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觉因素的景观空间尺度研究

2010-04-12 15:47周鲁潍
时代农机 2010年5期
关键词:居住小区视距模数

于 涛,周鲁潍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1)

居住小区中的景观尺度不紧要满足功能尺度的要求,还要满足人们的视觉、触觉的尺度需求。人体知觉中感知范围最远,也是感受最直接的是视觉,在人的空间经验中起主要作用。人的视觉生理因素对景观的尺度感知和影响,需要通过分析才能清楚地了解。

1 视觉尺度量化控制的内涵

紧张的都市生活使人们更加渴望自然,在很多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对住宅周围的景观设计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也引起了设计师们的高度重视。对于空间的把握能力是每个设计师必备的能力之一,而设计师们在设计的物质空间就是要满足使用者的心理空间。视觉是人们感受外界的主要方式,正如环境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的一样:“视觉比其他感觉器官都要发达,并与外界的大量信息有关。人从环境中所接收到的信息之大部分都要通过视觉和听觉。其中视觉可以得到听觉的千倍以上的信息。”在景观环境中,景观的尺度大小多数都是通过视觉传达给人的,因此人的视觉特性对景观的尺度存在着一定的控制性。

2 视觉因素对景观空间尺度的量化控制

根据观察者离开景观的距离和所能看到的景观数量,尺度在水平和垂直尺度上都会改变。一个景观会显示出大尺度,如果他可以从远距离看到。景观的实际尺寸,如山的高度,不总是决定因素。如果一个近的景观占据了观察者的大部分视野,即使垂直的尺寸并不非常大,也可以觉得是大规模的。可见视觉的特性对景观空间尺度的衡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里也有个限度,给定高度的要素如果太远就构不成围合,即便人的视觉可以感知到。如果太近就会使人感受到压抑。

2.1 人眼水平视距的视觉感应特性

在平视情况下,人眼的明视距离为25 m,可以看清物体的细部,也是一般识别人脸的距离,在该距离范围,他人的活动易引起关注,为不同人群之间交往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也提出了以20~25 m为模数的“外部模数理论”,作为外部空间材质、高差等变化的尺度节奏,从而打破大空间的单调,营造出生动的空间感。凯文·林奇也认为25 m左右的空间尺度是社会环境中最舒适和得当的尺度,是形成那种安宁、亲切、宜人环境氛围的良好尺度原则。

2.2 视角、视距与景物高度之间的控制规律

人眼不动时,一般认为水平视野为120°,垂直视野上为50°,下为70°,而在60°视锥范围内是最佳水平视角,理想的垂直视角上为27°,下为35°。当垂直仰角超过45°时,物象就容易产生视觉失真。人眼的视角是一个扁形椭圆锥形,水平视角在理论上为垂直视角的两倍。一般最广泛应用的视距D/景物高度H的比值在1~3,视觉观赏效果最理想的,同时在一定场所中可保障空间的私密性。芦原义信进一步提出:D/H=1是空间性质的转折点。随着D/H>1时,空间会产生扩大远离之感;随着D/H<1时,空间则越来越产生紧迫感;当D/H=1时,构成空间的实体的高度与间距呈现协调匀称之感。

3 对居住小区各层次的空间尺度控制

3.1 对居住小区景观空间宏观层次尺度的控制

宏观层次空间尺度属于非视觉尺度,但是它限制着空间的平面尺度,对视觉尺度起到一个限定作用。我国古代皇家园林布局中就对景观的平面尺度有所研究。古典皇家园林中的“三山五园”之间在空间上互相制约。园内重要景区中心间的距离等一般均控制在约600~630 m的尺度,建筑组群的轴线进深、景区园门之间的间距等局部空间尺度约320 m为普遍的控制。这样空间就按照一定的模数被分割成很多小空间,各空间保持着一定的尺度关系。现今社会的居住小区景观规划中空间的分割及个空间的尺度关系是如何处理的呢,在城市规划的规范要求中提出:“一般一万人左右的小区宜设置一个不小于500m2的小游园,服务半径为300~500 m,以满足有一定的功能划分、一定的游憩活动设施和容纳相应的出游人数的基本需求”。

