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0-04-08 16:11周艳玲
河南林业科技 2010年1期
关键词:漯河市绿化林业

周艳玲



漯河市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周艳玲

(漯河市园林管理处,河南 462000)

从农村复合经营、木材加工、种苗、花卉等方面阐述了林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当前林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对今后漯河市林业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林业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近年来,漯河市抓住国家加强生态建设的历史机遇,坚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把生态林业建设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使漯河市林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使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全市林业用地总面积70 897.7 hm2,活立木蓄积量406万m3,林木总株数1.2亿株,林木覆盖率26.2%,经济林总面积2 600 hm2,花卉、苗木育苗面积1 266.7 hm2,2009年全市木材经营加工企业658家,年销售收入11.5亿元,生态观光旅游年收入9 000万元,林业总产值达21.3亿元。

1 发展现状

1.1 林农复合经营,促进了农民致富增收

林农复合经营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和发展空间的高效循环林业发展模式,多年的实践证明,林农复合经营收入是纯粮、纯林和纯果经营的1至4倍,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为实现林地效益的最大化,漯河市探索出了林粮、林菜、林药、林菌(食用菌)、林苗(园林花卉苗木)及林草牧沼(沼气)等多种林农复合经营模式。

漯河市临颍县三家店镇康庄村是一个人多地少,位置比较偏僻的农业村。为提高农民收入,改善落后现状,提高农村经济效益,2003年初,该村按照“以林兴村、种养结合”的复合经营发展思路,摸索出了“胡桑和三樱椒”、“胡桑和菠菜”、“胡桑和甜瓜制种”、“胡桑和榨菜”等多种套种模式。桑蚕养殖每年3茬,每茬平均收入可达1.35万元/hm2,仅桑蚕一项均收入4.05万元/hm2,再加上套种作物收入,使总效益平均可达到5.25万元/hm2。

在发展胡桑种植的同时,2004年该村引导群众利用村边、坑边及闲置宅基地引种日本甜柿等优良品种,并在柿树下种植三樱椒,实行立体种植,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综合效益。由于康庄村的典型带动,全市林农复合经营面积已达2 700多hm2,年均产值达6 000余万元。

1.2 木业加工快速发展

木业加工在漯河市有悠久的历史,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使老式木制家具和农具逐渐被淘汰,漯河木材加工业进入了低谷。为使漯河传统木业加工尽快走出困境,市里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林业、工商、税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振兴林业产业领导小组,强化了对木材加工业的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并在临颍县杜曲镇的前韩、后韩、湾陶、朱集4个村的接合部创建了杜南木业加工区和郾城区裴城镇的三丁木业园区。建立之初,漯河市振兴林业产业领导小组带领有经营头脑、懂技术、经济基础好的群众,到外地木业加工起步早、发展快、效果好的地区学习参观,更新观念,树立信心,激活思想,并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外地成功经验,聘请外地企业家到杜南木业区、三丁木业园区,介绍创业的经验,通过这些措施,当地群众深受鼓舞,跃跃欲试,纷纷到木业区投资办厂。这些外资企业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也带来木业区急需的资金和技术,推动了杜南、三丁木业区整体水平的提高。现在主要生产的产品有细木板、高档木地板、中密度纤维板、各种机拼板、贴面板等,产品远销广东、福建、上海、山东、安徽、北京、兰州、台湾等省市,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年均木制品销售收入11.5亿元。

1.3 创建“绿色村庄”活动,推进了村镇绿化

漯河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村庄园林化、庭院花果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的总体要求,以国家和省市级重点生态工程为载体,采取生态林业型、生态园林型、生态经济型等多种模式,广泛开展创建“绿色村庄”活动,强力推进村镇绿化工程。并提出围村林绿化带宽度10 m以上,入村口主干道两侧栽植两行以上乔木,村内道路两侧栽植一行乔木,房前屋后及庭院内有树木花草,村内每2 m2空地至少有一棵树,同时要求,宜林则林,宜果则果,乔灌结合,主体绿化,达到一路一景、一村一品的标准。目前已在全市614个村开展创建活动,植树1 391万多株,建成“绿色村庄”36个,使全市村庄林木覆盖率达42.4%。

