素相互作用而致[2];但从微观上来看,我们是能够对信息沟实施调控的,这是因为我们可以从信息沟的表现形式上,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及其规律所在。对信息沟进行准确的预测是调控的前提。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信息回馈机制对口语交流中的信息沟进行预测,籍以达到弥合之目的。

一、信息沟预测的可行性

信息沟的预测有现实的理据性。从发生的时序上来讲,口语理解具有滞后性,即理解与所接收到的信息之间存在着一种时序上的非对称关系——理解后于信息的接收。滞后时间的长短既取决于受话人的背景知识,也取决于发话人言语信息的组合方式及特定的语境条件等因素。但由于口语理解还具有回溯性和超前性,所以对信息沟进行预测是可行的[3]。

(一)言语理解上的回溯性特征

受话人在接收到发话人所发出的言语信息时,可能会遇到一时无法准确理解的情形。当出现这一情形时,受话人较明智的做法是,将其以信息单元的方式暂时储存于自己的记忆之中,以等候发话人言语信息的进一步发出。在发话人发出新的言语信息后,受话人则可将新信息与自己刚储存的信息单元连接起来,从而作出较有把握的理解,从而完成“理解的回溯性特征”[4]。在实际的言语交流中,回溯有利于受话人确切把握发话人话语中的实际含义,以消除潜在的信息沟。运用回溯策略,受话人可以不断检查自己对短时储存于自己记忆中的信息的理解正确与否,理解如果正确,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展,倘若理解有误,则可加以改正。

例 1 “This is a very comfortable room, ma’am,” said Mr. Bumble looking round. “Another room and this, ma’am, would be a complete thing.”

“It would be too much for one,” murmured the lady. “But not for two, ma’am,” rejoined Mr. Bumble, in soft accents. “Eh, Mrs. Corney?”

Mrs. Corney dropped her head, when the beadle said this…(狄更斯 《雾都孤儿》第二十七章)

【分析】考尼太太在接收到班布尔先生的第一则信息时,并不明白班布尔先生的真实意图,还以为他只是对房间本身发表看法,于是她也就事论事地作了回答:“It would be too much for one”。当她接收到班布尔先生的第二则信息时,她对原信息进行了回溯加工,意识到自己原先的理解有误:班布尔先生的真实意图是想要向她求婚。在作出这一判断后,她难为情地低下了头。

从思维的角度看,“回溯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且有着较强的定向性特征”[5]。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这一特有的心理活动仅为回溯者本人所知晓,而他人对此却毫无觉察。正由于回溯有着这一隐蔽性特征,因此更具应用价值。言语交流的范围越是广泛、谈话的层次越是复杂,就越需运用回溯这一策略。

(二)言语理解上的超前性特征

超前性是指受话人在接收到发话人所发言语信息之后,在对该信息进行信息加工的同时,根据其所加工的情形,对发话人随后可能发出的信息作出预测。在言语交流的过程中,句子是言语信息的载体,其所呈现的过程是一种线性的序列。言语理解是在句子呈现的过程中产生的,并随着句子的推进而发展,然而它并非严格以一种对等的线性序列展开。因此,言语理解有着跳跃性的特征,并成为反映出超前性特征的最本质的属性[6]。

例2 (在城郊晚上十点左右女主人的客人之间的对话)Hostess: What time is it now, Susan?

Guest: I think it’s about ten o’clock, Mrs. Turner.

Hostess: Will your parents get worried if you go back home so late?

Guest: Oh, they are not at home these days. They have gone to Canada on vacation.

Hostess: Er... dear, you look tired, are you? Stan can give you a ride back.

Guest: Oh, no, thanks, I’m fine. (Pause for a short while)Are you tired, Mrs. Turner?

Hostess: Yes, a little. As you know, it’s such a long day for me.

Guest: Oh, I’m sorry. You’d better have a good rest, and it’s the time for me to say goodbye...

【分析】例2中的客人一开始对女主人的几番询问并未在意,直至她意识到原先对女主人的话语理解上有误,存在着信息沟,于是预测性地问道:“您累了吗?”结果得到肯定地答复,信息沟也由此得到弥合。本例中的客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进行预测,是因为她对女主人的第三则信息进行加工时运用了回溯策略。预测的超前性则体现在其主动提出问题,而不是消极等待对方提出要求。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受话人是从两个角度完成言语信息的接收的,这就是“数据驱动+概念驱动”。“数据驱动”是指受话人根据自己所接收到的“数据”(即信息)来自下而上地逐步感知数据的特征。“概念驱动则”是根据受话人现有的知识、经验等,来自上而下地参与对数据的处理。理解往往始于数据驱动,但当数据驱动遇到障碍时,概念驱动则会自然启动,并与数据驱动一起,共同作用于理解的完成。概念驱动与数据驱动之间是一种有机配合的关系。与概念驱动相比,数据驱动由于受到数据输入的制约,故而总是呈现出一种滞后的特征。概念驱动则不然,它不仅可以依据个体的知识、经验等基础来作出种种尝试性的理解,它还可以将数据驱动所提供的信息转化为概念,进而超前地作出某种预测[3,7],例2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二、口语信息沟预测过程中回馈机制的运用