3.2 对居住小区中观层次景观空间尺度的控制

中观层次景观空间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住宅建筑和高大植物的围合,所以对它的控制是通过对处在小区中人的正常视觉范围研究,也就是对人的视距与围合实体高度的关系以及水平视域与实体宽度的研究。中国古代在外部空间构成中所遵循的“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基准,“势”概指远观的、大的、群体性的、总体性的、轮廓性的空间构成及其视觉感受效果。“千尺”约为230~350 m,这一距离与人一般能心情愉快的步行距离300 m相合宜,且在此视距范围,人可以对物体的形体轮廓有清楚的观察。这种尺度应用到小区中的组团绿地,就可以满足人的心里及视觉的要求。从中可见,亲切宜人的景色中必包含有与人的视觉生理相契合的规律。由于日照等因素,住宅建筑的尺度也影响着小区绿地的尺度,它还是小区空间围合的重要实体。布鲁曼菲尔特、海吉曼匹兹等建筑师都曾在各自的著作中论述过人的视角、视距与建筑高度之间的关系,他们在数据都提到视点的距离(D)与建筑高度(H)之比D/H=1、2、3…。

3.3 对居住小区景观细部层次的尺度控制

景观细部层次主要是指景观小品,其尺度于人体尺度非常相近,最大尺度以人的视距25 m为限,主要包括假山、单体植物、雕塑、园桥以及休憩设施等。一般与观景点距离较远的景物,要求视域较小,视角为30°;距离较近的景物,视野范围内较充实,视角为60°。在我国古代园林设计中所说的“千尺为势,百尺为形”中以百尺为形划分千尺为势的空间构成,也反映了对人的行为及知觉心理规律的把握。形,概指近观的、小的、个体性的、局部性的、细节性的空间构成及其视觉感受效果。“百尺”约为23~35m,与现代理论中以看清人的面目表情和细节动作为标准的近观视距25m限制相符合。景观小品的尺度,多以人体的尺度为参照,其高度不宜高出人身高的3倍。大于人体高度三倍的景观小品,很难使人有参与的心态,而有种崇敬、压迫感。

4 形式美比例对景观空间尺度的量化控制

尺度常常与比例一起被列为形式美的一条法则。实际上比例与尺度可谓形影相随。没有尺度就无法具体地判断比例,而任何尺度总会在一定条件下反映出某种比例来。无论是在建筑还是景观设计中,是否能够得到美的设计比例和尺度对每个设计师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因此在景观设计中,通过对景观整体与各部分间及各部分相互之间构造比例关系研究,从而形成一种模数成为程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由德国数学家阿道夫·蔡辛提出的黄金律也叫黄金分割,是一种完善合度的比例关系。它是将长为1的直线分为两段,使其中长段对于全长之比等于短段与长段之比,得到的比例数0.618被称为黄金数。虽然经过诸多科学家的理论研究证明,黄金律在形式比例上具有的美学价值是有科学依据的,但在很多情况下景观中很难评价和使用黄金分割。很多景观的平衡取决于多角度的视觉感受,只有在景观的平面或立面高度比较易于达到精确的比例。“三分法则”是从黄金分割中衍生出来的,它在景观的实际应用中能够简单应对诸如景色随位置和角度,或者景观和地形不规则等问题,使在构造中各要素比例取得一般平衡。

另外,日本建筑理论家芦原义信在他的著作《外部空间设计》中所指出的外部空间尺度与室内空间尺度不同,这是有道理的。同时,在他对日本建筑实例的分析中所得出的“十分之一”理论虽有一定得辅助作用,但是实际上也不是十分周密适用和一成不变的。

5 结 语

在尺度的研究当中,设计师们都致力于模数的研究,期望能够寻找到完美的尺度模数制。然而我们却看到他的遥不可及,这是因为自然界的变化太大,不同的环境、地域、需求就对建筑或景观有着不同的尺度要求,这使有限变化的模数显得滞缓。这就需要使用其他的方式或手法来加以补充,以基本模数为参照来进行尺度的探索就会事半功倍了。

[1]张晓健,李生效.建筑尺度与人的心理[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2):191-194.

[2]刘翔,邹志荣.园林景观空间尺度的视觉性量化控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7,(4):11-17.

[3]托伯特·哈姆林.建筑形式美原则[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87.

[4]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124-125.

[5]日本建筑学会.建筑设计资料集成都市综合篇[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6]约翰·O·西蒙兹编著,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华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7]顾小玲.景观设计艺术[M].上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居住小区视距模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基于单片机和模数化设计的低压侧电压监视与保护装置
高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浅析
模数化设计方法在景观铺装设计中的应用
俄罗斯
城市居住小区景观的人性化规划设计方法解析
一种基于非视距误差补偿的协同定位算法
安全视距应该成为道路安全管理的基础共识
浅谈道路设计中的停车视距与验证
基于LID模式的城区排涝模数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