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尔顿作品中的清教主义元素解读

2010-04-03 09:50兰红梅
关键词:清教徒弥尔顿上帝

兰红梅,李 珊

(成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成都 610059)

弥尔顿作品中的清教主义元素解读

兰红梅,李 珊

(成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成都 610059)

弥尔顿继承了清教徒重视教育的理念并加以发扬,认为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主张实用教育。受命定论的影响,弥尔顿心目中的上帝代表着人的精神的制高点,人类服从上帝是必要的,是得到自由的唯一途径。同时上帝也是理性和良知的化身,代表着永恒的理智和克制的价值原则。人只有使自己的欲望服从于理智才能自我得救。

清教主义;清教教育观;命定论;清教理性主义

约翰·弥尔顿(John M ilton,1608~1674)17世纪伟大的英国诗人、政论家,1608年12月9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代表作是其三首长诗:《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和《力士参孙》(1671)。

和许多其他拥有伟大天赋的人一样,弥尔顿生前并没有享受到多少由此所带来的荣耀和幸福。他的大多数同代人所给予他的只是嫉妒、嘲笑、污蔑和打击。虽然他写成了《失乐园》这样伟大的诗篇,但当时的人们却对他嗤之以鼻,不以为然。尽管如此,他的才华还是得到了有识之士的赏识。当法王路易十四问法国驻伦敦大使谁是当时英国最杰出的诗人时,大使回答说:“除了弥尔顿,别人就不值得一提。”英国著名诗人德莱顿也曾评定《失乐园》为“我们这个时代或是英国所曾经有过的最伟大、最高尚、最超绝的诗篇之一”。直到“光荣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诗人才得到了世人对自己的应有的尊重。1737年,弥尔顿的半身雕像出现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诗人角”上,他终于在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占据了本该属于他的一席之地。后世的名人作家也给予了弥尔顿极大的赞誉。

弥尔顿一生经历了英国历史上几个重大事件:清教改革、反主教战争、两次内战和王权复辟。这些都对弥尔顿的性格以及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中无处不体现着清教思想、革命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但是作为一个虔诚的清教徒,清教思想对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本文从清教主义的角度出发,解读贯穿于弥尔顿作品中的清教元素及其对诗人的意义和影响。

一、清教主义与清教徒

要理解清教主义我们就要把目光追溯到清教主义出现以前的15世纪,当时大多数国家都有自己正式的宗教并绝不容许任何其它宗教的存在。在中世纪晚期,罗马天主教会在整个西欧和北欧占据着主导地位,并视自己为一个全球教会。它是以罗马为中心,在教皇领导下的一个组织严密但却日益腐败和脆弱的教会,充满了冲突以及社会、经济和新兴的国家动荡。[1]31

16世纪,马丁 ·路德(M artin Luther,1483~1546)率先在德国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要求改革教会的陈规陋习,反对教会和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且形成了基督新教(Protestant)的发展。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法国、瑞士和其他欧洲国家也加入了这一运动。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宗教改革领导人是法国的让·加尔文(Jean Calvin,1509~1564)。他通晓古代语言和历史,研究过天主教和路德的新教思想,于1541年在瑞士日内瓦创立了加尔文教派。同时,远离大陆的英国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16世纪中叶确立了属于新教性质的英国国教——安立甘宗,而且国教内部的宗教群体也进一步分化,因为“虽然在同一面新教旗帜下,但一些人满足有限的改革,另一些人则要求彻底的改革”。[2]56后者认为国教保留了太多天主教的痕迹。他们越来越多地吸收了加尔文有关神学和教会制度的理论,决心要“净化(purify)”英国国教,使其完全脱离天主教的影响,因而得名“清教徒(Puritans)”[2]124。而清教主义则是清教徒所奉行的行为和教义。在1955年出版的《美国文学简明词典》(Concise Dictiona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1983年出版的《美国历史简明词典》(Concise Dictionary of American History)、1988年出版的《大美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及199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中,“Puritanism”一词也被解释为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在英国兴起的旨在消除英格兰圣公会中天主教“教皇残余”的宗教改革运动。[3]

