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病证治心得

2010-04-13 04:53南京市江宁区中医院南京210000
陕西中医 2010年7期
关键词:川楝子胞宫理气

陆 霞 南京市江宁区中医院(南京 210000)

痛经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晕厥,给工作生活带来影响。笔者在临床诊治本病,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中药对此病效果甚佳,今将体会简介于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生与素体因素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非行经期间,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不能引起冲任瘀滞或不足,故不发生疼痛。而在经期或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泻溢,胞宫气血由气盛血旺至经后暂虚,气血变化急骤,致病因素乘时而作,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

2 治疗原则 痛经的治疗原则总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治疗分两个阶段进行;月经期行气和血止痛以治其标,由通着手,虚则补而通之,实则泻而通之;平时审证求因以治本,以调为法,调气和血,调理冲任。

此外,因痛经与月经关系密切。故不论对何种病因病机的痛经,均宜在月经来潮前夕加用理气药,月经期中加用理血药,月经净后加用养血和血药。经期不宜用滋腻或过于寒凉的药物以免滞血。治疗时间一般主张3个周期以上,并应预防用药,经前 3~5d即开始治疗。

3用药原则 痛经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临床上寒证多而热证少,实证多而虚证少,夹虚者多,而全实者少。审因论治,方能药到病除。临床常用药物如下:

疏肝理气:枳壳 18g,乌药 9g,香附 15g,柴胡、青皮各 6g等。活血祛瘀:蒲黄、桃仁各 10g,川芎、没药各6g,红花、当归各 9,牡丹皮 12g,等。 温经散寒:吴茱萸3g,小茴香 6g,桂枝、干姜各 5g,艾叶 9g等。清热解毒燥湿:蒲公英、紫花地丁各 20g,红藤 15g,黄芩 12g,龙胆草 10g等。清热利湿:车前子 10g,薏苡仁 30g,茵陈15g等。益气养血:党参、太子参、白术、黄芪各 15g,当归 12g,生姜 9g,大枣 12g等。滋养肝肾:山茱萸 9g,菟丝子 20g,熟地黄、杜仲各 15g,枸杞子 12g等。和营止痛:白芍 10g,甘草 6g等。行气止痛:香附、延胡索各15g,川楝子 10g等。

4 经验成方 自拟方治疗痛经,痛经多寒多瘀,本方即据此而定,该方主要由五灵脂、生蒲黄(包煎)、川楝子、白芷、制没药、乌药、九香虫、当归、白芍各10g,元胡 12g,吴茱萸、细辛各 3g,木香、小茴香各 6g,益母草 15g。水煎服 150m L 2/d。本方具有理气活血,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作用。本方在临床上治疗痛经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运用该方亦可辨证加减,肝郁较甚,胸胁乳房痛甚者,加柴胡、青皮各 6g,竹叶 12g。若痛经剧烈,伴恶心呕吐,苔厚腻,脉滑,为肝气夹冲气犯胃,加竹茹、法半夏各 12g,生姜 6g。若手足不温或冷汗淋漓为寒邪凝闭,阳气失宣之象,可加人参 15g,熟附子、艾叶各 12g。

5 经验与体会 痛经一症,无论何因,其必然存在胞宫气血瘀滞。裘笑海认为其病机实质为气滞血瘀,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气血失调瘀滞才能形成,故理气活血为痛经用药之基本法则。

猜你喜欢
川楝子胞宫理气
理气舒筋法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加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补肾活血导法改善PER“胞宫摄精成孕”的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Meta-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iqi Huoxue drop pill in the treatment of angina pectori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胞宫胞脉胞络理论与子宫内膜容受性关系探析
川楝子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从肾论治人流术后月经过少的探讨❋
川楝子不同炮制品镇痛抗炎作用研究
川楝子与炒黄川楝子急性毒性作用比较研究*
理气化痰活血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2例
楝胡四物散热熨治疗胞宫虚寒性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