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高一数学习题批改引发的思考

2010-03-23 00:58江思容
成才 2010年8期
关键词:认知结构一元二次方程调配

■江思容

一道高一数学习题批改引发的思考

■江思容

练习:已知集合A={1,2,},B= {1,3},且B≤A,求a的取值范围。

解:因为B≤A,所以a2-3a-1=3,配方得,即,所以有:,解得a=4或 -1。

这是高一学生学习集合后遇到的一个简单而典型的习题,翻看学生的作业,发现很多学生都是这样解答的,教师也给了一个勾,批改错了吗?没有;解答合理吗?显然不合理;学生知道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吗?他们基本上都能正确写出来。面对这种正确而不合理、知而不用的情形,教师该做些什么呢?

反思探究一:提高解题起点,调整认知结构

解题起点是指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的出发点,解题起点往往影响学生解题速度及解题长度,而解题起点的选择与个体认知结构密切相关。在解题教学中,关注学生解题过程,从解题起点入手,将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

从初中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要求(浙教版)来看,学生要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两种解法:配方法和公式法。公式法是在配方法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是比配方法更高的概括和抽象,舍弃公式法选用配方法折射出学生没有把公式法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还没有把配方、开方、移项、求解等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过程压缩成一个操作单元——求根公式,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形成整体性的结构化认知,导致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起点还是从配方开始。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一种技能,面对这种正确而不合理的解答,教师若置之不理,学生的解题技能是不会自动获取的。认知心理学认为熟练基本技能的获得需要经历三个阶段:①认知阶段,对这一技能包含的需要执行的行为形成最初的陈述性编码;②联系阶段,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构成该程序各部分的产生式的连接,即条件与行为的一系列配对得以增强;③自动化阶段,整个程序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使有关条件图式与一连串的适当反应趋向自动化。从学生的表现来看,还没有对一元二次方程(图式)产生自动化的反应(用求根公式),自动化反应的获取需要一定的训练,类似的问题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例如对数的运算法则,学生记得很熟,用起来就错。

教学建议:针对学生“知而不用”或“一用就错”的现象,教师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形成技能,并加强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方法间的立体融合,将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解题能力的提高。

反思探究二:理清解题起点,完善认知结构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当今高考题型日趋模式化,以致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解答客观题时过分强调答题技巧,追求答案的正确性,缺少对问题刨根问底的深究,这样一来答案虽然正确,学生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答案如同漂浮在水中的浮萍,找不到思维的支撑点,从而造成学生对问题的认知不稳定、不明晰、杂乱无章,不利于后续学习。反之,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深究根源,找到思维的支撑点,就能有利于学生形成明晰、稳定、有组织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2007年高考数学广东卷:如图(图略)是某汽车维修公司的维修站点环形分布图,公司在年初分配给A、B、C、D四个维修点某种配件各50个。在使用前发现须将A、B、C、D四个维修点的这批配件分别调整为40、45、54、61件,但调整只能在相邻两站点间进行,那么要完成上述调整,最少的调动件次(n个配件从一个维修点调动到相邻维修点的件次记为n)为()

A.15 B.16 C.17 D.18

通过观察比较可得,A调10件到D,B调5件到C,C调1件到D,共调16件,选择答案B.这样虽然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却缺少逻辑上的支撑,还存在明显的漏洞:如何否定答案A?除了给出的调动方案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案呢?这些问题若不能解决,学生对这个问题犹如雾里看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一般解法:

设A向B调配x1件,B向C调配x2件,C向D调配x3件,D向A调配x4件(xi>0表示逆时针方向;xi<0表示顺时针方向;xi=0表示没有调配)可得方程组如下:

现在问题就转化为求M=|x1|+|x2| +|x3|+|x4|=|x1|+|x1+5|+|x1+1|+|x1-10|下面对x1进行分类讨论,化为分段函数求最小值。

由分段函数的最小值可知,正确答案为B,有两种调配方式,即分别取x1=0或-1所对应的两种调配方式。除分段函数求最小值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绝对值不等式|a|+|b|≥|a±b|解决问题,然后总结规律。

教学建议:针对某些客观题答案易得根据难寻的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小题大做”,对“形异质同”的问题归类,挖掘问题的本质,寻找思维的起点,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反思探究三:寻求合理解题方法,优化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个体的学习不是在一片空白或完全相同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信念、个性、情感等都不同程度的参与其中。由于个体经验的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便会形成理解上的差异,表现在解题中就是对信息的表征、转化不同,选择的解题思路不同,自然就出现了同一问题,不同的解法。诸多解法中有繁有简,有通法有特法,尽管每种解法对解题者而言是“合适”的,然而过于繁杂的解法背后反应的是解题者认知结构的不合理。数学学习过程是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变化过程,数学教学不仅要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还要帮助学生优化其认知结构,学生解法的差异性正是教师可以利用的丰富资源。例如:

设函数f(x)=sin(2x+φ)(-π<φ<0),y=f(x)图像的一条对称轴是直线x=。

(1)求φ的值;

(2)求函数y=f(x)的单调区间;

(3)画出函数y=f(x)在区间[0,π]上的图像。

学生在解答第一问时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解法1是基于对三角函数图像轴对称的考虑作出的解答,解法2是基于对一般函数图像轴对称作出的解答,还用到了特殊化的思想方法,解法2的包摄程度更高,具有更一般的意义及推广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完善个体的认知结构。

教学建议:在解题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师可以选择典型问题、典型解法进行分析,促进学生之间思想方法的交流,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作业批改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不仅要当好裁判员,还要当好教练员,通过作业批改,洞察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学生优化知识、方法的组合方式,完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的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市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一元二次方程调配
攻克“一元二次方程”易错点
养猪饲料巧调配
“一元二次方程”易错题
大气调配师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2.2 一元二次方程
分分钟,帮你梳理一元二次方程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调配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