口语交流中的信息回馈是一种自然而又重要的现象。按发生的时序,言语交流中的信息回馈可分为前馈与后馈两大类,每类按其所发挥的功能可进一步分成正回馈与负回馈这两个次类。正回馈指的是对任何偏离目标的信息采取任其发展甚至进一步予以扩大的做法。负回馈则与之相对,它指的是根据偏离目标的信息来调节其偏离度。从言语交流的角度来看,正回馈的运用可以使我们扩大言语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以进一步加强言语交流的效果。负回馈的运用则可以逐步消除或弥合言语交流中所出现的信息沟,使言语交流能按预期目标得以实现[3,8]。在对两种回馈作一比较后,我们不难看出,负回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机制,它使发话人能更有效地把握住自己既定的交流目的。我们因此可以这样说,言语控制的机制实质上在于负回馈。

(一)前馈机制的运用

从控制论的角度来看,前馈是指发话人在受话人尚未接收到自己所发信息、或虽已接收到全部信息但未能即刻作出反映之前,发话人依据自己的信息回馈对该信息可能产生的效应的预测而及时采取的措施[8]。前馈机制在跨文化言语交流中尤具应用价值,因为多数情况下,跨文化的言语交流是在彼此间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对方文化背景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发话人对两种语言和文化具有相当的敏感性,相应地,他对由此可能产生的信息沟也会具有相当的敏感性,就能自觉运用前馈机制作出准确的预测。就其产生效应的时间而言,前馈可分为两种类型。

(1)即时性前馈

发话人有时会出现“话到嘴边留半句”的情形。发话人所以如此,并非有意要“卖关子”,而是因为他预测到自己的话语信息有误,或是觉得其中有不妥之处,从而中止了余下信息的发出;也只有当发话人对余下未发信息重新编码之后,他才有可能将其发出。发话人正是通过这样的自我调控,从而得以将信息沟产生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调控的效果来看,此时的调控最具经济性,效果也最明显。

例3 一名中国学生(Yang)和她的外籍同学(Cathy)之间的对话

Cathy: Yang, you’ve got such a lovely bag. It’s so Chinese and the color is so beautiful!

Yang: Oh, no, er... thank you, Cathy, you’re so kind.

【分析】外籍同学Cathy对中国学生杨的包大加赞扬。由于受中国文化中“贬己尊人”习惯思维的影响,杨不假思索地予以否定,但她马上意识到对方是外国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预测如此回答将会产生信息沟。因此,即刻中止原定的回答,换以符合西方人习惯的回答:“Thank you, you are so kind”,由此避免了信息沟的产生。

(2)延时性前馈

延时性前馈不同于即时性前馈之处在于,发话人的言语信息已全部发出,未作任何保留。然而在此之后,发话人却很快意识到,自己已发出的言语信息中有着不当或失误之处。当发现这一点时,发话人立即采取行动予以弥补——重新编码发出信息。相对即时性前馈而言,延时性前馈在其效应产生的时间上似乎晚了一步,但延时性前馈仍然是由发话人自我作出的回馈,而不是从受话人那里得到的回馈,所以仍然处于主动的地位。

例4 一名外籍教师(John)和他的一位中国同事(Li)之间的对话

John: Hi, Li, I saw you at the Grand Theatre last night.

Li: Really? But I didn’t see you at all. Why didn’t you greet me?

John: Hah, you were with a young lady at that time, so I thought it was better not to bother you two.

Li: Oh, she is my lover. Er... I mean, she is my wife.

John: Really? Oh, I’m so sorry.

【分析】李知道约翰误会了自己,于是解释说,那个年轻女子是他的“lover”,但他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大错误,在英语中,“lover”的意思是“情人”,这样一来,岂不是肯定了约翰的错误猜想?因此,李马上进一步解释说,“she is my wife”。其结果是积极的,约翰准确地理解了李的话意。

前馈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发话人能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即通过受话人的回馈信息)对自己已编码发出或尚未发出的言语信息进行修正”[8],从而提高了所发信息的准确度。我们常常听到“领先一步”这样的说法,而前馈机制中的负回馈正是使我们在言语信息的质量上能够做到领先他人一步——通过预测,自我发现瑕疵或疏漏,进而自我调节弥合。

(二)后馈机制的运用

根据美国数学家C. E.申农提出的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的观点,从发出信息到接受信息要经过信源—信息—编码—传媒—解码—信宿等过程[9]。

