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参照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010-04-06 00:45王冠舒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范式编码效应

王冠舒

(哈尔滨师范大学 心理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1 引言

“我是谁?”是一个人们长期感兴趣的话题。从表面上看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也可以有各式各样的回答,而对自我的认识却很难清楚明了。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在了解外部世界的同时,从未停止过对自我的探索的原因。在心理学领域,对自我的研究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自1890年詹姆斯首次把自我概念引入美国后,这条道路的发展一直曲曲折折,人们对它的兴趣也一直不大,直到近几十年,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逐渐兴起。笔者以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自我参照效应研究的文献为基础,从研究范式、研究机制、研究内容等方面对自我参照效应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整理和总结,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2 研究概况

在心理学史上,自弗洛伊德开始,自我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解释临床和社会心理现象的核心概念之一。自我不单对情绪的产生和动机的发动起重要作用,它还是个人信息的组织者和加工过程的一部分,对认知有直接影响。1977年Rogers扩展了Tulving和Craik等人的记忆加工深度理论并在实验中首次发现,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成绩比其他编码条件好,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简称 SRE)[1]。此后众多的研究者对记忆、自我等现象给予积极的关注,将二者结合进行的实验研究也随之兴起。在国内,朱滢等人对自我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 自我参照效应的国外研究

3.1 研究范式与心理机制方面的研究

Rogers在1977年首次提出的方法就是SRE的经典范式,又称自我描述判断任务或特质词判断方法。此研究范式一般分为学习和记忆两个阶段。Rogers 等人最初的研究范式是选用40个人格形容词为实验材料,被试分成结构组、韵律组、同义词组和自我参照组,分别给每组被试呈现相应的问题,引导被试进行相应的加工,最后,被试进行自由回忆。结果表明,自我组的记忆成绩优于包括语义加工在内的其他3种编码条件,即出现了自我参照效应。Rogers的这种研究方法在随后的研究中被广泛采用。后来的一些研究者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又对其进行了改进和扩充,比如在测验任务中运用线索回忆、再认等任务。根据McGuine和Padamer-singer(1976)的研究,被试在对“请介绍自己”,这样的开放式问题进行回答的时候,生理特征和人格特征有着几乎相同的提及频率,说明身体部位及特征是个人自我表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根据Gordon(1968),McGuire & Padaner-Singer(1976)的研究,职业期望也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研究者对刺激材料进行了扩展,使用了关于身体部位的名词以及职业名词,运用这些材料的实验也证实了SRE的存在。

自我参照效应也可以通过将自我参照任务和他人参照任务比较而展现出来。Bower & Gilligan[2]发现他人参照任务通常会比自我参照任务产生更坏的回忆成绩。然而,当一个非常熟悉的人(如母亲)替代自己成为指代对象时,被试的记忆成绩与自我参照条件很接近。这些实验说明,自我参照之所以能提高记忆是因为自我是一个高度精细化的结构,一旦被激活,能在记忆材料和早已存储在自我结构中的其他信息建立联系。这些联系能够为随后的回忆提供多种通道,从而促进记忆。其后,一些研究者在被试编码任务的分组上,除了有母亲参照外,还添设了他人参照任务,如让被试将记忆材料与公众人物、名人、亲友或构想的他人进行参照等,这些改变对SRE研究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Klein & Kihlstorm[3]把组织看作自我参照效应产生的原因。即对一系列单词之间关系的编码加工,包括词与词之间的直接联系以及同属于一个范畴的词之间的间接联系。他们引入了组织性的变量,发现组织使记忆效果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自我参照不能引起良好组织时,它比正常语义加工更能导致回忆成绩下降。结果显示,当信息的组织程度受到控制时,自我参照的加工不再比普通语义加工更有效。有人认为,自我参照任务和语义任务都促进了记忆的精细加工,在Klein的研究中虽然显示了组织的作用,但并不能排除记忆精细加工的影响。

