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学想象视野的体育生活方式阻力分析

2010-04-10 09:31霍兴彦林元华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社会学阻力结构

霍兴彦,秦 勇,徐 俊,林元华

(1.四川理工学院 体育部,四川 自贡 643000;2.四川自贡釜溪职高 体育教研室,四川 自贡 643000)

基于社会学想象视野的体育生活方式阻力分析

霍兴彦1,秦 勇1,徐 俊1,林元华2

(1.四川理工学院 体育部,四川 自贡 643000;2.四川自贡釜溪职高 体育教研室,四川 自贡 643000)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体育生活方式”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但诸多数据显示,运动缺乏现象普遍存在,体育生活方式阻力重重。为此,尝试基于社会学想象视野,以文献研究为主要方法,分别从历史视角和社会结构视角对我国体育生活方式的阻力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我国体育生活方式的阻力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结构的根源。

社会学想象;体育生活方式;阻力;历史;社会结构

1 体育生活方式

健康一直以来都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出于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各类影响健康的因素也逐渐引起人们关注。我国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认为,人的健康取决于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其中内因 (遗传因素)占15%;外因占85%(社会因素占10%,自然因素占7%,医疗条件占8%,个人生活方式占60%)。世界卫生组织则明确指出:“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全世界的头号杀手”,“21世纪对人类的最大威胁是生活方式病”。大量研究证据支持这些论述:缺乏锻炼、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饮食、紧张、吸烟、酗酒、滥用药物、接触化学毒物和不良性行为等都会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和早死。而另一些研究则明确地告诉人们:经常性的身体运动、注意饮食、保持良好心态、杜绝不良嗜好和重视安全保护等对人的健康有益[1]。正是基于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体育运动在增进健康方面的巨大作用,各国政府纷纷将国民体育纳入政府工作,由国家出钱、出人、出政策,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大力发展,以期能够引导民众养成积极锻炼的生活方式。我国也于1995年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并且规定从2009年起,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这些政策的颁布同样也是希望能够鼓励民众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养成积极锻炼的“体育生活方式”。

所谓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价值观所制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全部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2]。这一概念的提出显示出人们对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认识的深入,是健康教育事业与体育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体育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与人的生命质量关系密切,与现代人生理、心理、社会健康休戚相关的特殊生活方式[3]。在1997年第47届世界健康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奥委会召开联席会议,也阐述了健康促进的视野,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积极生活—体育为健康”运动的观点[4]。可以说,体育生活方式将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绿色通道。但值得注意的是,无处不在的“生命在于运动”的信息似乎并没有转化为大多数国人的积极行动,因缺乏运动而导致的各种“现代文明病”的患病率仍在不断攀升。以肥胖为例,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报道:“我国成年人中超重人群在不断扩大。以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超重者的比例已增加了近1倍,达到20%—30%,大城市则已达到35%—40%。”[1]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12月公布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显示,65%的人在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体育活动[5]。这种反差值得我们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人们去实现更为积极、更为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本研究尝试基于“社会学想象”视野,以文献研究为主要方法,对当前体育生活方式的阻力进行分析,着力探讨国人“运动缺乏”现象的综合致因。

2 社会学想象力:一个简要述评

社会学想象力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批判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的。他认为,社会学应该培养一种可以洞察这个社会本质并找到某种满意的解释与启发的想象力,即一种在宏观社会结构背景下对影响个人命运的情势进行定位的能力。社会学想象力其实就是要把个人的生活历程与历史联系起来,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结构的视角[6]。具体而言,“历史的视角”是指,个人只有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而“社会结构的视角”则提供了一种社会学想象的基本工具,它使人们区分开“环境中的个人困扰”和“社会结构中的公众话题”:“困扰”是少数人所面临的问题,由个人原因引起,而“公众话题”则是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的困扰,由个人以外的更宏观的结构等因素导致。

