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经典诗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研究简述

2010-04-04 14:03武汉市江汉区邬家墩小学范玉琴
成才 2010年10期
关键词:诗文人文素养

■武汉市江汉区邬家墩小学范玉琴

“诵经典诗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研究简述

■武汉市江汉区邬家墩小学范玉琴

一、课题的提出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诗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中华民族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因此,培养人文底蕴,塑造新世纪的人文精神是必要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经典诗文是祖国语文宝库中的瑰宝,有着强烈的熏陶作用,诵读经典诗文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武汉市江汉区邬家墩小学地处汉口火车站附近,80%以上的学生是进城务工子女,他们的阅读现状不太乐观。学校在诵读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学生诗文积累欠缺,课外阅读量较少,阅读层次较低;二是教师对诵读认识不够,阅读教学方式单一乏味,语文课堂缺少吸引力;三是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阅读积极性不高;四是家长素质参差不齐,不了解诵读,很难有效指导学生阅读。

我校在“阳光教育”办学理念——“厚德如阳,育人闪光”的指导下,通过开发“阳光诵读”校本课程,在诵读内容和诵读策略的研究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在全校范围内普及和推广诵读经典美文,创编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真正让经典诵读走进课堂,努力营造书香校园,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二、同领域研究调查

1.诗教论

三千多年前的孔子十分推崇诗教,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等人都热衷于诗教。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十分重视诗教。他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盼望大家帮助我,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我不是要学生每个都成为诗人,那太困难了,但我却要由我们学校做起,使每个同学、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扩大出去,使每个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在教育实践中,他也常常通过写诗来教育学生,可以这么说,在他的教育思想中,诗教思想灼灼发光。

2.台湾的读经运动

1994年,台、港地区开风气之先。王财贵教授是一位中国文化孜孜不倦的传播者,他在台湾发起“儿童诵读经典”的教育运动,几年来,他先后在台湾、美国、东南亚及大陆演讲700余场,掀起了全球华人地区“儿童读经”的风潮。把诵读经典的教育重新推向社会,上百万的儿童积极响应,成效卓著。

3.导读活动

1998年6月,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济南、苏州、烟台、临沂等城市响应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号召,开始推广儿童文化导读活动,引起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历史学家孔令仁教授对这项活动大力支持,1999年春节期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连演七场,场场爆满。江泽民总书记到会,并在接见演创人员时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发出了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号召。

以上活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如何选取适合现在的学生读的内容,如何定量以及如何结合现当代名家名篇,为学生一生打下厚实的文化与精神底子,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内涵及界定

经典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我校将经典诗文界定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符合小学生诵读的《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唐诗宋词等诗文。

诵读在我国传统蒙学中,是先生教授蒙童的主要读书方法。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一诗:“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这首诗讲的其实就是诵读。意思是说,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就不会分神。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诵读,耳闻自己的诵读声即潜心思考和记忆,就好比品味甘美珍异的食物。这样读书,一遍可以胜过十遍,而且还不至于太劳累。诵读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要注重一个“熟”字;其次是要“精思”;三是要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

人文素养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基本的德行、价值观,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这里的人文素养,主要指让学生受到中国古典诗文的精神熏陶。

诵读经典诗文,培养人文素养,也就是通过诵读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唐诗宋词等诗文,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从而追求人生美好境界。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理医学理论依据。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指出,儿童诵读经典的过程类似唱念,眼睛看文字与念唱的律动刺激和启动了右脑,而辨别字形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整个诵读过程恰恰同时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动作得以同步。根据研究,左右脑能有同步效用时,学习能力可增长2~5倍。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本身属于“意念的知识”,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

2.课程标准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背诵优秀诗文选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在大纲后面附有80首古诗词推荐篇目。新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背诵的数量,特别是对古诗句背诵的规定。加强古诗词的背诵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我校开展“诵经典诗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正体现了这一理念。

3.教育心理学依据。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可见,加强古诗文的背诵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进行古诗文的诵读将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心理学理论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从零岁开始的。一至三岁就有显著发展,三至六岁进展更为迅速,六到十二岁则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十三岁达到记忆力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诵读古代经典半年到一年之后,约有50%的儿童可能达到近乎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而一旦错过13岁以前的良机,则可能导致遗憾。

5.人本主义理论依据。我们面对的学生,首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都蕴藏着独立的潜能。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研究,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五、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共四个方面:一是全面了解全校学生课内外阅读情况,了解学生人文底蕴的现状;二是探索指导学生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三是构建经典诵读教学模式,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文化素养;四是探索经典诵读与建设校园文化的关系。

2.研究的思路。本研究面向全校1~6年级全体学生,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

本课题的研究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开设校本课程,以诵读经典诗文为载体编写经典诵读教材,并辅以学校营造的有浓厚人文气氛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施以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熏陶,通过观察、调查、总结经典诵读对人文精神的影响。

(1)2008年四月完成“阳光诵读”教材的编写工作。阳光诵读校本教材分为“阳光加油站之跟我读”、“阳光练兵场之听我说”、“阳光快车道之看我写”三个系列。

(2)2008年5月总结经验,并组织课题组人员备教材、用教材,以向教师“韵对”一课的教学为突破口,共同研讨校本课的教学。

(3)2008年9月,对三本教材进行修订,并对内容进行扩充,分成六本,分别适合一到六各年级。

(4)制定经典诵读方案,强化对古诗文诵读的效果,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内容,把经典诵读课真正纳入我校的课程管理。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跟踪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诵读情况进行评价。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诗文人文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