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水肿病的病因及综合防治

2010-04-14 06:35王秀康志美
兽医导刊 2010年10期
关键词:水肿病断奶水肿

王秀,康志美

(山东无棣县畜牧局,山东无棣 251900)

仔猪水肿病最早发现于英国,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肠毒血症,发病后病猪全身毛细血管或小血管受到破坏,通透性增大,水液外渗过多,造成的以头部、眼睑、耳部、肛门等处水肿、共济失调和急性死亡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又称猪胃肠水肿或猪大肠杆菌肠毒血症,俗称小猪摇摆病,有高度致死性。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仔猪水肿病的发生日益增多,已成为猪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并成为早期断奶后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给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多年来仔猪水肿病成为一直困扰着猪场管理者和兽医的一个顽症,直接影响仔猪的成活率及猪场的经济效益。此病病死率在90%以上,以死亡为转归,是养猪业的一大危害。因此,及早确诊本病采取有针对性、有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应用一些适用于本病的疫苗和治疗药物,对保证养猪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仔猪水肿病的病因

(一)病原因素本病的病原为溶血性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显阴性,无芽胞,无荚膜,有鞭毛。引起仔猪水肿病的病原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某些血清型引起的,菌群与仔猪黄痢基本相同,有O2、O8、O138、O139、O141等群,以 O139多见。仔猪水肿病是大肠埃希氏菌的溶血性血清型繁殖,产生一种血管毒素,引起特征性神经综合征。值得注意的是引起本病发生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并不是外来的或“临时参加”的。此类大肠杆菌在哺乳期间即有少量存在于仔猪肠道内,但在哺乳条件下并不致病,在适当诱因(如断奶、饲料突变、天气变化等)的作用下,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特别是胃肠功能紊乱,肠内的微生态平衡破坏,促进了溶血性大肠杆菌在仔猪肠道内不断繁殖,产生毒素。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逐渐在仔猪体内积聚,引起毒血症,毒素积聚到一定程度,就引起仔猪发病,导致死亡。

(二)母源性大肠杆菌性抗体因素仔猪出生后,母源抗体的传递是通过小肠吸收以母乳而获得。母源性大肠杆菌性抗体在仔猪体内维持时间是7~35 d,所以断奶后易发病。

(三)消化功能不健全仔猪消化器官容积小,发育也不完善,胃不分泌淀粉酶,小肠和胰脏分泌的消化酶也很少,不能充分消化吸收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尤其是植物性蛋白质)进肠道后引起过敏反应,肠绒毛受到损伤,消化功能下降造成消化不良和腹泻,再则未被消化的蛋白质、淀粉及未能被吸收的氨基酸在肠道内又成为细菌良好的培养基,使微生物菌群发生改变,某些溶血性大肠杆菌大量增殖并产生毒素形成致病因素,又因仔猪母源抗体来源终止,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健全,抗体水平降低,细胞免疫受到抑制,抗病力减弱,不能有效抵抗病菌及中和毒素,引起猪水肿病发生。仔猪阶段,猪胃肠内缺乏胃蛋白酶和游离盐酸,难以消化蛋白质,特别是植物性蛋白质。如饲料中添加过多的豆粕,由于豆粕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植物凝血素,后者会损伤小肠绒毛,一旦绒毛被损伤便会降低蛋白质的吸收,前者则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引起蛋白质分解吸收,一般情况下初喂这些饲料还不至于发病,到中后期,由于蛋白质不能彻底分解,使肠内容物腐败、发酵,刺激肠末梢感受器蠕动增强,从而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继而发生水肿病,因营养过剩而引起的水肿病多数归于死亡。

(四)断奶对猪的应激随着日龄的增长,仔猪肠胃内的消化酶不断增加,但由于断奶应激,各种消化酶的活性有所下降。从而使消化生理功能失调,导致肠道菌落失调。而早期断奶应激可降低仔猪体内循环抗体的水平。抑制细胞免疫力,从而导致溶血性大肠杆菌过度繁殖产生毒素,被机体吸收后而发生水肿。

(五)饲料因素目前,有的饲料厂家为追求高蛋白、高产出的精饲料,使得饲料蛋白水平过高,而早期断奶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决定了对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差,较多饲料蛋白进入肠道后发生腐败,对消化器官组织产生伤害,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未消化的蛋白质或未被吸收的氨基酸进入肠道后,导致肠道微生物区系的紊乱而利于本菌繁殖产生毒素,诱发该病。饲料中维生素E、硒的缺乏;维生素E和硒在机体内共同参与机体的抗氧化防御体系,保护细胞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免受脂质过氧化物游离基的破坏,两者有复杂的补偿和协同作用,机体缺乏时,免疫器官正常结构遭到破坏,抗病力减弱,引起仔猪营养不良,消化酶活性降低,影响消化道正常生理机能,肠道菌群失调,从而为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增殖、附着和毒素产生与吸收创造了条件。

