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
——介入并延伸的真实

2010-04-12 16:15石静
关键词:摄影术纪实客体

石静

(山西大学 文学院,山西 太原030006)

纪实摄影
——介入并延伸的真实

石静

(山西大学 文学院,山西 太原030006)

备受争议的纪实摄影定义命题已经没有讨论的意义,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纪实摄影的属性。在外在属性 “介入性”和内在属性 “真实性”的互动共生中,可以看到真实并未被篡改,介入不等于干扰,以观看的方式进行记录,完成了纪实摄影以介入的形式表达真实的特质。真实在这里得到了延伸而不是曲解。

纪实摄影;介入性;真实性

脱胎于技术的摄影术,诞生之初便打上了客观的烙印。纪实摄影更是深刻的体现了主观愿望服从客观事实的摄影术的基本特征。[1]摄影术诞生的初始原因很单纯,只是简单的通过全新的技术革新与绘画抗衡,打破绘画的高门槛,让所有人都有可能快速而简便的靠近绘画这一曼妙的艺术。这使得摄影在最初就迷失了本身具有的而绘画难以望其项背的特质——记录瞬间实在性,从而让众多的学者质疑它的存在价值。在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摄影的辩护主要是为将自己列为艺术而奋斗。在反对摄影是对现实的没有灵魂的、机械的复制的指责中,摄影家们宣称,它是对常规观看标准的前卫性反叛,是一门丝毫不比绘画逊色的艺术。[2]

自1839年发展至今,摄影术尽显其强大的生命力,众多的实践者为开拓这片神秘领地前赴后继,研究创作,可谓硕果累累。艺术的本质是对现实极富生命的虚拟和再创造,而摄影作为艺术,更重要且更有意义的价值体现在其对瞬间存在的再现。区别于所有艺术形式,摄影模拟人眼的记录方式,技术本身的特点使其具备了真实性和纪实性,无限接近真实的还原本真,努力制衡着人类对现实存在的永恒追求与时光转瞬即逝的永恒缺憾。这一永恒的矛盾催生了摄影术,历经发展成为一门彻底与绘画区别的独立艺术形式。不论是作为一项技术的发明还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诞生,其产生和发展都无可避免,存在着历史的必然性,体现着客观世界的要求。

“摄影无限制地复制的东西只发生一次:摄影在机械地重复着实际存在中永远不可能重复的东西”,罗兰·巴特认识到 “摄影不疲倦地表现的是‘时机’、 ‘机缘’、和 ‘实在的事物’”。[3]这些无疑就点明了摄影术的特质,无一例外的都可追溯于它与生俱来的最本质的属性:瞬间性与纪实性。不管是最初的模拟绘画式的拍照,还是家庭式的肖像照,都体现了这些特点。而纪实摄影更是这些特质的集中体现,也是其长期存在并蓬勃发展至今的原因。

关于纪实摄影的定义随着摄影的发展而发展,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阐述,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以教材为例:纪实摄影就是把拍摄的焦点放在事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上,或是放在揭示人们现实生活的处境上,注重通过画面表现事件与人类生命相关的重大、直接的意义,是现实社会的真实记录。[4]这里传达了纪实摄影的主客体关系、纪实摄影的目的、纪实摄影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揭示了纪实摄影的特质和意义。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从摄影术的诞生到纪实摄影的形成和发展,无不存在真实性作为内在属性的表现。有人认为,在纪实摄影构图时,人与自然其实已经给我们摄影者摆好了一切图案,我们只是搬来主义者。当你遇到一个场景时,只需进入高度的“即兴创意”境界,去搜寻、去发现你所想要拍的瞬间艺术,充分发挥你的悟性,把你要反映的主题设想构在你认为最佳的底片分割段上。[5]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纪实摄影离不开真实。那么什么是纪实摄影的外在属性,外在属性和内在属性又存在怎样的关系?“摄影的全部现实意义纲领所确切提示的就是相信现实被遮蔽了。由于被遮蔽,就应该将某种东西揭示出来。”[2]这种外在属性赋予摄影揭示的功能,而纪实摄影就是极好的诠释和表达。“介入性”就是这里要探讨的外在属性。本文中 “介入性”涉及两个方面,一为主体介入,一为艺术介入。在介入的同时,纪实摄影不论作为主体,还是作为艺术形式本身,都表达了真实的诉求。这里的介入不等于侵犯,而是客观的记录。但这两种主观状态的介入,使得摄影技术被用于现实主义的再创造。一种技术一旦被用于精神产品的创造,其内涵就会变得十分复杂。[6]