此后,Klein等[4]给被试设计了3类实验任务:精细加工、组织和自我参照任务。其中,精细加工任务是让被试给出呈现单词的定义,然后在5点量表上表示出下定义的难度。上述3种任务中每种任务使用的单词又分有关联和无关联两种,这样一共有6种实验条件。结果表明:在单词间无明显联系时,自我参照任务和归类任务产生的记忆成绩同样好,都优于定义产生任务,说明自我参照任务能提高记忆组织;而在单词有明确联系时,自我参照任务与定义产生任务的作用是类似的,都优于组织任务,说明自我参照能促进精细加工。由此可见,自我参照作用机制必须用组织加工和精细编码双过程来解释[5]。

Anthony Goreenwald和Mahzarm R.Banaji(1989)在研究中采用了自我生成程序,这种方法是让被试完成一个句子生成任务。它要求被试同时运用需记忆的目标词和朋友的名字联合起来造句,这就提供了非自我参照项目与已存的自我相关项目进行联系的机会,从而减少了对刺激材料的限制。结果表明:与自我生成有关的项目的回忆率的主效应显著,即在自由回忆中,与自我生成的名字相搭配造句的目标名词回忆率高;在名字回忆任务中,朋友的名字的回忆率高于他人生成的名字;而在线索回忆中,当以被试朋友的名字作为线索提供给被试时,其对造句中所用的目标词的回忆率也高。其后还采用了被试生成的娱乐明星(如影视、体育明星等)的名字或改变回忆任务的顺序对其使用的这种方法进行了扩充,也取得了预期的实验结果。

Conway & Dewhurst[6]将R/K判断程序用于SRE的测验中,要求被试首先对每个项目做新旧判断,即是否在学习时见过该项目,然后对旧项目,再判断是“记得(R)”还是“知道(K)”它。结果发现自我参照效应只发生在R反应上。简单再认成绩将两种不同性质的记忆混淆在一起,不能敏感地反映自我参照效应。因此“R/K”范式比以简单再认为测验任务的经典范式更适合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

Craik[7]等人在脑成像研究中发现:自我参照条件下的记忆成绩显著优于其他三种条件。对学习过程进行了PET扫描,并进行SPM分析,结果发现,自我的编码与其他语义编码一样,都激活了大脑左额叶,这证明自我概念有通常的语义特征;PLS分析结果表明,自我参照独特地激活了右前额叶主要在BA10,45区。与Crady所列的情节记忆提取的激活区高度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自我参照任务中存在情节记忆的提取。

3.2 在儿童方面的研究

Barnan和Symons(1995)通过对成人SRE研究范式的修订创造了儿童的SRE研究范式。其实验程序为: 在记忆编码过程中, 每张图片的呈现伴随着相应的词语刺激, 然后要求被试对词语进行自由回忆。随后, Jie和Ying(2005)也改造了传统的范式以适合儿童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在学习阶段, 他们将图片伴随儿童自己的面孔或另外一名儿童的面孔一起呈现, 要求儿童判断是谁的手指着图片, 供儿童作出判断的时间不限。在2分钟的干扰间隔之后进行一项意外的自由回忆测试任务, 要求被试尽可能多地回忆出呈现过的图片, 供儿童用于回忆的时间同样不限。Hammen和Zupan发现, 对7—12岁的儿童而言,自我参照条件下词汇的记忆保持好于非语义条件下词汇的记忆保持, 这一差异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自我参照加工本身就包含一定程度的语义加工, 以上研究中所发现的儿童记忆自我参照效应以及年龄对这一效应的影响, 也可能是因语义和非语义编码之间的差异所致。为了解决以上问题,Jie和Ying修订了儿童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范式, 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5岁儿童身上就已经表现出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8]。

在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发展问题方面存在着争议。Pullyblank[9]等人的实验要求7—11岁的儿童及成人对形容词进行语义编码或自我参照编码。测试中发现:(1)7岁儿童的记忆保持中已出现了自我参照编码优于语义编码的情况;(2)无论哪一年龄段,自我参照编码都比语义编码具有更好的记忆效果;(3)自我参照效应的优势不随年龄增大而变化,即年幼儿童与年长儿童以及成人对自我参照特质词语的记忆效果大致相同。