(六)饲养条件仔猪的生活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严防突然改变饲养条件及饲养方式,尤其在某些关键时刻更应该注意,如:断奶前后,生喂料突然改为熟喂料,或熟喂料突然改为生喂料,不定时定量,忽饱忽饥,偶尔喂一顿酸食或喝一顿凉水等。因为这些条件极易使肠道微生物群发生平衡失调,导致溶血性大肠杆菌过度繁殖产生毒素,被机体吸收后而发生水肿。

(七)其他因素其它诱因如某些猪场仔猪过早断奶、环境改变、疫苗接种、气候突变、运输、冷热刺激等应激原刺激仔猪机体也能使其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减弱,引发消化不良和腹泻,致使肠道正常菌群体系失调,也就导致大肠杆菌等有害菌大量繁殖,造成水肿病的发生。

二、仔猪水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仔猪水肿病主要发生在断乳前后的仔猪,尤其是某些猪场仔猪生长快、体质健壮和饲喂蛋白质含量较丰富的仔猪易感染。该病的发生季节性不强,但以春、秋、冬及天气骤变时多发。发病后,常反复不断流行,可蔓延至全窝、附近猪圈及全村,呈现较强的传染性及地方性。发病率5%~30%,致死率高达90%以上。发病多是营养良好和体格健壮的仔猪,一般局限于个别猪群,不广泛传播。多见于春季的4~5月和秋季的9~10月。该病的发生与饲料和饲养方式的改变,饲料单一或喂给大量浓厚的精饲料等有关。

三、仔猪水肿病的诊断

(一)临床诊断最急性型,本型少见,突然发病,卧地不起,全身肌肉及四肢抽搐,口角流涎,吐沫,呼吸极度困难迅速死亡。多数见不到症状,突然死亡,病程仅1~2 h。急性型,本型多见,常为急性发病,有的食欲减退或完全停止,体温一般正常,有的高达40.5℃,共济失调,无目的乱冲、乱撞或作转圈运动,有的两前肢跪地,后肢直立或四肢下卧,突然向前猛跃。不能站立或爬行,强迫行走时,四肢乱蹬。有时发生呕吐,皮肤有水波动感。其主要特征是:眼睑严重水肿,颈部、头部发“胖”或水肿,其次是神经症状:精神迷乱、共济失调。病程一般12~24 h。慢性型:本型少见,表现头部、眼睑水肿明显,精神萎顿,卧地不起。病初时及时对症治疗可痊愈。最后消瘦、衰竭而死亡,病程2~4 d。

(二)实验室诊断无菌采集猪的心、肝、淋巴结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上,37℃培养12 h后,在培养基上形成凸起、光滑湿润的灰白色菌落。钩取培养基上单个菌落,接种于麦康凯和鲜血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 h后,可见鲜血平板上形成边缘整齐、圆形光滑的白色菌落,周围有溶血环形成;麦康凯培养基上有光滑、湿润、凸起的粉红色菌落形成。取培养物抹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菌体为单个或成链排列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将该菌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于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尿素的发酵管中,密封后放在37℃恒温箱中24 h,可观察到该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不发酵蔗糖,且不能产生H2S,不能分解尿素。

(三)仔猪水肿病应与贫血性水肿和缺硒性水肿相区别一般来讲,贫血性水肿与缺硒性水肿不发生神经症状。仔猪水肿现象,除大肠杆菌引起外,以下几种情况也能引起仔猪水肿病。①钩端螺旋体病,由钩端螺旋体引起,多发于中小猪,其头部、颈部或全身皮下水肿,出现黄疸、便秘、尿如浓茶。②铁缺乏,由缺铁引起仔猪下颌及腹部水肿,精神不振,日渐消瘦,虚弱,行走无力,可视黏膜发白,血液稀薄,血红蛋白量降低。③碘缺乏,由缺碘引起仔猪颈部皮下粘液性水肿,新生仔猪无毛,多数在生后数小时死亡,幸存仔猪步样蹒跚,呈嗜睡症,甲状腺肿大。④猪肺疫由巴氏杆菌引起仔猪颈部水肿,严重的可蔓延至前肢,呼吸困难,有时呈犬坐势,皮肤有小点出血,黏膜发绀、便秘、下痢、血便。

