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胃煎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虚血瘀型 30例

2010-04-13 04:54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无锡214000
陕西中医 2010年9期
关键词:肠化萎缩性气虚

许 颖 陈 菲 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 (无锡 214000)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粘膜变薄,粘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其发病率占胃镜检查者的 7.5%~13.8%,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1]。笔者从 2008年 6月~2009年 12月,运用自拟方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虚血瘀型 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3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人,其中男 21例,女 9例;年龄最大者 82岁,最小者 54岁;病程最长者 26年,最短者 3年。

诊断标准 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及《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3]:①胃镜下呈灰白、灰黄、灰或灰绿色,同一部位的黏膜深浅不一致,红色强的地方也带灰白色,一般灰黄或灰白的地方可有隆起的小红点或红斑存在,萎缩黏膜的范围可以是弥漫的,也可以是局限的,甚至是小灶性的,黏膜变薄而凹陷,境界常不明显。②病理:可有固有腺体萎缩,粘膜肌层增厚,肠上皮化生成假幽门腺化生,固有膜炎症,淋巴滤泡形成。③症状:胃脘胀满、隐痛或刺痛;胃中嘈杂,灼热;乏困无力、食少;大便不畅或偶有黑便;紫暗有瘀斑 ;脉细数或弦涩。

治疗方法 自拟益胃煎基本方如下:党参 15g,柴胡、黄芪、陈皮各 12g,半夏、白芍、白术、枳壳、鸡内金、山楂、黄精、半枝莲各 10g,三七 (冲)3g,炙甘草 5g。若疼痛较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各 10g,以加强理气止痛。若嗳气较频者,可加沉香、旋覆花各 10g,以顺气降逆。若口干舌燥加石斛 10g,以滋补胃阴。以上药物1d1剂,水煎取汁,少量频服,30d为 1个疗程,第 1疗程结束后,休息 1周,再进行第 2疗程,共治疗 3个疗程。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2003年重庆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4]制定。

临床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或消失,总积分减少 70%以上;胃镜复查黏膜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复常或消失;胃酸基本恢复正常,胆汁反流消失。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或消失,总积分减少 50%以上;胃镜复查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恢复或减轻达 2个级度以上(含 2个级度);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改善,原异常值减少 2/3以上。有效:临床主要症状明显减轻,总积分减少 30%以上;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 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急、慢性炎症减轻达 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减轻;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改善,原异常值减少 1/2以上。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之病例,而未恶化者。

治疗结果 30例患者治愈 6例,显效 12例,有效7例,无效 6例,总有效率为 83.3%。

典型病例 患者,男,63岁。 2008年 8月 10日初诊。有胃病史 15余年。近 1月来反复上腹部隐痛,伴有腹胀,进食后加重,嗳气,呃逆,无反酸,无恶心呕吐,偶有口干苦,大便少、不畅,乏困,食纳可,眠一般,舌质紫暗苔薄,脉弦涩。查体: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眼睑色淡,语声低下,听诊未闻及异常,胃脘部近剑突下压痛++。胃镜示: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胃窦部 )粘膜重度萎缩,伴轻度肠化、不典型增生。患者证属脾气虚弱、血瘀脉涩,治用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治疗以基本方加白花蛇舌草 12g,麦门冬 10g,甘草 6g。 服用上方 30d。

二诊:1月后,患者面色好转,无明显乏困无力,嗳气、呃逆消失,大便通畅,但时有夜间休息较差。上方减鸡内金、山楂,加酸枣仁、百合各 10g,予以养心安神,再服 30d。

三诊:患者面色红润,双睑颜色恢复,语声有力,感觉良好,无明显不适,上方继服 2个月。复诊行胃镜示:浅表性胃炎。病理示:浅表性胃炎,局部胃黏膜轻度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消失。

讨 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胃痞”、“胃痛”范畴,多由于素体脾胃虚弱,加之饮食不节,外感邪气,内伤七情,损伤脾胃,导致胃气不和,胃黏膜受损,而成胃黏膜腺体萎缩,故临床多见胃脘部疼痛、痞满、纳差,胃部受损,由胃及脾,脾胃气虚,气机阻滞故食后腹胀,脾主升胃主降,气机不畅故出现嗳气反酸,恶心呕吐,呃逆等症。气血运行不畅,“胃病久必气虚络瘀”[5],导致瘀血阻滞,气滞血瘀则津液亦不能转化,变成痰浊,致痰凝胃腑,痰瘀又可相互转化,终致气、痰、瘀互结,盘踞胃腑,损伤正气,久之阻碍血运,“不通则痛”,故有胃痛绵绵,反复发作,迁延难愈;胃损则不能纳,脾损则不能化,水谷精微无以化生气血,不能濡养脏腑及肌肤,故神疲乏力,眩晕消瘦,面色萎黄,便结或便溏;脾虚则肝侮脾土,则出现腹胀。综上所述,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胃气虚,气滞血瘀,往往兼有阴虚、肝胃不和或湿热中阻。

《医林改错》云:“无气则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滞而瘀。”《仁斋直指方》谓:“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可见,气虚和血瘀互为因果。益胃煎中柴胡疏肝,白芍柔肝,共为理气之用;陈皮降逆和胃,半夏辛温和胃、开结降逆、理气,此二者合用可理气、降逆、和胃;黄芪补气健脾,党参健脾和胃,性甘平,补中益气、生津养血,《本草正义》言其“健脾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白术,正如黄宫绣曰:“白术缘何专补脾气,盖以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须缓,急食甘以缓之,白术味苦而甘,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津,且其性最温,服之能以健食消谷,为健脾补气第一要药也。”枳壳取意于《金匮要略》的枳术汤,考虑到枳实攻下过于强,故改用枳壳,二者合用可除胀消满;三七活血化瘀,具有“化瘀血而不伤新血”之功效;鸡内金、山楂可帮助消化、促进肠蠕动,与白术、枳壳同用,具有降逆消导的作用,顺应胃腑下降之势,促进胃肠的运动,实为胃肠动力之中药。

[1] 罗和古 ,孟静岩.慢性萎缩性胃炎[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03.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7.

[3] 李乾构 ,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6-27.

[4] 张万岱.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5):315.

[5] 许 颖,陈 菲.汶明琦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J].陕西中医 ,2007,11(28):1517.

猜你喜欢
肠化萎缩性气虚
基于“既病防变”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防治
中医治疗胃阴亏虚型萎缩性胃炎的独特优势
胃里出现“肠化”就会癌变吗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气虚了,病多了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