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航海工科毕业生高级海员培养中的几个侧重点

2010-04-10 18:33
航海教育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海员航海船员

(大连海事大学 航海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目前,我国船员总数已达155万人,是世界上公认的船员大国,但我国船员队伍也面临着航海类人才总体数量不足、高素质船员流失严重的严峻形势。为满足航运发展的需要和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吸收非航海工科毕业生从事海员职业,2006年11月13日,交通运输部交海发[2006]636号文发布《非航海工科毕业生海员培训管理规定》(下称《规定》),允许非航海类工科毕业生通过一年的专业培训后加入海员队伍,这既可缓解我国高级海员紧缺和工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又能扩大我国海员劳务外派规模,为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海员队伍创造条件,其意义不言而喻。《规定》的颁布与实施,为我国海员培养注入了新的培养理念,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确保了培养的有效性。

非航海类专业毕业生经过一年航海教育培训,能否具备较好的海员素质,能够被航运业所认可、接纳和使用,是非航海类大学毕业生、培训院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大连海事大学于2007年开始启动了非航海工科毕业生海员培训工作,开设了“非航海工科毕业生船舶驾驶专业高级船员培训班”。学校除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招生外,还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海员培养的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非航海工科毕业生经过一年培训后,其专业知识结构、实践动手能力基本素质等与航海类大学本科学生还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如何针对这些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强化培养,使非航海工科毕业生尽快成为合格的高级船员,是航海类高校应该认真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一、非航海类工科毕业生与航海类专业本科生的差异

1.入学状况与基本素质的差异

航海类专业本科生是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一本线录取,学生入学时的年龄、知识基础、外语能力等相差不大,而经过四年的航海类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践培训,已经初步成为符合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的STCW78/95公约标准,掌握航海理论和实践技能,能胜任船舶驾驶及营运管理的高级航海技术人才;航海类专业本科生接受四年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与航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在思想素质(包括敬业精神、服从意识、团队精神等)与对航海职业的认知度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航海文化价值观等核心理念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对职业海员提升及航海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一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积淀。理念的认知行为方式逐渐转化形成自我意识。航海文化需要有一个积累、塑造的过程,通常具有较长的见效周期。而按交通运输部《规定》非航海工科毕业生船舶驾驶专业的录取条件为“已完成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工学专业或完成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学校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专业除外)、年满十八周岁的男性毕业生”,学生来自不同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高校,年龄及知识基础参次不齐。此外,非航海工科毕业生绝大多数没有接触过船舶驾驶相关知识,更没有相关经验,因此对船舶驾驶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对职业认知度不高。但非航海工科毕业生中许多人经历过求职不顺、薪金待遇偏低等挫折,多数学生经过深思熟虑选择参加航海类专业培训,对航海职业的认可度比较高。非航海工科毕业生经过培训后到船上工作会相对稳定,其中大多数会一直从事海员职业。

2.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差异

“非航海工科毕业生船舶驾驶专业高级船员培训班”教学课程安排是按照交通运输部《规定》执行,并参照本科专业制订出“非航海工科毕业生船舶驾驶专业高级船员培训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从理论上讲,非航海工科毕业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航海类专业大学本科学生差异不大,不论是理论课、实验时数、实践课时数都与航海类专业大学本科大体相同。课程设置的不同点是航海类专业本科生在专业课程教学前有四周的认识实习,“非航海工科毕业生船舶驾驶专业高级船员培训班”由于时间短,没有开设认识实习。

3.航海英语应用能力的差异

近年来,航海院校针对航海类专业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不能满足国际航运市场需要的现状,加强了航海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非航海类专业毕业生由于来源比较复杂,英语基础参差不一。很多学生在校时专业英语教学课时少,部分学生没有参加过四、六级考试,多数学生特别是专科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较低。在航海英语应用能力方面,由于大学英语少有涉及航海方面内容,学生的航海英语应用能力起点很低。同时,由于非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在航海专业知识与认识方面的缺陷,更增加了对其进行航海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难度。

二、非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培养中的几个侧重点

1.加强敬业精神的教育

敬业精神是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的热情和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敬业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航海是一项风险较高的特殊职业,如果没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就无法以良好的工作状态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复杂多变的工作内容,就无法顺利完成船舶运输任务,保证船货及人命安全。由于非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对航海职业认识不足,缺少航海文化的培养和熏陶,因此在敬业精神方面应特别加强培养。

2.加强服从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教育

严明的组织纪律性、良好的服从意识和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是高素质海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史密斯在《团队智慧》中指出:“团队是拥有不同技巧的人员的组合,他们致力于共同的目的、共同的工作目标和共同的相互负责的处事方法。”一个没有组织纪律性、没有服从意识的海员,即使他的能力再强,也会给船舶、海员整体工作带来危害;一个没有团队精神的海员只能导致船舶上不和谐的工作、生活局面。所以,海员的服从意识是船舶有效协调整体工作的基础;海员的团队精神是船舶有效整合资源、最大限度确保航行安全和创造效益的保障。非航海类专业毕业生没有受过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在组织纪律性、服从意识与团队精神方面均有待提高。因此,学校应将此作为侧重点加以培养。

3.加强航海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近几期非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培训班的考试可见,学生的航海英语应用能力与航海技术专业本科生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方面。航海英语应用能力是船员的重要的适任能力之一,关系到非航海类专业毕业生未来能否顺利从事航海职业,也关系到我国船员的市场竞争力。为此,学校在原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增加了60学时的英语听力与会话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也针对非航海类专业毕业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选择和调整,力争使他们的航海英语应用能力短内有较大的提高,能基本适应未来船上岗位的需要。

4.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操作能力是航海专业人才的关键能力之一。非航海专业毕业生没有设置认识实习,学生在掌握实际操作知识与技能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学校通过增加实践操作课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按照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认知规律,增强学生综合操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弥补非航海专业毕业生没有认识实习的不足。

三、结 语

高素质海员队伍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培训机构问题,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培训机构及主管机关、航运公司和社会是最主要的环节,它们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构成一条完整的培养链。航海类院校作为非航海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培训机构要把好选材、培训和出口关。非航海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培养工作进行的时间比较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有许多不断出现的问题,需要航海类院校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1]乔恩·R·卡曾巴赫.团队的智慧[M].侯 玲,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交通运输部.非航海工科毕业生海员培训管理规定[EB/OL].[2008-04-29].http://lygmsa.lyg.gov.cn/xx.aspx?id=3581.

猜你喜欢
海员航海船员
2022年世界海员日主题正式发布
我国注册船员超170万
盼望
大航海争霸
盼 望
闯海盗老巢接船员
古代航海有多牛
航海博物馆
论船员在海事污染中的刑事责任
中国海事局公布中国海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