弥尔顿出身于一个清教家庭。其祖父理查德·弥尔顿是一个富裕的自耕农,在靠近牛津的一座村庄里有一片不大的地产。他虽然是一个虔信的天主教徒,却尊重新法律,参加国教会的礼拜仪式,同时在心里诅咒它快点完蛋。他的儿子,老约翰·弥尔顿在牛津大学读书,主修音乐。由于受到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清教新思想的影响,成了一个清教的信徒。尽管理查德对教皇的谕令不以为然,作风我行我素,但当他发现儿子在家里读《圣经》时还是无法接受。因为那时天主教认为读《圣经》是僧侣的事。为此他威胁说要立刻取消儿子的津贴和财产继承权,除非他认错。但是老弥尔顿决不肯让步,为了自己的清教信仰,宁愿放弃大学生活。在他二十二岁时,怀揣着自己仅有的财产——一支长笛,一个人来到伦敦,开始了独立的生活。他先是靠当乐师糊口,后来又在一个公证人的手下做事。1600年,他终于由公证人的助手升为事务所的合伙人。1634年,他开了自己的事务所。当时的英国由于奇迹般地战胜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大洋彼岸无尽的宝藏展现在英国人的面前。伦敦商人争先恐后派出水手去从事海外冒险。财富在这个岛国的都城里聚集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建设的发展。新盖的楼房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老弥尔顿的公证业务主要是处理用地产和其它不动产作抵押的筹款、借贷和偿还等事项。而且他做事勤勉,诚实可信,为人又通情达理,所以随着伦敦城市的发展,他的生意也日渐兴隆,不声不响地积攒了一笔可观的财产,成为伦敦最富有的公证人之一。正因为有了这笔财产,小弥尔顿才不用为生计操心,可以专心一意读书学习,走上准备成为伟大诗人的道路。

老弥尔顿经常邀约朋友在自己家里朗读诗作,弹奏乐器。他爱好诗歌,在当时出版的一本诗集中,还有他的十四行诗。作为音乐家,他也小有名气。小弥尔顿从小耳濡目染,知道清教徒并非一定是索然寡味的人,他可以爱美,可以在痛斥罗马天主教会的同时,又不排斥与它有关的文化成果。在父亲的影响下,诗人也是终生喜爱音乐,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理解弥尔顿的思想时,我们不能把它完全归结为家庭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家族的血统中,蕴含着一种坚强的个性,有时甚至到了固执的程度。祖父和父亲的故事无疑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小弥尔顿。[4]6-7

二、清教的教育思想对弥尔顿的影响

16世纪英国爆发的新教宗教改革既是一场思想运动,也是一场社会改革。从根本上转变了英国的社会价值体系和教育文化模式。信奉新教的清教徒十分重视教育。他们认为在天国中人人生而自由,当所有人都能阅读《圣经》并能独立思考时,真理就会向你走来,上帝的天国之门就会向你打开。16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领导人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认为必须改变只有教皇才有权解释《圣经》的情况,信徒可以直接阅读《圣经》,信仰自己从《圣经》中所理解的东西。强调《圣经》是最高权威,自由是上帝赐给基督徒最神圣的权利,是基督的福音。他还将圣经的《新约全书》从希伯来文和希腊文译成了德文。从而使普通农民和市民可以直接阅读圣经并利用圣经词句而不需要神甫作中介。

由于受到清教教育思想的影响,弥尔顿的父亲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决心要给儿子那个时代最好的教育。因此在弥尔顿很小的时候就为他请了家庭教师。这位家庭教师也是一个清教徒。弥尔顿对于老师的博爱、虔诚和丰富的知识深感钦佩。他与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思想上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弥尔顿的青年时期就读于英国当时最严格的学校——圣保罗学校。校长吉尔博士是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也是那个时代最好的教育家。他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还给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在学校学生们可以接触到一些异端思想家的观点。吉尔博士对于理性的强调,也给了弥尔顿以很大的影响。1625年4月初,弥尔顿在剑桥开始了长达7年的大学生活。他就读的基督学院学生中的大多数,毕业后要去担任神职,本来应该在生活作风上严谨、节制。但许多人确信自己的贵族庇护人将来会为自己找到合适的职位,因而有恃无恐,争相模仿宫廷中的奢靡风气,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在清教徒家庭中长大的弥尔顿对此深表反感。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并没有受到太多文艺复兴带来的思想解放的影响。教学中主要尊崇的还是亚里士多德,学习中世纪繁琐的经院哲学,注重咬文嚼字和三段论法的推理演绎,而不注重活生生的现实和有实用价值的知识。1627年,在大哲学家培根的建议下,学校开设了历史讲座,但不到一年,反动的劳德主教便取消了它,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借古喻今,太多地讲到了人民的权利。新思潮的宣扬者在学校里是受人猜忌的少数派,而弥尔顿就坚定地站在了他们一边。作为一个培根的信奉者和进步的清教徒,他曾在自己的一首诗中断言古人并非不可企及,今人应该、而且也能够同古人比肩。

