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科研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最佳选择

2010-03-23 10:52魏永田
天津教育 2010年11期
关键词:成果育人班主任

■魏永田

魏永田 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天津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专家组成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德育特级教师。曾发表德育论文四百余篇,主要著作有《智慧的爱》《专业性岗位和班主任专业化》等。

班主任成为科研的主人,把研究实践与工作融为一体,并将阶段性、局部性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近年,不少中小学班主任纷纷参与科研活动,态度积极,兴致空前。有的参与课题研究,有的进行实践行为研究。这种基层群体科研现象,是十分可喜的专业进步,也是可圈可点的新生事物,值得研究。

一、基层科研有一条鲜活的生命线

过去,大多数班主任和教师认为,科研“与己无关”,因此不感兴趣。如今不同了,大家蜂拥而至,像滚雪球一样,参与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扩大到学校全员。是什么使之一反常态,科研何时产生了如此大的吸引力?因为基层科研有一条鲜活的生命线,那就是紧密地联系了班主任的工作实际。一开始就瞄准身边的难题,研究的是班主任平时遇到的种种困惑。结果,真的解决了问题,解了渴,感受到了这种科研不再是隔靴搔痒,坐而论道,而是真真切切地管用。

当然,工作不能与科研等同,但分析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就是研究,探索性的工作就是研究。比如,有的班主任科研小组研究的是怎么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找理论指导,班主任一块儿分析会诊,群策群力,有的则提出新的探索方向,然后拿出了解决方案一二三;有的用专业理论回顾过去教育实践的成功与失败,写出自己的反思;有的则总结自己育人中的某一类事件,经过理性审视,写出教育案例;有的反思自己科研实践前后教育行为的变化与进步,重新整理规划自己的教育行为,重新认识学生的问题;有的组织若干展示、交流、沙龙、研讨活动,取长补短,同伴互助,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等。

总之,这种科研将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矛盾、疑点、难题,都作为研究的课题,从而增强了问题意识,班主任成了科研的主人,他们把研究实践与工作融为一体,并将阶段性、局部性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即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带班育人的实效。这便是从班主任工作、师生实际出发,班主任普遍参与、自己解决自己问题的基层科研,也称校本科研。它扎根大地、朴实无华,有广泛群众性,开创了中小学科研的新局面,展现了无穷的生命力。

如某中学的班主任对师生关系的种种矛盾感到头痛和苦恼,于是就将此立题开展研究,他们学习讨论了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要素,联系自身情况反复思索后,开展了“当一天学生”的“师生换位”实践活动。班主任和学生一样早读,上课,参加午晚自习、值日、活动等,感触很多,深深体会了学习之苦,增强了对学生的理解,又重新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决心从我做起改进工作,师生关系逐渐融洽起来。他们进行的科研,正是以疑促学、以学促思、以思促行、以行促变的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过程。

二、基层科研有一个科学的理性支撑

基层科研有一个科学的支柱作用于研究过程的始终,那就是学习与反思。

科研的基础就是学习,班主任要不断学习新知以补充、丰富自己。而读书又是学习的催化剂。这种读书有强烈的针对性,班主任出于事业心、责任感,基于在育人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内驱力,他们要向书本寻求答案,向教育理论寻求新招,向他人或自己的成功经验寻求借鉴。

无论是研究育人工作中的现实问题,还是回顾总结以往工作的实际经验,都是学习领先,这就保证了研究的专业性、学术性、科学性。教育理论必然在班主任的头脑中与原有的观念、思想碰撞,并将其逐步替代、矫正、规范。认识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行为发生新的变化,而新的实践又会产生新的感悟和认识。其中加上不断反思的调适、修正、强化,班主任教育理念和师德就会得以更新与升华,育人的专业能力得以提高。长此以往,这种理性的工作思路一旦形成定势,即习惯成自然,就形成“问题—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的新模式,逐渐替代了光凭热情的情绪化、随意性、盲目性的工作程式。它不仅可以在实践中应用、证实、检验理论,而且在积累的基础上,还会创出新理论。更重要的是班主任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在不知不觉地、日积月累地得到提升。

如一位任教三十多年的农村小学教师,任班主任25年,经验丰富,但近年来面对独生子女学生,原来“严师必出高徒”的做法失灵了,师生冲突频发,老兵遇到新问题。正在束手无策之际,他参加了学校的基层科研小组,潜心学习理论,宛如新生儿初见新世界,在研究中他懂得了:要想教育好学生就一定要学习与反思,从而激活了头脑中处于沉睡状态的经验。他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种种的问题行为,绝不是本质不良,而是心理素质跟不上生理发展的表征。于是他总结了“爱心呵护、热心激励、耐心辅导、童心沟通、细心疏导、恒心坚持”的“六心沐浴,发掘潜能”之法,实践后大获成功。这位老教师深有感触地说:“若没有参加科研,就不可能有效地学习、反思与总结并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更不可能有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把经验转化为智慧。基层科研,3年胜过以往30年,焕发了我教育的青春!”

教师们一致反映:参加基层科研与不参加是不一样的,参加基层科研前后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就在于真正做到科研为先导,其实质是学习、反思贯穿始终,观念与行为都更科学了。这种科研,集学习、实践、反思、研究于一体,比单纯的学习、实践、反思更具全面性、综合性,所以教师们深有感触地说:基层科研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最佳选择。

三、基层科研有一个崭新的成果观

既然研究了就要有成果。以往光重视文字成果,如论文、研究报告等,这些固然重要,但现实中有的教师“为论文而论文”,“为评职称而论文”,有明显的功利性。久而久之,人们对所谓科研感到厌烦、敬而远之了。基层科研则更新了中小学科研的成果观,认为第一位的成果是“无字成果”,即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成果,进而是学生全面成长的成果。

树立这样的成果观,才抓住了基层科研的根本,抓住了德育实效的根本。道理很简单:学校育人靠谁?关键依靠一线带班的班主任。靠他们什么?靠他们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一句话,靠他们的专业素养水平。他们依靠专业素养来培育每一个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基层科研注重成长成果,因此,在科研过程中,既要注意引导班主任研究工作中的问题,又要引导班主任在审视工作、审视学生的同时,尤其要审视自己,研究自己在基层科研中专业素养有什么提升、是怎样提升的,从而激发专业发展的自觉性。

当然,基层科研也需要文字成果,它们反映了班主任专业成长的过程与结果,这种成果如论文、教育案例、调查报告、反思心得、教育札记、研究一得等,都记录着自己实实在在的心路历程与工作的轨迹,书写本身又是进一步学习、反思、升华的过程。因而它们既是文字成果、创新结晶,更是提升研究者专业素养的路径、载体。如某中学认真研究了班主任的基本功,教师们经过反复学习、思考、回顾自己的实践,总结出“基本功十条”,然后结合多年班主任实践经验,写出自己的感受与具体做法并结集成册。某小学的班主任研究归纳了“育人管理策略一百条”,既有理性思索又有具体技巧,成册后教师们十分欢迎,并给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猜你喜欢
成果育人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夸夸我的班主任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班主任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