从信息学角度来看,信息由信源发出,经过编码,把信息转化为信息符号,通过信道,把信息传递给信宿,信宿并不是消极地接收对方的信息,而要对接收到的信息理解后作出反应,把加工过的信息再反馈给交际对方。这里的“反馈”实际上就是后馈。后馈使发话人能够得到自己在编码发出信息时预期目的实现程度的信息[10]。作为一种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社会活动,在交际过程中,只有达到信息的双向交流,才是有效的交际。尽管在言语交流过程中,发话人在受话人作出反应前,可以运用前馈机制主动对可能出现的信息沟进行预测、实现自我调控,但预测是否正确,调控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根据后馈进行验证。会话的一个特点是说话人的轮换(turn-taking),即参加会话的人在参加整个会话过程中轮流说话。“言语交际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处于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11,p52]在这个过程中,交际的参与者不断产生话语,每一句话和前面已经说过的话必然存在联系,前一种联系常常通过后一种联系得到体现。在动态交际过程中,语境也随之而变,特别重要的是相互知识这一因素,它在交际过程中不断扩大,原来不为双方所共有的知识完全可能在交际过程中变为相互知识,成为进一步交际的基础[12]。在言语信息沟的预测过程中,后馈机制的运用更为常见。

例5 一名美国人(Sally)和她的一位中国朋友(Yu)之间的对话

Yu: Congratulations! Sally, I’ve heard that you’ve found a good job.

Sally: Thank you, Yu. The job is satisfactory, but I think I’m getting cold feet.

Yu: Terrible! New York’s winter is really freezing! But why don’t you wear thicker boots?

Sally: Ha ha, I mean I lack courage and confidence to do my new job.

Yu: Oh, sorry, I misunderstood your meaning. Then,what’s the trouble?

【分析】此例为一运用后馈的负回馈机制来实施言语信息沟预测和调控的语例。例中俞向莎莉祝贺她找到了一个好工作。莎莉回答说工作是不错,但是她“is getting cold feet”,意思是“对新工作感到胆怯”。俞不熟悉“get cold feet”这一习语的意思,理解上产生了信息沟,误以为Sally感到脚冷,并据此作出了信息回馈,问道:“那你为什么不穿厚一点的靴子呢?”根据俞所回馈的信息,莎莉判定这是一则负回馈信息,作出了“可能存在信息沟”的预测,于是对原先的句子进行调控,以浅显易懂方式重新进行编码并发出。结果俞理解了莎莉的话意,信息沟由此得到弥合。俞的回答也证实了莎莉的预测是正确的。

(三)前馈、后馈的综合运用

前、后馈机制虽然各具特点,然而其同时也各有不足之处:前馈虽然能使发话人自我调节拟待发出或已发出的信息编码,然而却受到瞬时时限及信息回馈范围的制约;后馈较之前馈虽然能够提供较多的信息,然而在时效上明显晚于前馈[13]。因此在言语交流中,前馈、后馈的综合运用是一种必然,也就是说,发话人在其编码及发出信息的过程中,他可能会自我察觉到其中的不当或不足之处,这种自我察觉即为前馈机制所起的效用;根据前馈的回馈信息,发话人对原先编码或已发出的信息重新予以编码,然后再度发出。受话人在接收到发话人所发出的信息后作出了回馈,从言语信息发出的时序角度来看,该回馈属后馈;原发话人据此作出新的回馈;由此循环往复,形成闭环控制[3]。

例6 中国教师A和他的同事英国籍教师B之间的谈话

A: Tell me, how about your holiday?

B: Oh, it is wonderful! I took my daughter to the zoo. She was fascinated by the animals, especially a baby elephant.

A: How old is she? Er… I mean your daughter.

B: She is fourteen. She said she’d like to keep an elephant even if it is a white one.

A: Really? But why doesn’t she like white elephant? I think it’s very rare and nice-looking.

B: Ha ha… Don’t you know white elephant means something big and useless?

A: Aha, I see now. And…

【分析】在英语国家文化中,人们往往用She指代大象,以示喜爱之情,这一背景为交谈双方所共享。对话一开始,A的本意是想询问B的女儿的年龄,但选择的语境触发语不当,因为提问之前,B刚谈到一头小象,根据就近原则,“She”会被默认为指称这头小象,好在 A马上意识到这一点,预测如此回答将会产生信息沟,因此即刻加上一句“我指的是你女儿”,避免了歧义的产生。这是前馈机制的具体运用。接着,B提到了“White Elephant”一词,A不理解它的特殊含义,表示不理解为什么B的女儿不太喜欢“白色的象”。B马上知道A的理解上有偏差,预测到“可能存在信息沟”,于是对“White Elephant”一词进行了解释。这是后馈机制在发挥作用。结果A理解B的话意,信息沟由此得到弥合,会话得以继续进行。

三、结语

在信息沟的预测中,离不开对回馈机制的运用。预测的基础是已编码发出(或即将发出)的信息以及有关的语境因素,但如果缺乏信息回馈,预测则必然成为一种缺乏根据的、纯心理的猜测。反过来说,信息回馈同样无法离开预测的引导,因为预测总带有特定的预测焦点,这种特定的注意焦点使得信息回馈的效率和效用更高[3]。在我们用外语(英语)进行口头交流时,如果能够有意识地综合运用前馈、后馈机制,就能有效地对信息沟进行预测,并在此前提下对信息沟进行相应的调控和弥合,从而提高外语(英语)口语交流的质量。

猜你喜欢
言语编码交际
情景交际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交际羊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Genome and healthcare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关于冬天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