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危机的现代化根源

2010-04-12 16:15郭辉王国聘
关键词:工业化人类环境

郭辉,王国聘

(1.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37;2.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210093;3.南京林业大学 社会生态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37)

环境危机的现代化根源

郭辉1,2,王国聘3

(1.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37;2.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210093;3.南京林业大学 社会生态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37)

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又极富争议的概念。人类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与近代以来环境恶化的轨迹之间的历史性契合说明了二者间的内在关联。工业化生产方式、城市化生活方式、和以市场化为核心动力的社会运行方式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造成当代环境危机的重要根源。

环境危机;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

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同时又是自然环境的改造者。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与环境之间互动的历史,从蒙昧的原始社会对大自然的恐惧,到渔猎文明时期对大自然的依赖,再到农业文明时代对自然规律的逐步掌握和应用,人类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劳动不断地改造着自然,创造着新的生活条件。环境问题古已有之,由于古代人类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尽管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不断增加,但总体上并没有超越地球的承载力。现代化的浪潮彻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工业革命使得机器大生产取代了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实现了生产力前所未有的发展。城市取代了乡村,成为现代社会的中心,城市化生活方式也成为了现代化生活的标准。在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和技术主宰下的城市生活中,人们抛弃了几千年来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依赖,转而投向了消费主义的怀抱。随之而来的是则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环境问题也从普通问题迅速演化为社会问题,从个别的问题变成了全人类不得不共同面对的全球性环境危机。[1]

一、工业化对资源的消耗

现代化最集中的表现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工业革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日本经济史学家角山荣认为工业革命就是工业化,二者是同一所指。[2]工业革命也称为产业革命,这个术语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指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发生在英国的从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生产的技术、经济变革,后来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十八世纪的英格兰中部地区,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80年代因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继英国之后,法、美等国也在19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世界又相继经历了被称为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工业革命建立在科学技术重大突破的基础之上,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从经济角度看,工业化创造了空前繁荣的物质文明,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同时,它也历史性地改变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自然物和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崭新的生产方式,人类对天然自然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而对人工自然的创造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次,由于工业生产的需要和人类贪婪的物欲,地球上各种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加快,很多资源面临耗竭的威胁。第三,工业生产带来的各种废弃物严重污染了自然环境,造成了各种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到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健康和生存,其中某些环境问题甚至威胁到整个生物圈的生态安全。

工业革命首先是生产技术的变革。1781年,英国工程师瓦特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发明了普遍使用的蒸汽机,技术由量的积累实现了质的飞跃,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纺织业的生产效率,而且也促进了机器制造业、钢铁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并为资本主义工厂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代替封建社会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借助新的技术和生产工具,人类开始了大规模创造人工自然的历史。随着一次次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程度和效率日益提高,蒸汽机使得巨人的力量显得渺小,信息技术和现代化交通产业使得整个地球变成一个可以随时到达的村落,宇航技术实现了人类飞天的梦想,纳米技术在极其微观的尺度上实现了人类对自然最深入的改造。可以说,科学技术革命一次次实现了神话并超越了神话,工业化的普及和深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实现了人类物质文明的高达繁荣。

但是,工业化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加速了对各种自然资源的消耗,尤其是作为工业原料的各种能源和矿产资源,很多已经面临枯竭的危险。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刺激了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石油、化工、汽车、造船、飞机制造等工业开始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产业结构的共同特点是,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矿物质,而产品的使用有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从而使这次产业革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工业化使得世界能源利用一直呈螺旋上升的趋势,矿物燃料消费的增长率在1986年是2.4%,1987年是3.1%,而1988年达到3.7%。如果以世界储量寿命指数 (即当前探明储量与年产量之比)来衡量矿物能源的可利用期限,那么石油为41年,天然气为58年,煤是218年。[5]农业的工业化运用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农业机械,以不可更新资源为原料的化肥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但也加速了资源的消耗。农业生产工业化另外一个问题来自于农药的大量使用,以DDT为代表的各种农药不仅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也威胁到人类的健康。1984年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外泄造成2万人死亡,受害人数达20万,其中一些人双目失明或终身残疾,数千头牲畜被毒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1973年全世界有50万人农药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1983年的死亡人数为4000人。[3]

工业化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冶铁业、机器制造等产业。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纺织、化工、铸造等行业迅速兴起,林立的烟囱成为工业发达和经济繁荣的象征,煤炭成为工业和交通的主要能源,但同时燃煤也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据统计,1870年全世界的煤产量为2.5亿吨,到1915年增加为13.4亿吨,45年间增长了五倍多。工业化带来的大规模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环境的缓冲能力和自净能力。20世纪60年代以后,有机化学工业迅速崛起。大量人工合成的各类化合物,包括各种有毒物质和废弃物源源不断地进入环境。这不仅扩大了原有工业污染的范围,而且过去潜在的污染危害与新的污染共同引发了社会性公害的发生。从1930年代的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开始,震惊世界的污染公害相继发生。在工业发达国家,“三废”、噪声、放射性污染、地面沉降等公害在这个时期都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以酸雨、臭氧层破坏和全球性气候变暖为代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突现,影响和波及了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逐渐演化为世界性的环境危机,成为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共同面对的最重大的问题之一。

