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2010-03-26 00:56付强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15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农户农业

付强

(兰州商学院统计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重点和难点。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正是从这一国情出发,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把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及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笔者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1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意义

1.1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强了农业经济实力,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强的基础。笔者对甘肃省1996~2005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6,属于高度相关。这反映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增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至关重要,农业实力的增强再通过乘数效应扩散到各个行业,最终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1.2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根据对甘肃省1996~2005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农业增加值数据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发现二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866,表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增加值之间的动态变动存在着高度的相关关系,由此建立回归模型为:

其中:Y代表农业增加值;X代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由T检验值为3.23,大于临界值,说明变量X通过了系数显著性检验;R2的值为0.855,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DW的值为1.79,接近于2,表明模型已经不存在序列相关;F值也较大。由以上模型的检验数值可以看出,模型通过了各种检验,适应性较好。模型中存在滞后项,说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增加值的拉动作用具有长期性。由模型可以看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亿元,将拉动当年的农业增加值增加2.407亿元。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因不同阶段的结构不同,对农业经济拉动作用也是不同的。通过模型的测算发现,在1996~2000年的“九五”期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经济拉动作用不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亿元仅拉动当年的农业增加值增加0.078亿元。在2001~2005年的“十五”期间,由于投资结构的优化,投资方向上向农业倾斜,使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亿元将拉动当年的农业增加值增加3.731亿元。

1.3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因此,通过加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繁荣农村经济,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农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增长有很大的贡献。

根据1996~2005年统计资料,建立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模型如下:

其中:Y代表农民人均纯收入,X代表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由模型的检验数值来看,模型通过了各种检验,适应性很好。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加2.57元。这反映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巨大拉动作用。

同样,通过模型的测算还可以发现,在1996~2000年的“九五”期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拉动作用不如“十五”期间强,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元拉动当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159元。在2001~2005年的“十五”期间,由于投资结构的优化,使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民收入拉动作用增强,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元将拉动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762元。

1.4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力推进,甘肃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实施,使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通过增加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使农村道路、生产设备都得到很大改善。2003~2005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用在道路建设上的资金由0.95亿元增加到3.20亿元,年均增长83.5%,用在生产设备购置上的资金由7.568亿元增加到10.299亿元,年均增长16.7%。

同时对农村教育投入加大,农村中小学校舍的条件得到了改善。2003~2005年,用在教育上的投入由4.37亿元增加到11.74亿元,年均增长高达63.9%。

2 甘肃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现状分析

2.1 投资总量不断提高,但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不大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稳步增加,从1996年的25.65亿元到2006年的87.50亿元,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1999年,增速更是达到了40.41%。

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其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却是在不断的下降。如图1所示,在1996~1999年间这一比重都在12%左右,从2000年开始直线下降,2003年以后都低于10%的水平。这一现象几乎和西部大开发同时发生,这说明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仍然落后于对城镇投资的增速。

图1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趋势图

2.2 资金来源单一,投资主体开始趋于多元化

自筹资金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来源,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以来比例一直保持在50%以上,2005年自筹资金达到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77.70%,占总投资额的3/4。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了投资,所以国家投资所占的比例稳步增长,已经成为仅次于自筹资金的第二大资金来源,2006年所占的比例达到12.11%。而与此相反的是,国内贷款的比例逐年缩小,2006年所占的比例仅为3.70%,其他资金的比例也在缩小,利用外资的比例最小(表1)。

表1 1999~2005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

农户依然是最大的投资主体,投资额从1996年的18.52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55.57亿元,年均增速为11.6%;而非农户投资额也在以年均16.29%的速度增加。因而,非农户投资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由1996年的27.8%上升到2006年的36.73%,10 a间上升了近9个百分点(见图2)。这表明除了农户以外,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等非农户投资主体加大了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投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

图2 1996~2005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分农户和非农户所占的比重(%)

2.3 农户投资中住宅投资过热

在农户投资中住宅投资过热,比重过大,这将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户用于住宅的投资资金从1996年的7.33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26.85亿元,年均增速15.52%,高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从图3中可以看出,农户住宅投资占农户总投资的比重从1996年的39.58%上升到2005年的52.17%,占到了农户投资的一半以上。