1642年,弥尔顿写成了著名的小册子《论教育》,在其中他对那种经院式的教育所带来的束缚和压抑予以了抨击。当时的英国清教徒大力投资教育,特别重视平民教育。他们也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提出普及教育方案,认为国家应承担教育的首要责任,发展更多的高等教育,而且主张变贵族教育为实用教育。弥尔顿受其影响,也在小册子里阐明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他认为,要办好教育,首先必须明确它的宗旨,这就是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为此,一切华而不实、装点门面的东西都应该抛弃。他特别强调每门课的实用价值,大力发展实用学科,主张为青少年开办新型学院,主张在学习六种语言的基础上,还要学习各种工业、农业、航海、生理、气象、采矿、建筑等方面的知识。每一门课程都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而开设。弥尔顿所希望的教育是完整而充实的,这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发现每一个学生潜在的特长,并加以开发,从而为国家培养需要的人才。

弥尔顿认为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应该把各行各业的人包括海员、工匠、建筑师和农业学家等请进课堂来,面对面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传授自己行业中的最新技术。同时,学生也要适当地走出校园,跟随导师去亲身感受大自然和所处的社会。当学生年满二十三岁时,就可以到国外去旅行游学。弥尔顿自己就在三十岁时漫游欧洲大陆,游遍了巴黎,结识了一些名闻遐迩的学者名流。感受了意大利这个文艺复兴运动发源地的魅力。在罗马聆听诗人们朗诵各自的新诗和讨论,并在佛罗伦萨拜访了因为坚持真理而受到宗教迫害的伽利略,从他身上弥尔顿得到了莫大的鼓舞。这些进德修业的经历,对弥尔顿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同时还认为,教育应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从具体形象入手,一步步地向上发展。无论什么时候,课堂教学都应该把抽象的文字化为具体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在清教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弥尔顿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它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统,又着眼于解决英国革命中的实际问题,在当时是很进步的。尽管由于时代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他的很多设想没能实现,但他的教育思想却得到了后人的赞赏和重视,至今仍有启发意义。[4]50-51

三、清教的命定论对弥尔顿的影响

清教思想的神学理论是以加尔文主义为基础的。加尔文主义信奉《圣经》为信仰的唯一准则,其最主要的理论是命定论。“他认为等级观念以及据此确定的教皇、主教和神甫统治人民的权力是中世纪基督思想,应予否定,应恢复基督的本来面目,按照《圣经》去传播纯洁的福音。在他看来认识上帝只有两种途径:内在的神性感受和《圣经》中神的启示。《圣经》是永恒的真理原则,是教义和生活的标准。上帝有无上的权能,他是万物的创造者、管理者和支配者。他在创造世界、历史、天命和救赎等方面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荣耀。作为一个基督教信仰者,人只能靠神的恩典而免入地狱,因为上帝早在一个人出生之前就预定了谁是他的选民而蒙得救,谁是他的弃民而遭永罚。上帝的这种预定是永恒的、绝对的。对上帝的这种预定我们没有理由诉苦,而只有责怪我们自己。对上帝的这种预选,任何人也别想加以改变,人只有在现实生活中顺从上帝为自己预定的命运才能平安度过一生。上帝的这种预定是秘而不宣的,谁也无法知道,但对上帝的预定可以通过上帝对人的内在召唤体现出来,通过圣灵的启迪作用产生得救信心,经过个人在圣世生活中的实践情况鉴别出来。”[5]195

