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针刺法临床应用举隅

2010-04-13 04:53曹铁民江苏省第二中医院针灸科南京210017
陕西中医 2010年7期
关键词:压痛假性肱骨

曹铁民 孙 燕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针灸科(南京 210017)

傍针刺法,《内经》十二刺之一。早在《灵枢◦官针》篇中就有详细论述,即“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采用这种刺法可以加强局部的通经活络作用。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上采用傍针刺法治疗某些疾病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现举例如下,以飨同道。

1 假性球麻痹 假性球麻痹又称假性延髓性麻痹,多为两次以上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由于双侧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所致,其病理基础是因为脑卒中使延髓运动性颅神经核-疑核以及脑桥的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丧失了上运动神经元的支配所致,各核本身无损害,故其所支配的效应器表现为中枢性麻痹,临床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饮水呛咳,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亢进,并出现掌颏反射等,无舌肌萎缩及颤动。现代医学治疗假性球麻痹,目前无特效的治疗方法,除脱水治疗以减轻局部水肿外,临床上以留置鼻饲以改善吞咽呛咳及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但常常给患者带来痛苦和不便。假性球麻痹属祖国医学“中风”范畴,与“痱”、“喉痹”相类似,其主要病机是肝肾亏损,阴阳失调,风火痰瘀阻遏经络舌本所致,根据脏腑经络理论,五脏六腑及经络与舌、咽喉部关系密切,采用舌下针傍针刺法,能疏通局部气血,使气至病所,通过激发舌及咽喉部经气,化痰开窍,活血通络利咽,使得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言语謇涩等症状明显恢复。具体方法是:嘱患者端坐位或仰卧位,头稍后仰,令其张口,舌体上卷,舌尖抵上腭,如患者不能舌体上卷,医者左手可用消毒压舌板,低于舌体下面,或用清洁纱布夹住舌头拉出,右手取 26号或 28号 3寸以上毫针 1枚,采取先左后右,由舌系带分别向两侧每 0.5cm取 1穴,左右各取 2穴,采用傍针刺法,快速点刺进针,向舌根方向,针刺深度约为 2~2.5寸,手法以提插为主,稍加捻转,以舌下胀麻感为度,最好使针感向舌根部传导,得气后即可出针,随即以棉签按压穴位片刻以防出血,隔日 1次,10次为 1个疗程。 连续治疗 1~2个疗程,即可收到满意疗效。

典型病例 患者,男,56岁,2007年 10月 8日初诊。患者既往有脑梗死、糖尿病、高血压史 3年,遗留左侧活动乏力后遗症,生活尚能自理,3天前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乏力并逐渐加重,伴言语蹇涩,饮水呛咳等,今来我院求诊,头颅 CT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性脑梗死,为进一步治疗收住入院。检查:神清,BP 20/12Kpa,右侧中枢性面舌瘫,舌肌无萎缩及震颤,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亢进,掌颏反射阳性,右侧上、下肢肌力 3级,左侧上、下肢肌力 4~5级,肌张力增高,浅感觉存在,右巴氏征(+),不完全性运动性失语,诊断为脑梗死及假性球麻痹。采用上述疗法,治疗 2个疗程后,语言及吞咽功能恢复正常,肢体活动亦有好转。

