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疫病防治理论浅析*

2010-04-13 04:53岳冬辉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117
陕西中医 2010年7期
关键词:刺法毒气内经

岳冬辉 苏 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疫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生命与健康。中医药学在几千年的疫病防治过程中不仅有独特的理论研究,而且积累了较丰富的防治经验。《内经》阐述了运气变化与疫病发生的相关性、疫病的病因病机、疫病的发病规律及疫病的防治等内容,其中,关于疫病防治理论对于指导现今防治疫病仍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当前防控甲型H1N1型流感疫情,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更具有现实意义。

1 固护正气 固护正气是预防疫病的基础。人体正气不足是疫病发生的内因和基础,异常气候变化是疫病发生的外在条件。《内经》强调疫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三虚”,即人体正气虚、运气虚、人神失守。《素问◦本病论》指出:“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说明疫疠为病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正气不足;二是“天虚”,即岁运不及;三是神气失守,加之疫邪干犯,导致发病。《素问◦刺法论》强调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提示我们固护正气,增强抵御外邪的能力以预防疫病发生至关重要。《内经》提出了调摄精神、顺应自然和固本藏精等颇具特色固护正气的重要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强调:“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素问◦生气通天论》论述了:“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素问◦金匮真言论》则指出“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等论述。这些阐述都强调了固护人体正气在预防疾病中的重要性。

后世医家在《内经》固护正气、预防疫病方面多有发挥。《景岳全书◦杂证谟》云:“瘟疫乃天地之邪气,若人身正气内固,则邪不可干,自不相染”。吴又可《温疫病◦原病》指出“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若其年气来之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熊立品在《治疫全书》中也提到“若其人元气壮盛,精神强健,则正气充实,病气尸气无从侵入”。强调了人体正气强弱在疫病发生中的决定性作用。其观点与《内经》所阐述的防疫思想一脉相承。

2 避其毒气 避其毒气是疫病预防的关键。正气抵御外邪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疫疠之邪太甚,或因病毒侵入太多,超出人体正气防御能力时,人体难免受病,故趋避邪气侵袭在预防疫病中非常关键。《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原文在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后,紧接就提到“避其毒气”。可见,重视人体正气在预防疫病中主导地位的同时,仍要强调“避其毒气”这一关键环节,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云:“避虚邪以安其正”正说明其中要旨。

《内经》指出疫病发生流行与六十年运气变化规律及运气的升降失常等因素密切相关。经文提示若能做到提前观察六气变化规律及运气升降往来失常的异常气候变化,对疫病先防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达到更好的避邪效果。

3 针刺防治 针刺防治是《内经》防治疫病的重要手段。《素问◦刺法论》指出了针刺为主的防治方法,根据五运六气变化规律,刺治相应经脉的有关腧穴预防和救治因气运失常、气候异常所形成的疫病。原文记载:“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如何预救生灵,可得却乎?……须穷法刺,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升之不前,可以预备,……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原文强调“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提出以针刺为主,针刺相应经脉有关俞穴的防治疫病手段。

《素问◦刺法论》还指出五运太过不及针刺五脏俞穴预防疫病的原则与方法。即“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还提出“迁正不前,以通其要”,不退位者当刺相应经脉之所入即合穴;对于“刚柔失守”、“三年化疫”,当应用针刺补五脏之俞,泻所胜之经进行预防。原文还特别强调用针之后的调养措施,包括调摄精神、饮食劳倦等,即“其刺以毕,又不须夜行及远行,令七日洁,清净斋戒。”;同时还要配合气功导引之法,如“所有自来肾有久病者,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等。这不但丰富了防治疫病理论,对中医临床护理学也有重要价值。

4 五气护体法防疫 《内经》介绍了五气护体法在预防疫病中的重要作用。《素问◦刺法论》指出:“气出于脑,即不邪干。……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次想白气自肺而出……次想赤气自心而出……次想黑气自肾而出……次想黄气自脾而出……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具体描述了预防疫病的调摄神气的方法。突出强调了调摄神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5 三法防疫 《内经》提出了“催吐法”、“药浴取汗法”、“服药法”防治疫病。此三法记载于《素问◦刺法论》,云:“又一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雄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以上就是《内经》三法防疫的具体阐述。

《内经》中提出的预防和治疗疫病的方法,有深入发掘和研究的必要,对于现今防治疫病有重要的借鉴。其防治疫病理论的精髓对于指导临床疫病用药和临床护理更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1]苏 颖.中医运气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

[2]王 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6.

[3]李顺保.温病学全书 [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2:7.

猜你喜欢
刺法毒气内经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疫情背景下基于QQ+超星学习通“刺法灸法学”在线教学体会——以“耳针法”章节为例
惊魂毒气战
毒气、侦探和笔记
走开!毒气君
毒气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