一、主体介入

纪实摄影展现社会生活,是主观审视下的客观,是创作主体对社会美的宣扬与丑的批判。纪实摄影之所以获得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人们希望从纪实作品中看到真相,看到感情,得到准确的信息和情感的陶冶。[7]

纪实摄影的主体,是指拍摄者本身必然携有主体的主观倾向。当这种主观能动性作用于客体时,引起了人们对纪实摄影反映真实客观实在性的质疑。对此,笔者认为,既然是主体参与的实践,不管是对客观世界直接的观察还是间接的拍摄,都缺乏绝对的真实性,这也是认识局限性的绝对体现,真实存在和成立的前提是其相对性,而主体本身只是在其认知能达到的最大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反映这些瞬间真实以及这些真实现象或影像背后隐藏的尚未发生质变还能支持现有规律的本质。由此,对绝对真实的追问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纪实摄影的客体,也就是被拍摄的对象,取材于现实社会,是人与社会的互动,反映人类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横向度的客体反映社会现状,纵向度的客体则能再现历史,从中可以看到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环境的变化,人性的解放等等,即纪实摄影是一种追怀过去,保存历史的工具。[8]纪实摄影充当了机械的人眼,开合之间记录了客体的瞬间,而这些瞬间终将成为永恒,成为人类记忆的延伸。

纪实摄影,对象是现实社会,模拟人眼的照相机在主体能动的操控下,按下快门的一瞬捕捉了真实,不论是主体因素包括摄影师的情感因素,选择拍摄的角度还是相机的设置等活动,都只是为了更加有力的表现和挖掘事实,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所谓“篡改”。(1)情感因素。情感是人与世界的交流,是主体参与任何实践活动都不可屏蔽的要素,且纪实摄影中对社会的表达更需要人的参与。面对人性,道德,主体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必然会通过一定的形式体现,善恶美丑皆是真实的表达。(2)拍摄时角度的选择及确定。拍摄角度的不同会使客体呈现不同的像,且对于同一客体观者如何感觉和理解,亦会一定程度的归因于摄影师拍摄的角度。再者,因受到画面本身表达信息的局限,摄影师会根据自己对客体的判断和理解,本着对纪实摄影根本原则的坚持,选取最能反映本质的像,最大限度的表呈客体的信息。而代表事物本质的则是典型性信息构成的,对于非典型性信息的忽略当然不应该看做对真实的不负责。(3)相机的技术因素,与摄影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一样,同样都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满足现实需要的成果和体现。随着技术的发展,其运用能更真切的成像客体和更充分的表现客体本质。纪实摄影绝不仅仅是单一的为了记录真实,作为一种艺术层面的表现形式,美学的意义也不容忽视。为了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运用一些设置,也是真实范围允许的,并且从某种角度来看,一些特别设置呈现的视觉冲击产生的能量,也更能表达拍摄者的真正意图和目的。

在很多纪实作品里都能看到主体因素介入的情形。弗兰克·福尼尔作品 《奥马伊拉的痛苦》,画面中排除了多余事物的干扰,只截取了以小女孩为中心的画面,极富冲击力,摄影师的主观倾向很明显,希望将人们的目光集中在这个坚强的小女孩身上,至于是什么导致小女孩现在的痛苦,摄影师并未着力表达。这样穿透力的眼神,这么坚毅的表情,使观者在感受奥马伊拉的同时,更感动于她的坚强与乐观。图片丰富的感情色彩得益于摄影师选择的角度和画面的安排。再如尤金·史密斯作品《前线战士,西班牙》,摄影师逼近战士的侧脸进行特写,沧桑之感跃然而生,作为背景的则是另一战士拿枪的背影,前景清晰而放大,背景稍微模糊,但高大而充实画面,整个作品饱满而苍劲。这样浑厚有力的作品给观者留有更多的思考空间。类似的作品有许多,归结说来,这些主观思维并未干扰客体的真实性,而是给摄影者提供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平台,赋予物理的成像以人文情怀和感情色彩,而使摄影艺术真正的参与、记录和反映社会现实,契合纪实摄影的根本功能。纪实摄影从而成为主观介入真实延伸的一种现象与本质,理性与感性辩证统一的纪实形式。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拍摄,或许才能充分反映影像的客观实在。人眼的客观会受思维和感情的影响导致不同的成像,之后对客体做出综合评判,同理模拟人眼的照相机在主体的情感支配下,在保持现场的客观前提下,必然会付诸作品主体感觉的神韵,从而使之更富含主体性,以达到时间和空间上的历史的统一。