2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部椎间盘组织发生退行性病变,使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其髓核连同残存的纤维环和覆盖其上的后纵韧带向椎管内突出,刺激和压迫邻近的脊神经根或脊髓所产生的一组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可以归结为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内因是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外因主要是创伤、劳损及寒冷与潮湿的刺激,使椎间盘突出后刺激和压迫引起局部的炎性水肿、血管肌肉痉挛及腰椎力学平衡的紊乱,神经根受压,从而产生腰痛、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检查时常发现腰椎脊柱侧弯,常在腰 4/5或腰 5/骶 1之间的有明显的压痛点,伴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腱反射及皮肤感觉改变,腰椎 CT和 M RI检查可确诊。中医认为本病属“痹症”、“腰腿痛”范畴,其病因多因跌打损伤、肾亏体虚、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所致。临床上常根据局部取穴和循经远道取穴相结合的原则选取穴位,笔者根据确诊突出的部位,主穴采用相应华佗夹脊穴及傍针刺法,并配合温针灸或局部远红外照射,效果明显,大部分病人 1个疗程后明显见效,2~3个疗程基本痊愈。华佗夹脊穴位于脊柱两侧,从解剖结构来看,可直接刺激腰丛神经分布区和脊神经后支,靠近硬膜和神经根,通过深刺,使气至病所,配合温针灸或远红外照射可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血流量,达到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作用,从而使症状明显缓解。具体方法是:根据 CT或 MRI确诊椎间盘突出的部位,主穴选取相应的华佗夹脊穴,常规消毒后,选 28号 3寸以上毫针,向脊柱方向深刺 2~2.5寸,再旁开 1寸左右也向脊柱方向深刺,以提插捻转相结合的手法,使患者感局部酸胀,并向下肢放射,留针时可在局部主穴施以温针灸或远红外照射,并常规选用一些远道穴位,每日 1次,每次留针 30min,10次为 1个疗程。

典型病例 患者,男,32岁,2008年 4月 20日初诊。腰部疼痛 1周,牵及右下肢后外侧酸痛,有扭伤史,自贴膏药及口服双氯芬酸钠盐(扶他林)效果欠佳,今来我科求诊。检查:腰肌紧张,右 L4/5椎旁压痛明显,并有右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腰椎 CT检查示:L4/5椎间盘突出。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L4/5),采用上述方法,5次后症状明显减轻,3个疗程后疼痛消失而痊愈。

3 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是临床上常见的肘部慢性运动损伤,多见于从事旋转前臂和屈伸肘关节的劳动者。其病理特点,早期多表现为劳损后的无菌性炎症的充血、渗出,中后期常引起周围组织的粘连、纤维化、增生变性等。临床表现为肘关节外侧疼痛并向前臂外侧反射,握物无力,握拳和拧毛巾时疼痛尤甚。检查时:肘关节外观无红肿,肱骨外上髁处及附近有局限性压痛点,作抗阻力的腕关节背伸和前臂旋后动作(即网球肘试验)可引起疼痛,肘关节X线检查无异常。肱骨外上髁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肘部伤筋”、“痹症”范畴,是由于劳伤气血,筋脉不和所引起,对于病程长、病情顽固者治疗困难,故早期治疗尤其重要,笔者根据《灵枢◦官针》篇记载,对于顽痹之症,采用傍针刺法以舒筋通络,活血止痛,如再配合局部温针灸,其远期疗效明显高于封闭疗法。具体方法是:患者端坐位,患侧手臂肘关节屈曲成 90°,局部穴位常规消毒后,先取肱骨外上髁处压痛点(即阿是穴)直刺 1~2寸左右,得气后,再旁开 1寸左右采用傍针刺法,斜刺 2~2.5寸,使局部产生酸胀感,有时可扩散至前臂,每日 1次,每次留针 30min,10次为 1个疗程,也可配合温针灸。一般 1个疗程起效,2~3个疗程大部分痊愈。

典型病例 患者,女,45岁,2008年 11月 10日初诊。患者右侧肘关节疼痛 2周,缘由劳损引起,自贴膏药无明显改善,拧毛巾时感疼痛加重。检查:右肘关节局部无红肿,肱骨外上髁处压痛明显,网球肘试验(+),诊断为:肱骨外上髁炎,采用上述方法,1个疗程后疼痛明显减轻,2个疗程后疼痛消失,完全痊愈。