图3 农户住宅投资所占比重分析

2.4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区域分布不均衡,制约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由于复杂的自然、社会、历史等多种因素的长期综合影响,甘肃全省客观形成了多个层次、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经济社会格局。总体上看,全省由四大经济区域组成:陇中经济区,包括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回族自治州;陇东经济区,包括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陇南、甘南经济区,包括陇南市、甘南藏族自治州;河西走廊经济区,包括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嘉峪关市和金昌市。

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上看,2005年河西地区人均水平最高,达到749.55元;其次是陇东地区,为409.03元;再次为陇中地区,为210.18元;最低为陇南、甘南地区,仅为143.59元。最高的河西地区人均水平是最低的陇南、甘南地区的5倍多,相差甚为悬殊(见图4)。

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看,2005年全省四大经济区域按高低排名为河西地区、陇中地区、陇东地区、陇南和甘南地区。其中最高与最低之间相差2088.88元,后者仅为前者的39.86%。

从总体上看,河西地区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农民收入较高,而陇南、甘南地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很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3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在经过改革开放20 a的发展建设之后,甘肃省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甘肃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在规模和结构上仍然有很多与之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

(1)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凸显投入力度不足,需要建立新农村建设投入保障机制。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总量稳步增加的同时,其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却是不断下降的。这反映出全社会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不够,投资主体不明确,投资水平得不到保证。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明确投资主体,激活社会投资,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确保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保持快速增长。一方面,要确保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产品投入的制度化。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民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增加生产性投入。另外,要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等政策,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公益设施的建设。最终,努力构建一个以农民自身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支撑,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农户投资结构不合理,生产性投资增长放慢,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政府需要加强引导。农户固定资产投资中生产性投资增长放慢,住宅投资过热。2005年,甘肃农户投资占农村固定资产的比重为61.05%,其中,生产性投资占47.83%,非生产性投资(住宅投资)占52.17%。2005年与2000年相比,农户生产性投资年均增长7.25%,农户住宅投资年均增长11.75%,农户生产性投资比农户住宅投资慢4.5个百分点,农户生产性投资占农户投资比重为47.83%,比2000年下降了5.14个百分点。虽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住房条件,促进了消费,但农村的住宅投资属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没有促进作用。相反,住宅投资过大,占用了农户大量的资金,使得生产性投资不足,削弱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若缺乏政府政策的有效引导,势必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影响以发展生产为首要任务的新农村建设。因此,在这方面政府应加强引导,一方面,加大思想宣传,破除农户在房屋住宅建设上的攀比之风,引导农民艰苦创业,投资生产。另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开发一些效益高的投资项目,出台有效的措施启动民间投资。

(3)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需要尽快建立农村融资体制。自筹资金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来源,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以后比例一直保持在50%以上,2006年达到77.70%,是总投资额的3/4强。而国内贷款的比例逐年缩小,2006年所占的比例仅为3.7%。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瓶颈,农村“贷款难”造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贷款比例不高,从而在整体上制约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因此,尽快建立农村融资机制,加强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支持是扩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广开投资渠道的当务之急。这就需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的覆盖面,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融资体制。完善农村信贷政策,可考虑适当调大农业贷款浮动利率空间,以适应农村融资规模小、风险大的特点。通过财政贴息制度和必要的税收优惠,支持农业项目的开发,鼓励和支持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培育农村民间金融机构。

(4)区域发展不均衡,生产基础条件差异大,新农村建设不能齐步走,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确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领域。根据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建设规划,明确建设重心。河西地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经济实力较强,当前建设的重点是提升产业竞争力,丰富农民文化娱乐生活,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继续增其强经济实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民主治理。陇中、陇东、和陇南、甘南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落后。目前新农村建设重心是加强产业扶持,增强经济实力,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产业扶持,要突出特色,在现有产业中优选一到两个生产基础条件好、经济效益高、适于规模化发展的产业,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1]林毅夫.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J].上海改革,2003,(10):27-31.

[2]黄卫红.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06,(8):14-16.

[3]刘文柱,黄玲娣,阿里木,等.新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机制研究[J].新疆财经,2006,(1):5-12.

[4]赵之明.甘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影响因素及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剖析[J].甘肃农业,2004,(1):4-5.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农户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