四、仔猪水肿病的防治措施

(一)减轻仔猪断奶后营养应激的影响合理的早期断奶可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加快仔猪的生长。但早期断奶对仔猪来说是一种应激,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母子分离的心理应激;二是仔猪从分娩舍到保育舍的环境应激;三是仔猪营养从母乳转向饲料的营养应激。国内外专家对这3种应激都作了一些研究报道,其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应激中以营养应激最为强烈,影响也最大,而心理应激和环境应激的影响则较小。为此,则应在断奶前及早开始补料来过度适应。实践证明,从7日龄开始,用乳猪料诱食,使仔猪在断奶前能适应植物性饲料。胃肠消化机能得到适应、锻炼和加强,断奶后1周内不要更换饲料,1周后采取逐渐换成仔猪料的方法,可以减轻仔猪断奶后营养应激的影响。

(二)降低仔猪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仔猪早期断奶后胃酸分泌少。各种蛋白酶的活性低,尤其不适应植物性蛋白质高的饲料。因此,断奶后3周内仔猪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不应高于19%,其中植物蛋白不应高于15%。

(三)补铁仔猪常常发生缺铁性贫血现象,缺铁性贫血不仅影响仔猪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引起继发感染大肠埃希氏菌,导致腹泻和水肿病的发生。为此,仔猪应在3日龄内股内侧注射牲血素、铁钻针、丰血宝等补铁补血剂。

(四)补硒在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维生素E添加剂,或肌肉注射亚硒酸钠注射液,亚硒酸钠—维生素E缺乏,机体免疫器官遭到过氧化物破坏,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并改善饲养管理,不仅可以预防白肌病、仔猪肝营养不良和桑葚心等病的发生,而且还对仔猪水肿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五)药物预防常用的药物有杆菌肽锌、土霉素、金霉素、痢特灵、喹乙醇、新霉素、喹诺酮类、磺胺类等,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对预防仔猪腹泻和水肿病有一定效果。

(六)疫苗预防目前国内已有许多科研单位和厂家研制生产水肿病疫苗和预防仔猪黄、白痢的菌苗,所有这些疫苗都可预防仔猪的大肠杆菌病。我们采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生产的K88、K99基因工程苗在仔猪断奶前、后给仔猪皮下注射1/4头份~1/3头份,发现不仅使仔猪断奶后腹泻降低了90%以上,而且仔猪水肿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我国采用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微生物室研制的仔猪水肿、副伤寒二联灭活菌苗(中试产品),给临产20 d的怀孕母猪和15日龄以上的仔猪每头肌肉注射2 ml,使仔猪水肿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下降了约30%。因此,应用疫苗预防该病效果明显,费用也较低,值得大力推广。

(七)断奶前后驱虫在仔猪断奶前后使用各种驱虫剂驱虫,可以避免寄生虫侵蚀肠黏膜,防止大肠杆菌侵入破损肠黏膜,从而可减少仔猪水肿病和腹泻的发生。

(八)消灭传染源隔离病猪,搞好猪舍卫生,每天清理粪尿,定期严格消毒,圈舍内不积尿,不存污水,安装自动饮水器等都有利于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九)水肿病的治疗仔猪水肿病难治,但不是不可治,治疗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临床实践证明,使用抗菌消炎药加维生素C,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要尽量减轻对病猪的惊扰。控制全身症状将磺胺嘧啶钠按每千克体重20~25 mg和50%葡萄糖10 ml混合耳静脉注射,硫酸卡那霉素2~4 ml、维生素C6 ml、维生素B 2~3 ml和50%葡萄糖10 ml混合一次耳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用2~3 d。消除水肿应选用20%甘露醇100~150 ml耳静脉注射。保护心脏用10%安钠咖4 m1肌肉注射。巩固预防对病情好转的仔猪,为巩固疗效可选用氢化可的松20~50 rag,或庆大霉素6万~8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1次。为了预防同窝仔猪发病,选用磺胺嘧啶钠片剂喂服,每头每天1~1.5片,连服2~3 d。

略)

猜你喜欢
水肿病断奶水肿
仔猪断奶后消瘦应采取哪些措施增肥
提高仔猪断奶窝重的方法
我不胖,只是有点肿——妊娠水肿
仔猪断奶前阉割好处多
孕晚期胎儿水肿宫内干预及预后
我不胖,只是有点肿——妊娠水肿
高锌在断奶仔猪日粮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做个瘦子 送走水肿肌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仔猪水肿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