根据米尔斯的解释,个人遭遇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将其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作为公共问题来看待。米尔斯举了失业的例子:当经济发展处于强势时,失业的人相对较少,这时可将失业视为“个人问题”,可以从个人所处的即刻环境中寻找解决的办法;反之,当失业人口数量相对较大时,就应当将其视为“公共问题”,此时仅仅从个人所处的即刻环境寻找解决办法显然是不够的。可见,社会学想象力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地发现隐藏在理性危机下的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必备品质,其本质就是要把个人的生活历程与历史联系起来,其深层含义在于:许多个人遭遇的问题,其实是和那些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

3 基于社会学想象视野的体育生活方式阻力分析

究竟是什么原因在阻碍人们去实现更为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呢?目前体育界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并不少见,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要让居民参加体育运动,必须提高大众对体育的认识,增强大众参与体育的动机,只要动机够强,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大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和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肢体活动。“大众体育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主观因素,必须加强对大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的培养,彻底解决大众参加体育活动的动力问题”[7]。

是不是解决了人们体育活动的动力问题就必然会促进人们的体育参与呢?社会学家Stanley lieberson(1985)对全面理解人们如何采纳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的问题提出了“两类原因”的论点。他将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要素分为“基本原因”和“表面原因”,“基本原因”是指导致特殊结果的社会因素,而“表面原因”则是指只与结果相关的因素。他认为只改变“表面原因”远不足以改变结果:即便我们有能力使某些人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规律地去进行身体锻炼(表面原因),但却不去触动社会结构 (基本原因)的话,新的障碍很可能也会使不运动的习惯永久蔓延下去。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将体育参与的阻力仅仅归因于个人主观层面只是一种表面归因:如果缺乏身体运动只是局限于少数人,那么可以将其视为个人问题,也就可以通过加强体育宣传或颁布健身运动计划等开展健康促进运动;但是如果上述问题极其普遍,象无数数据表明的那样,运动缺乏已成为绝大多数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这就成了一个公共问题,就需要我们超越个别事例,从个人无法控制的历史的和社会结构的视角去探寻运动缺乏的综合致因,进而寻求从根本上进行改善的办法。

3.1 基于历史视角的体育生活方式阻力分析

我国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之所以阻力重重,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强调整体健康的元气体育观的影响。即认为,中国传统体育是以静养生的,强调“兼修、内省”,健康被认为是阴、阳二气在人体内部的不断运行和相对平衡,因此在健身方法上通常以和谐、适度为标准,身体运动被限定在微微出汗的程度,而剧烈运动如赛马、摔跤等,都被认为是不适合健康的[8]。在这一文化心态影响下,求和谐、欢娱、重养生的体育价值观备受推崇,而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西方体育价值观则缺乏认同。

其二,是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众所周知,自春秋战国以后,重文轻武之风就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为文则非武”以及“君子矜而不争”等观念深入人心,从而影响了人们对体育的看法,也对我国古代体育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它导致了我国古代体育重伦理而轻竞技的畸形发展;另一方面,它严重地摧残了学校体育,使学校体育始终未能在学校教育中取得应有的地位,甚至基本被排除于学校教育之外。

从历史和文化的背景出发不难发现,和谐、适度的健身理念以及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已经使某些特定的体育价值观念在众多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这种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影响直接体现为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因为缺乏必要的心理认同感而阻力重重。

