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阳光诵读”教学例谈

2010-04-04 14:03武汉市江汉区邬家墩小学向晓鸣
成才 2010年10期
关键词:对联学生

■武汉市江汉区邬家墩小学向晓鸣

校本课程“阳光诵读”教学例谈

■武汉市江汉区邬家墩小学向晓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武汉市江汉区邬家墩小学开设校本课程“阳光诵读”,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让他们在口诵心惟、含英咀华中受到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珍惜民族优秀文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近几年的经典诵读课教学实践中,我对经典诵读课进行了一些的探索,下面以校本课程“阳光诵读”中《对联》一课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折取一枝入城去,教人知道已春深

——精挑细选,引领学生走进人文的殿堂

经典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在内容选择上,要“精”不要“泛”,要注重语言与精神的典范,既要保证语言文字的琅琅上口、易于诵读,又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引领作用。

《对联》是我校《经典诵读》(试验本)高段教材的第五课。“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是继唐诗、宋词、元曲之后的第四种体裁,被誉为“诗中之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以工整、对称、简洁、精巧的文字浓缩丰富情感的思想内涵,类别多样,字字精练,一副对联有时能及一篇诗文所能达到的效果,堪称奇妙。对联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经常借此抒怀、激志、状物等,具有广泛的生活实用性、针对性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在选编内容时,我安排了四部分组成内容,第一部分是“阳光选文”,选取了三副对联,从最常见的春联“春回大地,日暖人间”到名对“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再到暗藏三国人物名称的对联“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三副对联由短到长,由浅入深,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对联的形式特点。第二部分是“阳光加油站”,补充介绍了一些对联的相关知识,包括对联的特点和相关名对的典故故事。第三部分是“七彩阳光岛”,是对“阳光选文”的补充和拓展,本课选取的是一些特殊形式的趣联(拆字联、回文联、数字联等)。第四部分是“阳光练兵场”,内容安排了对对子的实践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对联的认识,了解其中的技巧,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汉语的魅力。

事实证明,学生在学习完《对联》这一课以后,都爱上了对联,那些对联背后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他们,他们从中辨明是非善恶,学习做人的道理,同时,他们在生活也更为关注对联,特别喜欢去寻找那些妙对趣对,有些学生还对遣词用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热衷于自己创作对联。

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选取适合学生的经典,让他们接触到最有人文价值的作品,通过熏陶涵泳,开启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熟读成诵引领学生与人文精神交流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诵读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在经典诵读课堂中,读十分重要,但是读也讲求方法,没有方法的支撑,读书将如一潭死水,泛不起一点涟漪,课堂也永远不会有瞬间的精彩。

为了避免“多读”的盲目性,可引导学生重点句段“理解读”,难点部分“引导读”,复述内容“反复读”,优美诗句“想象读”,动作情态“表演读”,精彩片断“感情读”,指定时间“快速读”。还可以通过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限时背诵、师生诵读、快读、慢读、轮换诵读、接龙诵读,据画诵读、抄写诵读、听记诵读、问答诵读等多种形式的综合,灵活且富有变化引导学生诵读。这样可以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体会汉语言固有的音韵之美,体会经典所体现的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品格、修养和抱负。

在《对联》这节经典诵读课的教学中,我有意淡化了对对联形式特点的分析,更多的是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去感受对联的奇妙。例如开课时,让学生读的第一幅对联是春联“春回大地,日暖人间”,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有的学生说看到了小草从地里钻出了小脑袋,有的说看到了百花齐放,有的说听到了小鸟叽叽喳喳的歌声,有的说看到了小河脱掉了厚厚的棉袄,快活的奔跑起来了。孩子的想象将对联的丰富内涵转化成了生动的画面,营造了优美生动的情境,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体验陶醉地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在读含有三国人物的对联时,我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对联,交流发现其中谐音的巧妙,男生明显对三国人物更为津津乐道,于是顺势利导,请男生带女生诵读,读出学生对三国人物的喜爱之情,读出三国英雄的飒爽英姿。在让学生分享搜集的对联时,我让学生大声朗读出自己搜集的对联,来送给适合的对象。在接触趣联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趣联去和同伴尽情分享朗读,读出趣联的特点,这种形式多样又层层递进的朗读活动,让学生逐步了解了对联的悠久历史,学生喜爱,自然地熟读成诵。