1.4 城乡一体、林水相依的生态廊道,彰显滨河城市特色

漯河市是一座滨河城市,境内大小河流81条,沙澧两河穿越而过。为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将漯河打造成中原地区富有魅力的生态宜居名城的奋斗目标。按照林网化、水网化的森林城市建设理念,着力打造林水相依、林水相连、依水建林、以林涵水的滨河森林城市特点。城市核心区以沙澧河生态景观带建设为中心,每侧绿化带50至150 m,沙澧公园澧河景区面积66 hm2,绿化建设总投资8 000万元,成为漯河市最大的公共游园。沙澧河市区沿线建设了24座开放式主题公园,40处观景台,200万m2绿地面积,对城市外围的颍河、唐河、蜈蚣渠、黑河、纷河等17条主要水系沿岸两侧注重自然生态保护,采用近自然水岸绿化模式营建540 km长,20 m宽的生态防护林带,形成城市外围绿色走廊。全市支渠以上水系总长度815 km,适宜绿化长度810 km,已绿化786 km,绿化率97%,形成林水结合,贯通全境的城市森林生态廊道。

1.5 绿色通道网络,贯通城乡全境

漯河市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为搞好公路、铁路绿化,注重与周边自然、人文景观相协调,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京珠、南洛高速、107国道、S220、S238、S241、S329、S330等8条省级以上公路两侧建设全长630 km,宽20至30 m的生态防护林带。形成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色通道网络与城乡绿化美化融为一体,使绿色通道成为连接城乡的一条条风景线、观光线和农民增收的致富线。目前,全市县乡级以上道路总长度2 209 km,适宜绿化1 954 km,已绿化1 876 km,绿化率96%。

1.6 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

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经济效益和防护效能并重,林、田、水、路统一布局,高标准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利用乡村公路、田间道路、河渠、堤坝两侧等宜林地建设林网骨架,利用田间零星小片空闲地、沙荒地、河滩地营造经济林和片林,构筑平原农区绿色生态屏障,全市适宜农田林网面积172666.7hm2,已建成林网面积162 666.7 hm2,控制率94%,2003年全市整体实现了平原绿化高级达标。

1.7 特色林木种苗产业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2002年,漯河市依托临颍县的大郭乡,胡桥工贸公司和天翼公司,投资5 100万元,分别在大郭乡胡桥村和巨陵镇的娄庄村,建设了珍稀绿化苗木和经济林苗木繁育基地840 hm2,目前,大郭乡胡桥村珍稀绿化苗木基地面积已发展到666.7 hm2,培育苗木品种220个,其中大多是适宜在中国北方地区生长的常绿树种,彩叶树等名贵珍稀树种,现有苗木估算价值3.6万元,实现销售收入6 800万元,利税1 500万元。巨陵天翼公司发展名、优、特、新经济苗木基地173.33 hm2,培育乌克兰大樱桃、金太阳杏、石榴、冬枣等名优经济林品种20余种,这两个苗木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实行经营产业化、种植特色化、生产规模化、技术现代化、服务系列化,公司与农户签订苗木回收合同,带动周边3 200多户农民参与种苗生产,形成了公司连市场,基地连农户,产、供、销一体化的苗木产业链。这些苗木基地的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就业条件,共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1 100人,人均收入3 600元。目前全市已形成以国营苗圃为指导、龙头企业为骨干、个体农户为补充的特色林木种苗产业的新格局。全市年均育苗面积1 200 hm2,产值达3.8亿元。

1.8 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初具规模

漯河市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以良好的平原森林环境为背景,突出许慎文化、三国文化和中原文化特色,逐步完善了开源森林公园、香陈湾游乐园、舞阳西城森林公园、许慎陵园、南街村热带植物园和郾城区龙城镇桃花休闲观光采摘园等主体生态观光旅游区的服务基础设施。相继举办了龙城桃花会优质桃采摘节、新店草莓节和邓襄葡萄节等活动。形成了集餐饮、休闲、观光、游玩、娱乐为一体给市民提供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众多大型游乐场所,起到宣传生态文化,传承中国文字和文化的重要作用。实现了以果为媒,宣传特色林业,推介优质品牌,促进城乡互动,带动森林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效果。全市森林生态旅游年均收入达0.9亿元。