梁一三在他的《弥尔顿和他的失乐园》一书中认为弥尔顿宗教思想的最大特色是它的非正统性。这种非正统性,首先表现在对传统的“三位一体”说的改造。在天主教和正统的加尔文教派看来,上帝是宇宙间唯一至高无上的神,它包括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结成一体。这是基督教的主要教义之一。弥尔顿却降低了圣子的地位,强调其人间属性。在他的笔下,基督不像是神,而象是一位有着超人的德性的完人,一位理想的革命者和解放者。他的非正统性还表现为反对加尔文派的命定论,提倡自由意志说。他强调要给所有人以自由意志和均等的机会,对于自己的荣辱升降,每个人在道德上都是有责任的。他的这一观点来源于人文主义思想对他的影响。弥尔顿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和莎士比亚的创作精髓,“一方面适度地肯定了人类情感欲望的合理性,同时又试图把基督教原则,特别是基督教人文主义中强调人具有自我拯救能力、自我救赎能力的思想接受过来,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6]181他的代表作《失乐园》是他失明后写的,长约一万行。该诗内容取自《旧约·创世纪》第二、三章中的神话故事。就是这样一个极为简单的几百字的故事,弥尔顿却在《失乐园》中加以了极大的丰富和再创造。在史诗中,撒旦因上帝提拔神子而心怀不满,纠合部分天使同上帝作战,失败后被打入地狱。为了报复,他试图毁灭人类。上帝没有进行阻挡因为他想考验人类。结果是亚当和夏娃两人都没有经得住考验,在撒旦的诱惑下,偷吃了禁果。上帝决定对他们惩罚,将他们逐出伊甸园。放逐前上帝的天使迈克尔把人类将要遭遇的灾难告诉了他们。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弥尔顿在其史诗中体现了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亚当和夏娃敢于追求真挚的爱情,面对即将到来的上帝的惩罚,“亚当却坚强起来,宁愿以后会遭遇死亡而不抛弃夏娃。夏娃的心情像所有后世善良妇女在同样的灾难面前的心情一样更是清醒而沉着,无所畏惧地把一切都给了所爱的人”。[7]515撒旦也是一个为实现自己欲望而敢于和上帝进行无畏战斗的英雄。在史诗的一开篇,就是火光烛天的地狱景象和撒旦轰轰烈烈的登场。一直到卷四,撒旦都是高踞于舞台上的主角。他有如一位古代史诗中的英雄,形体魁伟,勇冠三军。在斗争中他是孤胆英雄,匹马单枪,横渡广阔的混沌世界。当前途受阻,他并不灰心,绕行地球七天七夜,终于伺机潜入乐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这部分是诗人在王权复辟后写的,表达了他眼见革命同志落难而激起的强烈感情。在当时,他也被一些王党分子指骂为“撒旦的同党”,这也促使他在撒旦身上倾注自己的深切的同情。全诗也处处可见诗人对这种反抗精神的赞赏和对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歌颂。

然而尽管整部史诗无处不体现着人的自由意志,但是作为一个虔诚的清教徒,他的史诗仍然贯穿着加尔文的命定论思想。《失乐园》中的上帝的形象并不如亚当、夏娃和撒旦这三位人物生动,甚至有些苍白,但在弥尔顿笔下仍然是至高无上的力量象征。“他是万能的主,神秘庄严,令人敬畏;他能言善语,长于思考,用无形之手统辖宇宙万物”。[6]183在上帝面前,亚当、夏娃和撒旦都是失败者。亚当和夏娃缺乏更为远大的生活目标,使自己的理智屈服于情欲之下,没有经受住诱惑,最终受到了惩罚。撒旦虽然具有巨人的天性,但是因其骄傲自大,受野心驱使,最后失掉了天堂。在弥尔顿看来,人类要想得救,就“不能放纵自己的欲望或受野心驱使而行事,只有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战胜各种现实的诱惑,坚定地遵从上帝的旨意,才能达到真正和上帝精神融为一体的精神乐园”。[6]183在史诗中,这种思想有多处表现。如在卷三论到上帝的公正被证实的部分,诗人先问堕落是谁之罪,而后又明确地回答:天使和人类堕落的责任在他们自己。上帝创造并赋予了他们所应有的一切。同时,上帝又给了他们自由意志,但并不强迫他们信奉自己。所以,如果他们堕落,那就是自作自受。诗人还通过诗中人物亚必迭之口指出,服从上帝的命令并非是奴性,而是必要的,是得到自由的唯一途径。在弥尔顿心目中,上帝代表着人的精神的制高点,任何人想要“以尘世公正与否的标准来衡量上帝的最高旨意不仅是毫无意义的,而且是亵渎神灵的,因为只有上帝才是绝对自由的”。[8]78在加尔文教义所坚持的“无条件拣选”和“宿命论”的影响下,“每个人…生活中至关重要的是他自己的永恒得救,他只有独自一人走下去,去面对那个永恒的早已为他决定了的命运,谁也无法帮助他”。[8]80而《失乐园》中天使和人类的堕落就是因为他们违背了上帝的旨意,没有遵从上帝的召唤,从而失去了精神力量。