综上所述,国外关于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研究无论在现象的揭示、原因的解释上,还是在判断标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进展,为我国的研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4 自我参照效应的国内研究

朱滢等[10]进行了中国人自我参照效应研究。实验采用R/K程序,设置了4种条件:(1)自我组;(2)母亲组;(3)他人组;(4)语义组。要求不同组的被试对所呈现的描述人格的形容词进行不同种类的判断,待学习完成后,进行一段时间的干扰任务后测验被试的再认情况。在再认测验中,对被试认为是旧项目的还要进行R/K判断。结果发现:在总再认率上,自我组、母亲组和语义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和他人组差异显著;但在R和K判断上,自我组、母亲组和语义组的差异都显著,与他人组的差异也仍然存在;有重要意义的是,无论总再认率还是分别在R/K判断上,自我组和母亲组都表现出完美的一致性。

戚健俐、朱滢[11]研究了中国大学生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实验设计中引入了父亲组作为一个新的变量,并要求被试在原来R/K判断的基础上又增加两类判断:F和G判断,F指的是熟悉感,G为猜测,总共4类判断。实验证明:自我参照效应只体现在基于回忆经验的R反应上,而不影响基于知道感的K反应和基于熟悉感的F反应;中国被试参照父亲的记忆成绩和参照自我、参照母亲一样好,优于参照名人;参照父母的R反应无差异,体现了中国被试的父母概念在自我概念中有同等地位。

杨红升、朱滢[12]以老年人为被试进行的自我参照效应研究发现:老年人的记忆仍表现有自我参照效应,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被试的自我参照加工的再认成绩及R判断都显著降低,在K值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没有母亲参照加工的记忆优势效应;老年人记忆成绩的下降主要体现在情景记忆中,语义记忆能力相对来说下降速度较慢。

杨红升、朱滢[13]考察了中国被试在自我参照、母亲参照以及他人参照条件下的提取诱发遗忘情况,以考察母亲参照加工在抑制方面的表现是否会和自我参照加工相同。结果证实:对于中国被试来说,自我参照加工和母亲参照加工任务不仅可能会在总回忆量方面高于他人参照加工,而且经过这两类加工的材料在提取过程中不会形成对相关材料的抑制。

陈健芷、林超[14]在自我参照范式中加入偶发编码加工方式,并采用R/K判断范式考察了中国大学生在偶发编码和外显编码方式中的记忆成绩,结果发现:在R指标上,偶发编码方式和外显编码方式中均出现了自我参照效应和母亲参照效应;参照自我加工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参照母亲加工的记忆成绩;外显编码方式中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偶发编码方式的记忆成绩。

李文娟、吴艳红、贾云鹰[15]将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范式与字表方式的有意遗忘范式相结合,探讨有意遗忘在自我参照与他人参照条件下的异同。结果发现:在有意遗忘的研究范式下,自我参照和他人参照的自由回忆正确率不存在显著差异;自我参照条件下出现了有意遗忘现象,而他人参照加工条件下没有表现出有意遗忘现象。说明自我参照加工的区辨性很高,有意遗忘的指导语激发的抑制作用对它有效,从而出现了遗忘现象。

综上所述,国内有关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研究与国外的研究范式相结合,根据中国人自身的特点,并与遗忘、提取诱发遗忘等范式结合,得出的结论更深入地探讨了自我参照的记忆加工相对于一般加工的优势作用。但是,我国的研究被试主要集中在大学生上,对老年人研究较少,现在还缺乏对儿童的研究,这方面是我们以后研究应该注意的。

