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篇中的隐性衔接

2010-04-03 23:32
城市学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情态连贯语气

程 媛

最早把衔接与连贯作为理论概念进行探讨的语言学家是韩礼德和哈桑,他们在《英语中的衔接》一书中对此做了详细介绍,认为语篇连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上下衔接,二是符合语域的要求。韩礼德等人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语域等因素对语篇连贯的作用,不足之处在于他们将语域视为补充因素,认为连贯是在衔接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衔接是连贯必不可少的条件。对此,朱永生教授认为“不应该把衔接看作连贯的前提,而应当把它视为语篇连贯可能使用的手段。这就是说,只有语篇在意义上连贯了,才谈得上衔接手段如何促进语篇的产生和解释”[1]。笔者认为连贯是一种广义的语义关系,衔接是将语篇中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连贯的一种重要手段。衔接可分为显性衔接和隐性衔接两种:显性衔接指语篇表层结构上的衔接手段,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等语法手段与重复、同义、上义和搭配等词汇手段;隐性衔接指语篇深层结构上的认知衔接手段,它与交际双方的心理认知过程密切相关,包括语言的象似性、语言的人际功能和认知语境推导等手段。语篇连贯的实现不仅是显性衔接机制作用的结果,也受到隐性衔接机制的影响。显性衔接机制和隐性衔接机制是一个矛盾对立体,是研究语篇连贯的两种不同视角,因此它们之间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语篇的连贯。本文主要从语篇的深层结构出发,论述隐性衔接机制如何作用于语篇的连贯。

一、语言象似性与语篇连贯

象似性指语言符号的形式与意义之间存在一种自然的、非任意的联系,它从一个比较微观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语言,主张语言形式是认知或经验的反映,主张“语言形式反映人们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方式,也就是说,语言符号相对于人们的体验方式、经验结构、概念框架、语义系统来说是有理据的,是有其动因的,不是任意的”[2]。因此象似性也可以定义为语言符号在能指(语言符号的音、形或组织结构)与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象似性作为重要的认知原则,不仅反映了语言符号与其所指之间可以论证的理据性,而且对语篇的构建也起着隐性衔接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通过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对称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来实现。

(一)顺序象似性的衔接作用

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人们往往按照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进行线性描述,这样的语言表达就具有顺序象似的性质。顺序象似性反映了语言形式与客观世界的一致性,前后衔接,连贯自如。例如:

(1)The hungry lion rushed in.He gathered himself for a spring, but stopped short when he saw Androcles.Androcles gave a great cry—not of fear, but of joy.(Androcles and the Lion)

(2)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罗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郁达夫《故都的秋》)

在例(1)、(2)中,事件的发展存在着顺序关系,人们对此关系存在一种内在的认知体验,因此句段中小句的排列也受到了该体验的影响。如果调换小句位置,就会影响读者对语篇的理解,语篇本身的连贯性也会受到破坏。

(二)数量象似性的衔接作用

数量象似性就是语言单位的数量对应于所表概念的信息量和复杂程度。数量象似性能够突出某一语言成分在概念上的重要性,借此反映人们所经历的客观世界,具有一定的衔接作用。例如:

(3)I looked upon the scene before me—upon the mere house, and the simple landscape features of the domain—upon the bleak walls—upon the vacant eyelike windows—upon a few rank sedges—and upon a few white trunks of decayed trees—with an utter depression of soul which I can compare to no earthly sensation more properly than to the after-dream of the reveler upon opium—the bitter lapse into everyday life—the hideous dropping of the veil.(Edgar Allen Poe: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4)慎明从外套和裤子袋里掏出一大堆瓶儿盒儿,保喉、补脑、强肺、健胃、通便、发汗、止痛的药片、药丸、药膏全有。(钱钟书:《围城》)

例(3)中,作者连用了5个“upon...”结构来描写古屋四周枯瘠的环境,冷寂的围墙、破败的窗户、阴森的树桩;例(4)使用的语言让读者联想到满桌子的药瓶药罐,语篇中的情节历历在目。数量象似性可以使语言形意结合,增强语篇的连贯程度。

(三)对称象似性的衔接作用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尽管有线性特征的限制,概念上的对称关系其实是人类语言中最容易,也是最经常以图样象似方式表达的关系之一”[3]。对称象似性指的就是对称的概念与对称的语言形式一一对应的现象。它能够将现实世界中相互的关系,互相依存的事件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对语篇的连贯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

(5)Short and long the floating water plants, Left and right you may pluck them.Short and long the floating water plants, Left and right you may gather them.Short and long the floating water plants, Left and right you may collect them.(Yang Xianyi, Gladys Yang and Hu Shiguan:Selections from the“Book of Songs”)