四、清教理性主义对弥尔顿的影响

清教主义认为由于亚当违背了与上帝的约定,从而导致了整个人类的堕落。因此人类自降生之日起便继承了亚当堕落的罪恶,注定要受到地狱的惩罚。然而,上帝出于仁爱,要对人类实行有限的救赎。正因为如此,清教徒们对现世采取了否定态度,对人类和世俗生活都不抱什么希望,而是把自己完全当做教会和上帝的工具。作为上帝恩宠者的个人仅仅体现为上帝的创世工具,他是为上帝而活着,为上帝创造社会财富,为上帝去征服和改造这个不完美的世界,而现实世界的不完美正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对信徒的一种入世苦行的历练,他不属于这个世界,而是为了获得上帝的救赎来到这个世界的,他真正的生活意义是在另一个世界,但他必须用在这个世界的一切贡献来向上帝证明他的确是获得了上帝的宠爱的。为了实现“作为上帝的工具”这一目的,清教徒奉行清教理性主义,他们提倡个人研读《圣经》,强调个人独立思考和理解,不要盲从教会权威,人类理性得到了大力的赞扬。《基督教指南》也明确指出,理性值得赞扬,因为只有人被上帝选中而拥有理性,理性使人区别于原野上的走兽。清教理性主义的另外一种作用,就是禁欲,即约束、控制那些作为“罪薮之首”的欲望,即色欲、肉欲或情欲。在清教徒的信念中,禁欲完全是为了获救。人类的存在完全是为了上帝,一切造物,只有一个生存意义,即服务于上帝的荣耀与最高权威。

在弥尔顿的《失乐园》中,由于受到早期人文主义思想影响,诗人对人的欲望的合理性持一种肯定态度。如在第四章中,亚当和夏娃多情的话语,甜蜜的情感以及两人爱恋场景与晨光照耀、田野新鲜、百花争艳、蜜蜂飞舞的大自然美景的和谐统一,以及把撒旦描写成一个为实现自己欲望而敢于和上帝进行无畏战斗的英雄等都是这一思想的表现。但是,作为一个虔诚的清教徒,他更意识到人不能没有理性,即任何人都不能放纵自己的情欲或野心,人必须要经受住各种诱惑,才能不犯错误。在弥尔顿心中,上帝代表着永恒的理智与克制的价值原则。他实际上是一种物质,是自然法则,是理性和良知的化身。在弥尔顿的神学中,真正高高在上的是理性,他的上帝也是一个理性主义的上帝。因此有人曾指出,是弥尔顿对于理性的信仰使他断言上帝的至高无上,而不是因为信仰上帝才使弥尔顿相信理性的至高无上。[4]127“《失乐园》中的上帝已不是《圣经》里的上帝了,它实际上是代表着一种抽象的理性;这样,诗人偷梁换柱地改造了圣经故事,使其中心思想不再是宗教上的服从或不服从,而是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理性与情欲的斗争了”。[4]122史诗中的上帝作为理性的化身,它是只管是非曲直,而不问人情冷暖,因而看起来冷漠无情。违背理性就要受到惩罚,只有遵循它,人们才能真正获得救赎,进入乐园。《失乐园》中的魔鬼失掉天堂、人类失掉乐园的最基本的原因是自己内心欲望的膨胀。撒旦违背上帝,主要是从他的骄傲、野心、伪善和独裁开始的,当他欺骗、迫害人类,使他们失去乐园后,他真正的堕落也就完成了。而人类的堕落则因为无知和迷信,他们放纵情欲,轻信伪善者的谎言,从而违背了与上帝的约定。在弥尔顿的另一力作《复乐园》中,撒旦诱惑的对象变成了耶稣基督。基督为了拯救人类恢复乐园,甘愿接受魔鬼的诱惑。因为他知道,天意决定要他先在卑微的生活中,在不利的事件或逆境中经受试炼;在苦难、诽谤、凌辱、轻蔑、嘲笑、毒计、烦恼、隐忍中经受试炼,坚定地遵从上帝的旨意,战胜魔鬼,才能恢复人类的乐园。诗人还把清教的理性主义运用到政治领域,他认为,政治上的理性应当统治政治上的欲望,就象在个人的灵魂中理智应当统治欲望一样。区分是暴君还是公正的政府,要根据统治者的动机是出于理性还是欲望。他强调欲望胜过理性是所有政治错误和灾难的根源。只要能自我克制,能使自己的欲望服从理性,人们就可以自我得救,而不必依赖任何教会以及它们的神职人员和宗教仪式。那些被上帝拣选的圣徒不可避免地要在称圣的道路上坚忍向前,以此来传播福音,赞美上帝的荣耀,证明上帝的恩典。