5 未来研究与展望

5.1 文化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

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总称,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16]。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自我概念。将自我的文化差异引入记忆的研究也是自我参照效应研究的一个新视角。例如,自我参照效应方面,朱滢和张力[10]的实验证明,中国被试参照母亲进行加工的成绩与参照自己一样好;而西方被试参照母亲等亲密他人进行记忆加工的成绩却要差于参照自我。杨红升和黄希庭[17]等人关于群体参照记忆效应的研究则发现,中国被试参照中国人进行记忆加工的成绩显著好于参照美国人进行加工;美国被试参照自己人群体进行加工的成绩却并不优于参照中国人。香港城市大学[18]用大学生做了文化启动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中国文化图片启动下的学生具有互倚型的自我概念,而在美国文化图片启动下的学生却显示出了独立型的自我概念。虽然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但目前工作主要集中在意识层面的研究,无意识层面的研究是否也会发现文化的痕迹,可以作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5.2 在应用领域方面的研究

认知心理治疗家认为,认知才是真正影响我们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在于人们心中有许多非理性的观念,这些观念经常在无意识状态下影响其情感和行为。但是关于抑郁心境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的研究也表明,抑郁心境只对外显记忆有显著影响,而不影响内隐记忆。我国学者钱铭怡[19]利用自我相关编码任务检测轻度抑郁者的加工偏向,结果发现:抑郁者自我图式中正性成分较少,表现为回忆较少的正性词和较多的负性词,即存在回忆的正偏向抑郁者对与自我有关的状态信息的加工偏向小于正常者,而对特质信息的加工两者无差别。借鉴自我参照加工的基础研究结果,指导心理治疗等应用领域的研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未来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Rogers T B, Kuiper N A, Kirker W S. Self- Reference and Encoding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J].General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y ,1977,35(9):677-688.

[2] Bower,G.H.,Gilligan,S.G.Remembering information related to one’s self[J].Journal of Reserch in Personality,1979(13):420-432.

[3] Klein S B, Kihlstom J E. Elaboration, Organization, and the Self-Reference Effect in Memor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86, 115(1):26 -38.

[4] Klein S B, Loftus J. The Nature of Self-Reference Encod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Elaborative and Organizational Process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8, 55(1):5-11.

[5] Symous C S, Johnson B T .The Self-Reference Effect in Memory: A Meta-Analysis[J] .Psychology Bulletin, 1997, 121(3):371-394.

[6] Conway,M.A,Dewhurst,S.A. The Self and Recollective Experience[J].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1995(9):1-19.

[7] Craik,F.I.M. Moroz,T.M.et al.In Search of the Self:A Positron Emission of Tomography Study[J]. Psychology Science,1999,10(1):26-34.

[8] 袁中兴,秦金亮.儿童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研究述评[J].幼儿教育,2008(1).

[9] Pullyblank,Bisanz,Scottc et al.Developmental Invariance in the Effects of Functinal Self-knowledge on Memory[J]. Child Development,1985,56:1447-1454.

[10] 朱滢,张力.自我记忆效应的实验研究[J].中国科学,2001(6):537-543.

[11] 戚健俐,朱滢.中国大学生的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J].心理科学,2002,25(3):275-278.

[12] 杨红升,朱滢.老年中国人自我记忆效应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1):43-45.

[13] 杨红升,朱滢.自我与提取诱发遗忘现象[J].心理科学,2004,36(2):154-159.

[14] 陈健芷,林超.大学生偶发编码和外显编码中的自我参照效应[J].心理科学,2009,32(4):869-872.

[15] 李文娟,吴艳红,贾云鹰.自我与有意遗忘现象[J].心理学报,2005,37(4):476-481.

[16] 侯玉波,朱滢.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2,34(1):106-111.

[17] 杨红升,黄希庭.中国人的群体参照记忆效应[J].心理学报,2007,39(2):235-241.

[18] Sik HungNg, Julian C.L.Lai. Effects of Culture Priming on the Social Connectedness of the Bicultural Self——A Self-Reference Effect Approach[J]. City University of HongKong, Journal of Cross-Culture Psychology 2009,40:170-186.

[19] 钱铭怡,李旭.张光健轻度抑郁者在自我相关编码任务中的加工偏向[J].心理学报,1998,30(3):337-342.

猜你喜欢
范式编码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懒马效应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Genome and healthcare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