2 存在问题

2.1 资金投入不足,支撑保障能力不强

林业投资、公益林补偿标准低,林业科技储备不足,国家投资项目用于产业建设的投资少,政策性贷款争取难度大,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2.2 树种结构不合理,林地利用率低养护管理粗放

现有林地树种多以杨树纯林为主占85%以上,混交林很少,树种结构简单;林分龄组结构幼、中龄比例过大,单位面积蓄积量低;林农复合经营总体面积小,通道两侧及部分成片速丰林地还有大面积可发展的空间未得到充分利用;由于缺乏抚育管理,中幼龄林,因密度过大而生长缓慢,单位面积材积生产量低。

2.3 资源总量不足

漯河市属于人多地少的典型平原农区,林地资源总量不足,发展空间有限,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增长的需求,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加工需要,从外地调运木材成本较高,利润空间较少。

3 对策

3.1 政策带动,加大投资,营造林业产业发展的宽松环境

首先要认真研究用足用活国家现行涉农政策,积极争取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帮扶龙头企业完善自身经营的基础上积极申请国家扶持与信贷资金。用于产业集群的规模开发,形成产业特色优势。二是各县(区)政府要结合当地林业产业实际,出台有利于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优惠政策。为市内外各类林业产业的经营主体提供公平竞争、优质服务的宽松环境。三是各级政府和涉农职能部门,要积极通过各种形式招商引资、融资,协调涉农项目向骨干企业和大型专业村户倾斜,利用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带动全市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2 优化结构,创新机制,提高林业产业整体水平

合理利用现有林业资源,优化林业资源配置。促进林业1、2、3产业均衡发展。调整优化第1产业。结合“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村镇绿化”和“过密低产林扶育改造”等林业重点工作进一步调整优化用材林树种结构。加强以工业原料林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逐步实现木材加工利用与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的一体化;围绕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创建绿色村庄”活动,加强无公害优质果品基地建设,大力开发利用优良乡土树种、品种、调整优化林木、花卉种苗结构。加强特色林木、花卉种苗基地建设;进一步总结推广成熟的栽培与经营模式,充分利用漯河市林地资源。加强林农复合经营基地建设。通过速丰林、经济林、种苗花卉和林农复合经营四大第一产业基地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的区域主导优势产业,为加快全市林业产业发展奠定丰富的资源基础。

壮大提升第2产业。理顺体制,创新经营机制,进一步成立和完善各类产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加大以人造板、家俱制造为重点的林木加工业对外开发力度、实行内引外联,引导他们向工业园区集结,形成产业集群大联合,逐步走向规模发展、产业化经营之路。依托漯河市作为全国食品示范基地的优势。将果品贮鲜和加工列入食品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培育果品加工龙头企业。

培育完善第3产业。利用沙澧河在漯河交汇、穿越而过独特优势,打造具有滨河特色的沙澧河沿岸森林生态旅游区。要进一步完善现有公园、游园和突出许慎文化、三国文化及桃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切实抓好近郊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安全、优美、舒适的生态旅游环境。

3.3 依靠科技,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林业产业建设与经营的质量和效益高低,关键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因此,首先要建立科技载体;通过与国内外农林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促使先进科技向漯河市林业产业流转。二要加强对林业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三要建立完善各类综合技术服务组织,采用多种形式,对企业和林农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不断提高企业与农户的经营管理水平。

F326

B

1003-2630(2010)01-0061-03

2010-01-15

周艳玲(1966-),女,漯河市园林管理处,工程师。

(责任编辑:王团荣)

猜你喜欢
漯河市绿化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漯河市
land produces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风盛正是扬帆时——聚焦漯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履职举措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漯河市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