主体本身的真实性,主体介入客体的真实性以及客体本身的真实性都体现了纪实摄影主体介入性的真实。

二、艺术形式的介入

纪实摄影是有别于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的第三种摄影形式。如果说新闻摄影的价值主要是新闻价值,艺术摄影的价值主要是审美价值,那么纪实摄影的价值主要是文化价值。[9]纪实摄影最终可以归结为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参与纪实的全新效果呈现。

纪实摄影作为一种纪实手段和表现形式,图像语言的形象性与艺术性更是文字纪实手段不能比拟的一大优点,比起文字的抽象枯燥的表达,图像这种表达方式显得具体而形象,这也是值得一提的反映纪实摄影中艺术介入真实的又一重要表征。图像是唯一呈现给阅读者的信息,人们阅读图像基本没有门槛,不需要学习怎么去阅读,任何人都会有自己的视觉直观。图像本身的艺术处理体现着拍摄主体表达内容的内化,让这单一的交流平台丰富化,更加充分的反映主观渗透客观的那份社会性的真实。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体现着一定的文学性和创作的可能性,纪实摄影亦是如此。纪实摄影的目的是要反映社会现实,揭示人性本质,反映内容的社会性与拍摄主体的社会性从本质上来说具有同一性的可能,客体的所谓 “绝对真实”的表象与人类主体自认为的本质本就具备永久的矛盾,这一矛盾促使人们在不断接近自然与社会的本质。在拍摄的实践过程中,拍摄者的多样性决定了影像的多样性,这就是人化的创作——艺术,这种多样性的存在就是社会存在本来多样化的面貌,这是宏观上艺术对真实的映照。纪实摄影作为摄影家族重要的一支,其艺术性是毋庸置疑的,因其记录真实的特殊属性而排除其艺术性也是狭隘的。

纪实摄影内化主体情感于影像,完成了介入这一形式并延伸了真实。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因素没有干扰客体,主客体的互动更好地表达了真实。纪实摄影这一艺术的载体,解构了艺术还原真实的局限性,延伸了纪实摄影对真实的介入。作为外在属性的 “介入性”与内在属性真实性是辨证统一的,二者互动共生,共同完成社会现实的见证和表达,是历史的客观的影像载体。

[1]德治.漫谈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区别 [J].Tourism Overview.2010(5):58.

[2](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143,137.

[3](法)罗兰·巴特.明室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6.

[4]北京摄影函授学院教材编写组.新闻与纪实摄影 [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9:12.

[5]朱剑.浅谈纪实摄影的题材定位与作品表现 [J].中国摄影家,2006(1):17.

[6]李靖.浅谈对纪实摄影的认识 [J].科教文汇 (下旬刊),2009 (2):261-262.

[7]朱炯.纪实摄影 [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 (01):63-69.

[8]顾铮.纪实摄影——人类独特的记忆方式 [J].社会观察,2004 (10):35-36.

[9]刘刚.纪实摄影的本质内涵、本土特色与未来发展 [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33(3):368-372.

(编辑:程俐萍)

Documentary Photography——The Reality of Intervention and Extension

SHI Jing
(SchoolofLiberalArts,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We shouldn't constantly argue over the controversial definition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but pay more attention to its attribution.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of extrinsic"intervention"and intrinsic reality,we can see unchanged reality,undisturbed intervention,as well as documenting objects by watching,so that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by way of"intervention"reflects the reality.Here,the reality is not misinterpreted,but extended.

Documentary;Photography;Intervention;Reality

J40

A

1671-816X (2010)06-0740-03

2010-09-20

石静 (1983-),女 (汉),山西五台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传播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摄影术纪实客体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砚边纪实
摄影术180年 静观传承百年的影像视野
How photography was developed
从自拍到自拍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