吟读、朗读、朗诵;范读、仿读、跟读;齐读、单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析读、品读、评读、研读,这些读法都可以为经典诵读课而运用。适当的范读可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分角色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品读可以带来学生情感的升华。总之,做到背诵吟唱相互结合,不拘形式,直面经典,重视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习惯,就能体味到经典的韵律美和涵蕴美。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感悟积累引领学生与人文心灵对话

在学生熟读、背诵积累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体悟经典所表达的意境、作者的情怀,还须融进文本,要有质的提升。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朱熹说:“不入情,则所读之书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可见,只有对材料充分的理解,方能很好地去记诵,经典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才能印刻在学生的生命里。

如读到明代东林党的领袖顾宪成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时,我让学生边读边用心去听,问学生听到了什么,学生开始听到的只是表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对联中还暗含了作者的“心声“,那就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由此基础再深远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生的感受更深了,不约而同地对当时的历史,对现今的一些社会实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此时再读这幅对联,就不仅仅是读字读意了,而是读情读感,读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声,读出了学生自己内心的澎湃。对联中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处世态度,自然而然地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灵。

儿童诵读,为读而读,是纯心之读,有特殊功效。童子之功,一日成诵,终身具有。相信在老师的悉心引导下,经过学生自己的反复记诵吟咏,经典中那些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那些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的态度,那些忠贞爱国、坚忍不拔、朴实大度、心地坦荡的民族精神,将根植于孩子们的心田,从而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的心性,为孩子们营造快乐的童年、诗意的人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整合实践,引领学生与人文身心交融

正所谓“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徒讲而不行,则遇事终有眩惑。”我鼓励学生在经典诵读课上“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志”,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感悟提升创新运用。因为经典中蕴藏的人文精神,不是讲出来的,而是体验出来的,怎么去体验呢?当然是依靠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无论是引用经典、化用意境,还是借用典故、借古喻今,又或者是仿写诗词对联,这些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活动,使学生们在学习和交流中碰撞智慧火花的,升华思想情感。

在《对联》的教学设计上我同样设置了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去发挥,以促成更深层次的能力生成。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在认识对联的特点时,我没有把这些对联的相关知识一锅端给学生,而是在不同的对联中引导学生在读中去发现,有一点说一点,及时提炼要点,让学生自己板书在黑板上,既体现出探究的过程,又让学生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又如在交流自己搜集的对联时,要随机根据学生搜集的对联的情况作出不同的点评,并请学生把它送给合适的对象,可能是一个机构,可能是一出风景点,可能是其他的老师,也可能是学生自己,这种随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课的结尾处,我还要求学生开动脑筋为学校创作对联,这个乍看上去不可思议的“高难度”,其实给了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创编对联的实践行列中来,掀起了教学的高潮。可以想象,实践中的成功与愉悦会激励多少学子,孩子们的情操得到了陶冶,人文内涵也必定得到了提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持续拓展,引领学生与人文终生相伴

经典诵读课教在课堂,功在课下,它不是功利性的短期目的,而是修养学生身心、开启学生智慧的长期学习行为。它需要横向的拓展和纵向的坚持,只有日日浸漫其中,滋养不懈,绵绵不绝,孩子的兴趣、定性、智慧才能逐渐滋生,才能真正达到定静、修养身心的终身教育之功。所以,教师在教学经典诵读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课外诵读的指导和评价,让经典诵读成为习惯,成为爱好,成为生活,成为终身受用不尽的人文精神源泉。

横向看,在教学《对联》这一课时,课前我安排学生预先去搜集身边的对联,课后,继续让学生去发现:还有哪些经典的名对值得我们来诵读?哪些对联是我们在课堂上认识过的?哪些是我们还没了解的?平时课前游戏,师生对个对子,碰到节气,给自己的班级写对联。孩子们把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和热爱展示在了他的作品中,他们完成了对经典的再创造,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得到了经典的涵养,这对他们而言,将是终生受用的。

纵向看,为了让经典诵读课形成良好的延续性,我们在《经典诵读》中段教材中,预先安排了《韵对》这一课,通过诵读《笠翁对韵》中的让学生就感受什么叫“对”,什么叫“韵”,为高段学习对联打下基础,再通过“对联”这一课,通过品读欣赏古今奇对妙联,感悟语言、培养语感,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关注、了解、搜集对联的热情,感受祖国精深悠久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的思想感情,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经典,引一言而撼醒内心,得一句而明辨事理。经典诵读课是一项灵魂工程,难在坚持,贵在扎实。走进经典、诵读经典、享受经典,孩子的人文素养一定会在经典诵读中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对联学生
小议对联
快把我哥带走
巧对对联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我怎样教写对联
『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