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构建大学生情感教育模式

2010-04-05 17:31郝教谊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教育者以人为本政治

郝教谊

(鲁东大学 法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中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重视与情感教育的结合,以求构建一个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互促、和谐统一的“以人为本”情感教育模式,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一、高校构建“以人为本”情感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一)构建“以人为本”情感教育模式是实现当代中国治国理念的体现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而又系统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其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也深刻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层面上,就是要提倡构建“以人为本”情感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是在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二)“以人为本”情感教育模式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加上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社会环境的影响,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情感心理。“理想是远的,信念是空的;权利是近的,金钱是实的;要抛弃远的,放弃空的;抓住近的,捞取实的”就是大学生不良情感心理状况的反映之一。对于高校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首先“动之以情”,才能达到“晓之以理”。[2]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通过构建“以人为本”情感教育模式可以使教育者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去培育学生的积极情感,摆脱不良情感心理的侵扰,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最终顺利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三)构建“以人为本”情感教育有利于回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心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只重视大学生掌握德育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刺激和培育、缺乏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措施、缺乏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情感问题的指导,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心是通过一系列生硬的“灌输式”教育措施来纠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进而使大学生被动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然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学生由教育客体向教育主体转变,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是现代文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心。“以人为本”情感教育强调大学生自身的尊严和人格,重视通过“入情入理、入心入脑”教育模式来发挥情感的作用;“以人为本”情感教育关注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和信念,把每个学生视为具有独特情感心理的个体,强调尊重个体、尊重个性、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尊重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独特情感心理的同时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使大学生的情感心理得以发展和升华,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最终引起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

(四)构建“以人为本”情感教育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的必然要求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在实践中存在着忽视以人为本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首先,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目前,许多高校仍然延续着“说教式”教育方式和“传声筒式”教育方法,导致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的不良局面,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其次,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差异性。许多高校在教育过程中习惯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和要求学生,忽视了大学生主体的客观差异性。[3]高校教育者应该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原则,多跟大学生进行一对一、心贴心的交往,主动热情的对待每一位大学生,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为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注入恒久的精神动力。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理想化、教条化倾向。许多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都是教育者“高高在上”的只顾自己说,只重视大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不顾及大学生的内心感受,不重视与大学生的情感沟通,导致大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讲的理论与其处在的现实社会根本就是两回事,导致他们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采取漠视的态度。

二、高校“以人为本”情感教育模式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随着“以人为本”思想受到全党、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赋予“以人为本”以不同的内涵,经济“以人为本”、科技“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等提法日益流行,“以人为本”被泛化成一个“人人熟知但并不真知”的概念。“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提出后,尽管对其实施途径和方法等还有所争论,但就“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必须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些方面已经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以人为本”情感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有其特殊的内涵,它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第一,情感教育的人本化。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而、自由、和谐发展。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是贯彻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情感教育的提出标志着大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和提升,是尊重大学生地位、尊严、权利和需要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情感教育,就是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坚持把大学生放在第一位,体现服务与关爱;要尊重、理解大学生,切实保障和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要努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

第二,情感教育的个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必须做到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工作。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以人为本”情感教育要求教育者要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在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原则基础上,针对每个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于每个大学生的个人实际,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做到对大学生思想和需要的关切、理解和把握,从而畅通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渠道。

第三,情感教育的主体性。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是接受教育者,更是自我教育者。引导大学生最终自我教育、自我塑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高追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每个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大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而且要把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在对每一个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关心、帮助、尊重和激励上,积极培养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成为主角。

第四,情感教育的实效性。由于大学生获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部分是间接经验,因而对教育内容难以真正的理解和接受。“以人为本”情感教育能够使教育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既立言又立行、既具有真理的力量又具有人格的力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吸引力、感召力;使大学生感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亲可信,最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滋润大学生的情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三、高校“以人为本”情感教育模式的实施途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伟大诗人李白对诗寄情的精辟见解。当代教育心理学家也曾研究指出:情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有效的教育章程。因此,“以人为本”情感教育模式的提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高校情感教育模式,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实施“以人为本”情感教育必须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推动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体性作为人的一种特性,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高校实施“以人为本”情感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以人为本”情感教育有利于尊重大学生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动性的发挥,给他们以平等、自由参与教育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2.实施“以人为本”情感教育要求高校注重人文关怀,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4]校园环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渗透力、凝聚力和教化作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重要外因。高校教育者要运用“引导式服务、启发式教育、建议式批评、微笑式管理”的教育方式,在“情与爱”的氛围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维护大学生的尊严,尊重他们的情感心理和合理要求;要让大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彻底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通过一系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并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

3.实施“以人为本”情感教育必须重视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高校学生社团蕴涵着丰富的活动内容,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有利于发掘大学生潜质;高校学生社团还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延伸,它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求知热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逐步确立,一方面,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创新的空间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学生社团从组建到各种活动的开展均需要由大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因而这一过程是大学生发掘潜质、自我肯定的过程,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5]因此,高校“以人为本”情感教育的落脚点也应该是依托学生社团,高校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鼓励、支持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

4.实施“以人为本”情感教育要求重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春雨润物、立德树人”的作用。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身为老师,我能让人丢脸,也能教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对不同出身、不同个性的大学生一视同仁,做到“有教无类”;另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由他律转向自律,从而引导大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还要避免暴躁、冷漠的工作态度,采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人格感染力,最终使大学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6]

作为未来社会的主流人群,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构建“以人为本”情感教育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体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重大转型的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以人为本”情感教育为基点来开展工作,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方针,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情感教育模式,创建一个有利于实现沟通、产生共鸣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成效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解放军报,2003-12-08.

[2] 郝教谊,乔万敏.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

[3] 于健.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3).

[4]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M].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 马兰.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3).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2004.

猜你喜欢
教育者以人为本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