(6)陈景润曾经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关于他,传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善意的误解、无知的嘲讽、恶意的诽谤、热情的支持,都可以使得这个人扭曲、变形、砸烂或扩张放大。理解人不容易,理解这个数学家更难。(徐迟《歌德巴赫猜想》)

例(5)使用了“short and long, left and right”数组对称概念以及平行结构的排列形式,例(6)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格,它们均是典型的对称象似形式,这样安排语篇,使得语篇衔接自然,形式优美,具有很强的衔接力。

(四)隐喻象似性的衔接作用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隐喻相似性指的是“从一个概念投射到另一个概念,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4]161,它作为联系语言符号与思维对象之间的认知桥梁,同样制约着语言运用的深层连贯。例如:

(7)Why, look you now, how unworthy a thing you make of me, you would play upon me, you would seem to know my stops, you would pluck out the heart of mystery, you would sound me from my lowest note to the top of my compass and there is much music, excellent voice in this little organ, yet, cannot you make it speak.(Shakespeare:The Tragedy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

(8)湖广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在例(7)中,哈姆雷特将内心的秘密比作美妙的乐曲,一首乐曲你尚且不能弹奏,又怎能让王子敞开心扉吐露真情呢?语篇的连贯建立在“秘密是乐曲”这一认知模式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了从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的投射,使我们更容易理解说话者的真正意图,实现语篇的连贯。例(8)将洞庭山水比作一件工艺作品,两种认知域的映射更好的表达了诗人在遥望洞庭湖时所感受到的美景,使诗歌的语言浑然一体,连贯自如。

二、人际功能与语篇连贯

“语篇是一个由意义组成的语义单位,它产生于意义潜势网络之中;语篇既是语义选择的结果,同时又是语义功能实现的手段”[5]。“语言除具有表达讲话者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的功能外,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等功能,语言的这一功能称作人际功能”[6]105。人际功能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反映的是语言之外的现象,同样具有语篇建构能力和语篇衔接功能。人际功能在语篇连贯中的隐性衔接作用主要表现在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这两个语义系统中。

(一)语气隐喻的衔接作用

在通常情况下,语气系统中用于体现陈述的是陈述语气,体现疑问的是疑问语气,体现命令的是祈使语气,体现感叹的是感叹语气。我们把体现言语功能的通常形式称为言语功能的一致体。但语气与言语功能之间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言语功能可由几种不同的语气来表达,如命令功能通常采用祈使语气来表达,同时也可采用陈述语气、疑问语气或感叹语气来隐喻性地表达命令的功能。这种由几种语气来体现一种言语功能的表达是语气表达的非一致式,即为语气隐喻。语气隐喻为语气的表达增加了语义特征,具有语篇隐性衔接的功能。例如:

(9)“Nothing at all, sir.All that was in that trunk was a looking glass from the bedroom and an iron clothes hanger from the passage, so that we didn’t really lose anything, because the looking glass and the hanger belonged to the landlord.”

“Shut up, Schweik,” the lieutenant shouted.“I’ll deal with you when we get to Budejovice.Do you know I’m going to have you locked up?”

“Beg to report, sir, I don’t”, said Schweik blandly.“You never mentioned anything to me about it before, sir.”(Haek,Jaroslav:The Good Soldier Schweik)

由于“语气隐喻是语言的高级使用,它可以帮助创造特殊的语篇效果”。[7]例(9)中,中尉由于丢了箱子而迁怒于士兵Schweik,虽然他在对话中使用的是具有疑问语气的句子“Do you know I’m going to have you locked up?”,但并非出于疑问或者寻求解答,而是传达了一个陈述的肯定意义,即“回去我要把你关起来”。而士兵使用的陈述语气,表面上传达的是一种不明事理的肯定语义,实则表达的是一名士兵对中尉的不满和挑衅。作者通过使用语气隐喻,使中尉和士兵的对话风趣幽默,并使语言更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起到语篇深层次的隐性衔接功能。

(二)情态隐喻的衔接作用

情态系统表达说话者对事物的判断和评判,主要由限定性情态动词、情态副词和谓语的延伸部分来表达。但这不是唯一的表达情态的方式,情态意义也可使用名词化或小句等来表达,这种现象就称为情态隐喻。情态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来表达,韩礼德称其为“取向”,“明确的主观取向和明确的客观取向都是隐喻性的”。[6]123情态隐喻的研究对于理解诸如新闻报道、广告等语篇的隐性连贯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

(10)“I don’t like it here,” he said blandly, without raising his eyes.“I’m going to sell my equity in the house to Chaddy.I didn’t expect to have a good time.The only reason I came back was to say goodbye.”(John Cheever:Goodbye, My Brother)