二、城市化对环境的污染

城市是我们最熟悉的词语之一,目前世界上有约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是人们却很难给城市下一个统一的定义。正如法国城市地理学家潘什梅尔所说的那样,“城市现象是一个很难下定义的现实: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4]

所谓城市化主要指伴随这工业化出现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城市地区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范围的扩大。工业化意味著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的转型,工业生产要求人口、资源的高度集中。在工业化过程中,一方面新型的工业使得原先的农业地区转化为以工业生产为主导的城镇,进而逐步发展为城市,另一方面,由于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原先大量的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人口和空间的高度聚集。由此可以看出,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伴而生,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工业化改变了生产方式,而与其相伴的城市化则重新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工业导致环境问题,那么伴随着工业化的城市化也会导致环境问题。因此,从环境问题的历史看,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表里一体的关系。城市化本来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标志这文明的历史进程,但是,大量人口的聚集给城市的食品、住房、卫生设施、交通、就业、治安等方面带来了困难。从全世界范围的发展来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伴随着工业化涌入城市的大量人口所带来的各种 “城市病”,其中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尤为集中,一是大气污染、河流污染和垃圾、噪音等纯粹的环境问题,二是发生在城市中的贫困、卫生和犯罪等社会问题。

从历史上看,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并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获得了世界经济支配地位。但是,作为工业化、城市化的副产品,英国的各个工业城市也成为了最早遭遇严重环境问题和城市社会问题的城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的伦敦素有雾都之称,在1873年到1892年间,伦敦多次发生严重的煤烟污染事件,夺取了上千人的生命。1948年伦敦发生的烟雾使得死于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成倍增加,死亡率增加30%。1952年伦敦再次发生了更加严重的烟雾,在长达五天的烟雾之后,死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和心脏病的人数比往年多近4000人。[5]利兹市是英国工业革命早期重要的羊毛工业基地,恩格斯曾这样描述该城市的艾尔河,“这条河与其它对工业做贡献的河流一样,从城市的一端流入清澈的河水,而从城市的另一端却因各种废弃物变成了黏糊糊的、黑紫色的、发出臭气的河流而流出。”[2]

恩格斯在 《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一书中曾对工业革命时期伦敦市内的工人聚集区的悲惨状况进行详细的描述后,对工业城市的状况进行了如下的总结:“完全相同的情况可以从各个工业城市中发现。诺丁汉共有1.1万栋房屋,其中有7000甚至8000栋房屋都是相互依后墙而建,完全不能通风。而且几乎都是几家共用一个厕所。谢菲尔德等其它城市的情况也完全相同。”除了恶劣的生活环境,工业革命初期,工人的工作环境同样充满了各种污染,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高强度的劳动造成大量的职业病。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差别,产业工人处于普遍的极端贫困的社会状态下。可以看到,工业化初期的城市充斥这各种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城市社会问题。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工业化早期的各种城市社会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新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汽车的使用、生活废水和垃圾的排放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在大城市尤为严重。

与城市生活相关的划时代的事件就是汽车在发达工业国家的普及。以日本为例,1960年日本的汽车拥有量只有340万辆,1972年到达2122万辆,12年间增长了六倍。在1973年日本的 《环境白皮书》中指出,由于汽车产生的噪音、振动和排放的废气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已经成为 “重大的社会问题”。此后汽车的拥有量仍然保持持续高速增长。与汽车迅速普及同步的是光化学烟雾事件的频发爆发。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石油污染的典型案例。从1943年开始,洛杉矶上空出现了浅蓝色光化学烟雾,这是由于汽车废气在阳光作用下与空气中其它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了以臭氧为主的刺激性光化学烟雾。此后,洛杉矶几乎每年夏秋都有160天左右这种烟雾,其中以1952年最为严重,导致65岁以上老人有近400人死亡,大批居民出现眼睛红肿、喉痛、咳嗽等症状,植物大面积受损,车祸明显增多,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健康。而日本在1970年代汽车普及以后,也在日本关东地区多次发生了光化学烟雾。

由于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和大城市和超级城市的增加,城市生活废水导致的水污染越来越恶化。大量城市水体在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双重污染下水质恶化,很多城市的湖泊和河道富营化严重,有些甚至变为死水。可见,城市生活污水已经成为改善水污染的重大障碍。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多和消费主义价值观的趋势,城市在创造了高度繁荣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制造这惊人的消费和浪费。于此相伴的是各个城市普遍面临的垃圾危机。面对越来越大量的城市垃圾,日本在1973年就对发出来“垃圾危机”的警告。所谓的 “垃圾危机”简单地将就是指城市垃圾的大量化、恶劣化,同时由于政策的落后,城市将可能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垃圾的最终处理场地匮乏的问题。事实上,在世界上很多大城市现在都面临着这样的 “垃圾危机”。根据日本1993年 《环境白皮书》显示,日本生活垃圾的排放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1990年为5044万吨,人均排放量为408.8公斤。与1985年相比,排放量增加了16.1%,人均排放量自己了13.6%。