五、结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弥尔顿。他是可以比肩荷马和维吉尔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结合了崇高的思想和高明的艺术表现手法,结构宏大,场面壮阔,人物超凡脱俗,让人在美的享受中体会到一种力量的震撼;他是一个坚强的革命斗士,积极参加反对英国国王和国教的斗争,并担任新政府首脑克伦威尔的拉丁文秘书。他行动的每一步,都是同英国的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的进程紧密配合的。他终其一生为了革命事业呼吁呐喊,甚至牺牲自己个人的幸福和宝贵的视力;他是一个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家,积极肯定人的情欲的合理性,但更看重“上帝在人心中”的价值,更强调人在精神上的自我救赎的伟大作用;但他首先是一个清教徒。他那虔诚的清教徒父亲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富足的生活,无忧的童年,还有无处不在的清教思想的影响。虽然在生活中,他跟典型的清教徒有所不同,他爱美,喜欢音乐,并有节制地抽烟喝酒,但这并不妨碍他从父亲那儿继承清教思想,并在学习和写作中自然而然地奉行着清教主义的理念。在他的代表作《失乐园》的第一卷,诗人就开宗明义地宣称:“我要拥护上苍并证明上帝对待人类的态度是公正的”。作为一个严谨的清教徒,上帝在他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强大力量,代表着理性、良知和克制,是人类精神的制高点。弥尔顿继承了十六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想,同时也感受到了十七世纪新兴科学所带来的成就,但他却时时以清教理性主义的自省来批判地接受这一切。他肯定人生的快乐和情欲的满足,但否定毫无自律的放纵和享乐;他肯定人应该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积极进取以及享受成功所带来的自豪感,但否定没有理性的野心和骄傲;他肯定科学带给人类的进步,但认为科学并不是一切,如果失去了正义和理想,科学本身并不能带给人类和平和幸福。

[1]Claudia Durst Johnson.Understanding the Scarlet Letter[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柴惠庭.英国清教[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3]张孟媛.美国清教研究百年述评《美国研究》,2006.

[4]梁一三.弥尔顿和他的《失乐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5]叶胜年.西方文化史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刘建军.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王佐良、何其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8]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78.

On Puritan Elemen ts in M ilton’s Works

LAN Hong-mei,L IShan
(Fo 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College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

M ilton inherited from his Puritan ancesto rs the notion of valu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ed it in his way,holding that the best educational app roach is learning in the p ractical life and advocating p ragmatic education.Influenced by Calvin’s p redestination,God in M ilton’smind embodies themightiest point of man’s spirit.Obeying God is not only necessary but also the only way fo rman to get free.M ilton also deemed that God is the embodiment of rationality and conscience,rep resenting the value p rinciplesof eternal reason and restraint.Only by subjecting the desire to the rationality can human obtain self-salvation.

Puritanism;puritan notion of education;p redestination;puritan rationalism

I106

A

1672-0539(2010)01-030-06

2010-01-05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弥尔顿诗学观”(ZM 0003)

兰红梅(1974-),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与文化;李珊(1975-),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与文化。

猜你喜欢
清教徒弥尔顿上帝
弥尔顿研究代表性文献评述
霍桑是清教徒吗?——从《红字》中的“罪”谈起
美国醉酒史
120秒的“上帝”
1720年版《弥尔顿诗集》的排版、插图和导字——分析目录学案例研究
北美殖民地时期清教的教育活动及其影响
《清教徒》中理查·福思咏叹调《我永远的失去了她》的音乐分析及演唱处理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是否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