3.2 基于社会结构视角的体育生活方式阻力分析

所谓社会结构,就是指社会诸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网络[9],它包括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两方面。其中,社会分层是从静态的角度分析描述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内容、形式、形成的层次和分布形态,是研究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的质变过程[10];而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移动[11],“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描述社会阶层结构分化中各层次间的互动、动力机制、时空范围、方向和速度,是研究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的量变过程。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互为表里,不可或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10]由于社会结构既是社会静态分析的终点,也是社会动态分析的起点,因而它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被人们普遍认为是透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解释社会变迁深层动因的钥匙。鉴于此,本研究将从社会结构视角对体育生活方式阻力进行分析,以探寻当今运动缺乏现象的深层致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民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我国也出现了明显的贫富悬殊。世界银行1997年发布的一份题为《共享不断提高的收入》的报告中指出,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在短短的15年内收入差距如此之大。收入分配与社会的分层结构有着密切联系,一般认为,在一个常规化的社会中,收入和财富占有上的差别总会固化为社会的分层结构,而我国正处在这一固化过程中。收入的差距和财富拥有的不平衡正在开始定型化为一种两极化的社会结构:一端是以拥有大量财富为特征的强势群体,另一端则是以拥有众多人口为特征的弱势群体,中间阶层则发展相当缓慢。李强教授对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的总体社会结构呈现的是一个倒“丁字型”。“丁字型”的一横代表的是一个巨大的处在很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上的群体,而一竖代表的是一系列的处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上的阶层[12]。

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体育的发展变化显然会受到社会分层的影响。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全民健身运动,其核心是要提高全体国民体质、增进其健康,那么它势必要包括目前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那么体育能否真正走入这一群体并成为他们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呢?“人们在闲暇里是否采取积极的体育锻炼,最根本的障碍在于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评价自己,他们认为自己在自由时间里做什么事情才比较得体。”[13]从这一群体的生活境况来看,由于经济上的弱势地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依然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严重困扰他们的是“生存”而不是“缺乏身体锻炼”。试想那些生活在农村四季耕作的农民、那些处于城市社会底层的下岗职工与农民工,这些人对体育健身有多大热情?“以阶层区分为基础的生活环境因素结构化了个人的整个人生经历,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与其内在的性情和品位是完全相对应的[14]。因此,本研究认为,我国体育生活方式之所以面临重重阻力,深层致因在于当前社会阶层结构出现的新变化。

4 结语

联合国《体育运动宪章》中明确规定:“参加体育运动是所有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是个体在形式和程序上被赋予的权利并不等于他在现实具体的生活中实现了这些权利,关注谈论公民权利必须考虑到运用权利的实际条件。基于社会学想象的视野对我国当前体育生活方式的阻力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体育生活方式之所以阻力重重,主要在于更加深刻的历史和社会结构的根源。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探讨如何在贫富悬殊不断扩大的今天,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从而真正保障所有社会成员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利,使人人享有从事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建立积极向上和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无疑具有更深远的社会意义。

[1] 王正伦.运动锻炼的阻力——当代中国人“运动缺乏”现象的社会学追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1-4.

[2] 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90.

[3]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58-163.

[4] 吴凤起,孙新荣.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J].体育与科学,2001(5):9-11.

[5] 陈萍,周玉芳,张改英.大众体育发展中存在的观念及困难问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40-142.

[6] 柳长兴,靡薇.社会学想象力:内涵、使命与培养[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2-95.

[7] 李仕丰.体育行为和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J].体育与科学,2009(4):83-87.

[8] 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4.

[9] 陆学艺.社会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

[10]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1] 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学[M].3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26.

[12] 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86-108.

[13] 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4] 王伯超,周进国.我国社会分层视角下体育研究的一般概述及其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9):22-25.

Resistance to Sports L ifestyle Based on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HUO Xing-yan1,Q IN Yong1,XU Jun1,L IN Yuan-hua2

(1.PE Department,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Zigong 643000,China;2.P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Fuxi Vocational High School,Zigong 643000,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itness campaign,mo re and more people have come to learn about“sports lifestyle”;however,data show that the deficiency of exercise is common and the sports lifestyle faces resistance.This research attemp ted to analyze the resistance of the spo rts lifestyle f rom a histo rical perspective and social structure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Studies suggested:the resistance to spo rts lifestyle has a p rofound historical and social structure roots.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spo rts life style;resistance;histo ry;social structure

G80-05

A

1008-3596(2010)06-0014-03

2010-05-21

霍兴彦 (1979-),女,山东菏泽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社会学阻力结构
鼻阻力测定在儿童OSA诊疗中的临床作用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零阻力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论结构
别让摩擦成为学习的阻力
论《日出》的结构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