三、商业化与消费主义

如果说历史上的资本主义曾依靠剥削产业工人和掠夺自然得以发展,那么现代社会运作的基础则是以商业化为核心的自由市场制度。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笃信自由市场制度,并且用自由市场制度统摄社会运行的一切领域,包括将幸福和大自然纳入其损益表里。[6]商业化的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提供充裕的物质,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自由市场制度为实现这一目标不遗余力。100年以前,自由市场制度以工业城市遮天蔽日的浓烟和工人极其恶劣的工作环境为代价来实现这一目标,而当代社会以消费为导向的核心价值观和全球性环境危机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和代价。究其根本,现代性的核心在于通过商业化为核心的自由市场制度创造物质的高度繁荣,并且通过推行将人的幸福等同于满足物质需求的消费主义价值观来保证社会对这一制度的认同。

但这种自由市场制度忽视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自然并不能等同于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卡尔·波拉尼在 《伟大的变革》一书中曾揭示过这种以简化主义对待自然本质的荒诞手段。“经济功能仅仅是土地众多功能之一。土地稳定地维持着人类的生命,它是人类居住的场所,是人类身体安全的条件,是风景和四季。我们可以想象,生命没有土地的支撑,就像人出生时没有手脚。然而遗憾的是,将土地与人类分离并按房地产市场需求构建社会,却是乌托邦市场经济概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7]

此外,近代以来的产业革命和一次又一次的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遵循着资本的内在逻辑,以利润为标准,以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资本为了追求利润的需要,其生产规模具有不断扩展的趋势。为了保证生产的持续扩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就必须求助于消费的不断增长。当代资本主义的合法性是通过向人们许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新的商品实现的。为此,资本主义鼓励人们开发一切能够买卖的物品和服务,无论这些商品和服务是全新的,还是替代曾经是免费或者不适合买卖的东西,包括 “把满足人的需求的生活资料作为商品来生产”。[8]

消费的目的在于满足需求,传统的消费在于满足人社会上的各种实际需求,但是,将一切商品化、及其背后的对利润的无限追逐迫使传统的节俭消费理念不可避免地遭到驱逐,取而代之的是追求享乐和挥霍财富的消费主义伦理和价值观。

而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利用广告和大众媒体在全社会宣扬消费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和生产方式,以控制人们的消费需要和消费选择,使得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具有了明显的 “社会内嵌性”。与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中所理解的消费不同,消费的社会内嵌性认为:个体所消费的东西受到其所处社会的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并不是孤立的理性决策行为”,我们所消费的东西代表着我们相关的身份、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意义。为了获得社会的身份认同,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体制中消费主义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规制。无论是购买汽车还是自行车,是选择牛仔裤还是西裤,消费者的选择实际上都代表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其购物选择与所处的社会价值体系和文化氛围都具有内在的联系。[9]在这种消费主义伦理价值观的指导下,“无限度地改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欲望被看成人的内在本性。”[10]

四、结语

当代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均内在的根源于现代化。现代社会通过工业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创造出高度繁荣的物质文明,但同时也逐渐消解了人的社会主体性,将人也还原为机器;以城市化为标准的生活方式,在空间上割裂了人与大自然的联系,在思想上剥夺了人的精神自由,引发了现代社会的精神失落。通过商业化为核心的社会运行模式不但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而且将人的贪欲无限放大。由此可见,,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正是现代化酿成的恶果,只有批判性的反思现代化,我们才可能正确面对当前的环境危机和精神危机,才可能拯救我们的家园和人类自己。

[1]郑杭生.社会学新修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32.

[2](日)饭岛申子著,包智明译.环境社会学 [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6,41.

[3]王国聘.生存的智慧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8.

[4]许英.城市社会学 [M].济南:齐鲁书社,2002:99.

[5]Brian W Clapp.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Britain:since the Industry Revolution [M].Longman,1994:49.

[6](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宋兴无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4.

[7]Karl Polanyi.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M].Boston:Beacon Press,1944:178.

[8](日)岩佐茂著,韩立新译.环境的思想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169.

[9](美)Stacy D.VanDeveer著,孙凯译.消费与全球环境 [J].世界环境,2010(1):16.

[10](美)大卫·格里芬著,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9.

(编辑:佘小宁)

The Roots of Modernization for Environmental Crisis

GUO Hui1,2,WANG Guo-pin3
(1.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CollegeofHumanityandSocialSciences,NanjingJiangsu210037,China;2.DepartmentofPhilosophyNajingUniversityNanjngJiangsu210093,China;3.InstituteofSocietyEcology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37,China)

The study of quantitative protein is very important and valuable in biochemical and clinical test as well as food test.In this paper,a review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rotein is presented in details,pertaining especially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protein and their applications using spectrophotometer method,fluorescent method and resonance Raleigh scattering method.Moreover,many important reaction systems and their analyt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displayed in the tables in order to keep this paper for reference.

Environmental crisis;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Market economy

B82-058

A

1671-816X (2010)06-0703-05

2010-09-26

郭辉 (1974-),男 (汉),陕西西安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哲学方面的研究。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7SJD720009);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8ZXB005)

猜你喜欢
工业化人类环境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人类第一杀手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环境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