(11)The welcome promised to be relatively restrained.Foreign diplomats stationed in Peking were advised not to go to the airport and it was doubtful that the ceremony would be the kind of full-throated reception given to China’s warmest friends.[8]

例(10)中使用了“I’m going to…”和“I expect to…”的形式,这种明确主观式的情态隐喻,表达了说话者对其判断或断言的明确性负责,带有强烈的主观个人色彩,能更好地表达说话人独特的性格特征,是一种潜在的语篇衔接手段,例(11)采用“it is doubtful…”的情态隐喻形式,一方面这种明确而客观的形式符合新闻报道对语篇组织的特殊要求,另一方面,报道人通过使用情态隐喻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即“这是一场经过刻意安排的仪式。”由此可见,情态隐喻表达不仅能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语篇,而且对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相关理论”关照下的认知语境与语篇连贯

传统的语境观把语境看作是交际场合的种种可见的具体因素,斯珀伯和威尔逊提出的“相关理论”强调人的认知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相关理论从信息处理的认知特点出发,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过程,即人们是通过相关的知识来推导进一步的新信息,从而理解话语,认识世界”[4]174。这种“相关的知识”也就是一个人认知语境,是一种“心理结构体”,[9]是一系列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假设,在语篇的构建中,它也是一种隐性的语篇衔接手段。

认知语境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那些静态的物质环境,语篇的上下文,更重要的是人们认知中的各种信息:词语信息、关于世界的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以上信息越接近的人,认知语境越趋同,交际也就越容易成功”。[4]177认知语境对语篇连贯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语篇生成的时候,往往要根据知识因素或逻辑模式来组织信息,当人们在理解语篇的时候,更需要凭借大脑中已掌握的而语篇中并未给出的认知环境来发现语篇各部分之间的隐性联系,当双方的认知语境显现的事实或假设相同时,认知环境会出现某些重叠,成为双方共同的认知环境,这共同的认知环境,便成为双方交际成功的前提,也就是说,语篇获得了意义上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即获得了语篇的连贯。Hobbs也指出,“语篇是否连贯,不取决于是否有表面上的连接形式,而是取决于受话人能否理解说话人的意图”。[10]例如:

(12)“And supposing you persevered in your obstinate fast, and died by that means, and they refused to bury you in the precincts of the Kirk?”I said, shocked at his godless in difference.(Emily Bronte:Wuthering Heights)

(13)联合国出了一道题目,请全世界的小朋友作答:“对于其他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结果,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小朋友会回答这个问题。因为,非洲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做“粮食”;欧洲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做“短缺”;拉丁美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做“请”;美国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做“其他国家”;亚洲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做“自己的看法”。(吴淡如:《自己的看法》)

要想实现语篇的连贯,除了依靠语篇自身的衔接手段外,读者还要拥有相应的认知语境。在例(12)中存在着这样一个认识语境:根据基督教的教义,自杀是违背上帝意旨的,自杀者不得举行安葬仪式,也不准葬在教堂墓地,而只能埋在十字路口。语篇表达的是男主人公欲以绝食的方式自杀殉情,而“我”对此行为表示出震惊和不解。如果读者的认知语境中没有对西方国家宗教信仰方面的知识草案,会很难理解语篇,也就谈不上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了。例(13)之所以诙谐幽默,也是因为其蕴含这样一个认知语境:非洲社会生活贫困,粮食匮乏;欧洲社会经济相对发达,生活富足;拉丁美洲的生活富有野性和原生态的特色;美国社会存在一定的霸权主义倾向;亚洲社会常缺乏独立的创新意识。同样,如果没有以上认知语境,我们无法将例(13)中的各部分联想在一起,从而导致语篇连贯性构建的失败。

语篇连贯与否在于能否有效地传达意义,意义传达的手段是多样的,语篇的衔接机制也就不仅仅局限于语篇表层的词汇和语法手段,还包括言外深层结构上的各因素。前者称为显形衔接,后者称为隐性衔接。所以,我们在构建或理解一个语篇的时候,不仅要分析它的显性衔接手段,同样也不能忽视其深层次的隐性衔接手段,包括语言的象似性、人际功能中的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认知语境推导等手段,这些隐性衔接手段对于语篇的连贯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朱永生.韩礼德的语篇连贯标准—外界的误解与自身的不足[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1):20-24.

[2].王寅.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 2003(1):3-12.

[3].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168.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苗兴伟.人际意义与语篇的建构[J].山东外语教学, 2004(1):5-11.

[6].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7].范文芳.英语语气隐喻[J].外国语, 2000(4):29-34.

[8].侯维瑞.英语语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325.

[9].Sperber D, 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 1986:15.

[10].Hobbs J R.Coherence and Coreference[J].Cognitive Science, 1979(3):67-90.

猜你喜欢
情态连贯语气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