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和田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思考

2010-04-14 08:01汤世珍
陕西水利 2010年4期
关键词:和田地区节水型节水

汤世珍

(新疆塔城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新疆 塔城 834700)

中央新时期治水方针明确: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要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把节水放在突出的位置,改进水资源利用方式,建立节水型社会。和田地区是以农业为主体经济的地区,特别是地区制定了“六个30万”工程的总体目标,这对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和田地区资源性缺水严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田绿洲生态出现日趋退化现象,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和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1]。

1 和田地区概况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为贯通欧亚丝绸之路南道的要冲,行政区划辖七县一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总面积24.93万km2。区域内地貌类型分为南部山区和北部平坦区,由南到北,由西到东,整个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南部为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整个山势呈新月形环绕北部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为塔里木盆地,沙丘绵延,干旱少雨。绿洲位于平坦区的中部耕作带,海拔1300m左右,为一狭长东西向的断续条带,面积约2.1万km2,仅占总面积的8.4%。和田地区主要气候特征是干旱少雨,空气干燥,多风沙,为全国最干旱和受风沙侵袭较严重的地区之一[1]。

和田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320.1亿m3,地表水资源量89.99亿m3,地下水资源量51.70亿m3,水资源总量为94.29亿m3。多年平均情况下,水资源可开发利用总量为65.50亿m3,现状地表及地下水总利用量为43.39亿m3。和田地区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季节差别大,供需矛盾突出,水、土资源不平衡问题严重,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益低,且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各行业节水水平较低,水资源浪费严重。

2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对策

节水型社会,就是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要保证工农业生产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和良好的水环境。它包括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在工农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方方面面,大力提高水的利用率,要使水危机的意识深入人心,养成人人爱护水,

时时处处节水的局面[2]。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治水方针和新时期治水思路,针对和田地区气候极端干旱,水资源匮乏,节水水平相对较低等特点,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强化节水管理制度建设,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技术革新,努力建设区域节水型社会。

2.1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对社会管理制度的变革,进行制度建设。其本质特征是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形成以制度管理为核心、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国家和自治区法规、条例的框架结构内,制定和田地区各流域、各行政分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体系,完善和健全处罚及激励机制,把建设节水型社会和其他资源节约提升到法制化高度。

2.2 建立适应本区域发展的经济结构、用水结构及用水方式

在各行业用水结构中,农业是用水大户,发展节水高效生态农业是节约用水、创建节水型社会的主要途径。根据和田地区水、土和气候资源条件,对主要种植作物结构进行调整,整合并扩大节水、收益高的林果园艺种植业面积,增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相应缩小高耗水、低效益的农作物种植面积。调整工业结构布局,大力发展清洁、低耗水、高效益的工业,限制发展高耗水工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一水多用,尽可能地循环用水,改变城、乡生活及工业落后的用水模式和用水体系。

2.3 建设高效节水工程体系

2.3.1 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水资源监测系统

高标准的节水灌溉工程应在数据采集、数据计算机处理的基础上实现自动监测控制,它是实施节水灌溉的基础技术工作。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水资源监测系统和取(用)水及量测自动控制设施,提高水资源管理与调控能力。逐步完善流域水文站网的规划和建设,建立区域基本水情和墒情自动测报系统,为区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

2.3.2 建设生产、生活节水工程体系

(1)农业节水

和田地区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90%以上,是节水的重点领域,建设节水型社会,农业节水尤其重要。灌溉工程的节水一般限于从水源到田间的输水过程,包括渠道衬砌、管道输水、喷灌、滴灌设施等。根据和田地区的地形、气候、水资源特性及社会经济状况,加快灌区及田间节水改造,农业节水主要工程模式宜采用滴灌,建设先进的地下管网灌溉系统,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和渠系配套工程、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示范工程。

(2)工业及生活节水

加快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程技术改造,推广节水工艺,高水的循环利用能力。根据测算,工业若采用零排放,即水可循环利用,水的利用率由20%可提高到82%。大力推进城镇居民生活节水工程体系的改造建设。全面推行节水型用水器具,制定推行节水型用水器具的强制性标准,提高生活用水节水效率。建设非传统水源开发工程,大力开展废水的综合利用,推进“中水”利用系统建设,建立包括企业和城市在内的污水收集、处理和回用管网系统,促进污水资源化。加快城镇(乡村)供水管网工程技术改造,降低管网渗漏损,提高输配水效率和供水效益。

2.4 建立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相适应的科研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和田地区水资源问题突出,由于相配套的科研技术服务远远落后于当地节水形势的需求,严重制约了区内节水事业的发展。应建立一支节水新技术开发应用的科研技术服务队伍,在不同地域择地试验,对农业灌溉的管道输水、渠道防渗、滴灌、喷灌及工业和生活用水的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试验,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特点,大力研究开发先进实用的节水技术,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3]。

2.5 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因此,部门合作和公众参与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所在。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各种手段,调动公众参与节水型社会的积极性。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公众用水观念,提高节水意识,使节约用水、合理用水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营造出了一个共建节水型社会的良好氛围。

3 农业节水的远景展望

农业节水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农田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和形成产量,包括水资源调度、输水、配水、灌水、土壤蒸发,植物蒸腾等许多环节,节水必须在这些环节上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据有关单位测算,与传统灌溉模式相比,喷灌可以节水50%;滴灌可节水60%~70%,其中膜下滴灌可节水88%。根据和田地区的气候特点,应采用以滴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在地势平坦的农田,以大面积推广膜下滴灌技术为宜。

和田地区农业实施节水灌溉后,与传统方式相比,节水率若按70%的比例计算,现状情况下,灌溉实际需水量约10亿m3。以和田地区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为基数进行估算,全地区灌溉面积可扩大到2200万亩左右,约占中部耕作地带面积的70%。若大面积种植耐旱低耗水的经济林,灌溉面积还可进一步扩大。和田地区(包括整个南疆)若全部实施节水灌溉,水资源势必向生态、林业用水倾斜,随着绿洲面积的大幅度增加,塔里木盆地气候及生态环境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节水灌溉,尤其是滴灌(自压式),可大幅度降低电力、农资、水利设施维护等资源的消耗,减少农副产品的成本,在节能降耗方面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又可将大量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耕作中解脱出来,可转而从事第二、第三职业,多方面、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富裕劳动者。

和田地区农业为主体经济,还可大力发展林果业,由分散的基地建设向形成优势特色产品产业带转变,形成特色林果主产区,以此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全面提高特色林果业的综合效益,将这一“朝阳产业”做得更加绚丽多彩。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不到和田,不知道新疆之古老神奇”,然而在不远的将来,一个山川秀美、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欣欣向荣的和田新绿洲将惊现在世人面前。

4 结语

和田地区为干旱的资源型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和田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战略举措,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开展节约用水研究,不仅已成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紧迫要求,而且是实现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应从全地区实际出发,以规划为基础,因地制宜,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陕西水利

[1]汤世珍,董克鹏,苗燕.和田地区水资源现状及可利用量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3):55-56.

[2]李希,田宝忠.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践与思考[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89-91.

[3]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吐鲁番地区“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R].2004.

猜你喜欢
和田地区节水型节水
坚持节水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型抽水马桶
新疆和田地区察合台文契约文书探析
太湖流域:统筹兼顾 多管齐下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与展望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
和田地区洛浦县双语教育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