4 梨状肌损伤综合症 梨状肌损伤综合症又称梨状肌综合症,是指因急、慢性损伤使梨状肌发生充血、水肿、痉挛及粘连并刺激压迫坐骨神经而产生的以臀部疼痛为主,并向大腿后侧和小腿后外侧放射的一系列症状。本病多有急性损伤或局部感受风寒湿邪病史,从解剖结构上看,梨状肌起于第 2~4骶骨前面,向外下方走行,止于股骨大转子,而坐骨神经常从梨状肌下孔或肌腹中穿出,由于梨状肌在臀部深层与坐骨神经干紧密相邻,若该肌遭受风寒、炎症、外伤等可引起肌肉紧张痉挛,再加上解剖上的变异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病人常感臀部疼痛,并向下肢放射,不能行走或跛行,咳嗽、打喷嚏等增加腹压时,疼痛加重,出现坐骨神经的放射性串痛。检查时可见患者跛行,梨状肌投影区有深压痛,并向下肢放射,局部可触及梨状肌肿胀或变硬的条索样组织,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梨状肌损伤综合症属祖国医学“痹症”和“臀腿痛”范畴,主要由于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再加上感受风寒湿邪,使局部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治疗以舒筋活血、通络止痛为法。具体方法是:患者取侧卧位,以环跳穴或梨状肌投影区的明显压痛点为主穴,常规消毒后,选 28号 3寸以上毫针,直刺 2~2.5寸,患者臀部常有酸麻重胀感,并向下肢放射,再在主穴傍开 1寸左右刺入 1针,如果患者臀部可触及条索状的肌束隆起物,傍刺入的一针可直刺深部的条索状物,使局部有酸胀感,远道可配合患侧的阳陵泉、悬中等穴,主穴如配合温针灸或局部远红外照射,效果更好,每日 1次,每次留针 30min,10次为 1个疗程。一般 1~2个疗程基本痊愈。

典型病例 患者,男,25岁,2007年 5月 5日初诊。右臀部疼痛 1周,牵及右大腿后侧,自述打篮球后引起。检查:腰椎脊柱(-),右梨状肌投影区(环跳穴处)压痛明显,并可触及条索状物,疼痛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及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诊断:右梨状肌损伤综合症。采用上述方法 1次后疼痛明显减轻,1个疗程后诸症悉除。

5 体 会 《灵枢◦官针》根据病变部位的深浅、大小等不同,提出了刺浅、刺深和发针多少以及运用不同的针刺角度,以适应十二经的各种病症的“十二刺”。其中傍针刺法是十二刺之一,具体操作是先直刺一针,再在近旁斜向加刺一针,多应用在压痛比较明显,而且固定不移,久久不愈的痹症,由于正傍配合而刺,所以称“傍针刺”。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傍针刺法不单纯治疗一些痹症,对一些顽固性、病程长的疾病,均有明显疗效,其他学者也有这方面报道,如假性球麻痹[1]、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2]、梨状肌损伤综合症、网球肘[3]、腕踝关节扭伤[4]、膝关节疼痛、枕神经痛、肌筋膜炎[5]、顽固性面瘫[6]等,在常规治疗效果欠佳的情况下,采用傍针刺法,效果显著,具有加强疏通局部气血、缓解拘挛、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之功。通过初步的临床治疗观察,笔者体会到对于顽固性病程长者,比其它传统针刺疗法效果要显著;同时发现急性期疗效好于慢性期;对于病程长和寒湿气滞引起者,加用温针灸或局部远红外照射,效果更显著;操作方面,傍针刺法均采用深刺,尤其是傍入的一针,要同直刺的一针针尖会于一处,达到一定的深度后,通过提插捻转手法,如能取得的明显的针感并向四周扩散,常常能立获显效。

[1]孙 燕,曹铁民.舌下针傍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 96例 [J].四川中医,2009,27(9):106.

[2]黄丽萍 ,曹荣禄,杨 峥.督脉腧穴及傍针刺配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56例 [J].陕西中医,2009,30(8):1048.

[3]黄健琳.傍针刺法结合烧针柄法治疗网球肘 32例[J].陕西中医,2008,29(4):480.

[4]吴亿中.傍针刺法治疗慢性踝关节扭伤 83例 [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8):40.

[5]王 晶.傍针刺加电法治疗背肌筋膜炎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742.

[6]黄文学,王诗源.傍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23例 [J].山东中医杂志 ,2006,25(10):686.

猜你喜欢
压痛假性肱骨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超声引导下压迫联合瘤腔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压痛点密集型银质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观察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保守治疗,切开复位还是肱骨头置换?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压痛点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疗效观察
8例血小板假性减少结果分析
管电流对肾囊肿假性强化的影响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