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荣誉路殷殷不了情
——“红旗汽车连”老连长深情讲述连队荣誉史

2010-04-23 03:33岳德沉田旭辉
军营文化天地 2010年10期
关键词:连队红旗荣誉

文/岳德沉 张 芳 田旭辉 图/谭 超

沈空某场站“红旗汽车连”是一个经战火洗礼过的英雄连队。在抗美援朝战火中铸就了“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在军队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点燃了“两红”活动的星星之火。截至2010年7月,汽车连已安全行车60年,总里程达58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400多圈,创造了全军汽车分队安全行车时间/里程的最高纪录。

2010年8月,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授予该连“红旗汽车连”荣誉称号。

“红旗汽车连”安全行车60年的背后,凝聚着一代代“擎旗手”的心血和汗水。不久前,“红旗汽车连”几位老连长回到连队,与官兵共话汽车连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70年代——

敢于创新的集体才能走得更远

讲述人:第12任连长欧阳启金

我刚当连长那会儿,连里有130多台老旧车辆,不但要保障2个飞行团、一个运输机中队的战备训练,还要担负飞机转场、部队驻训等临时性保障任务。当时连队有200多号人,虽然人不少,但正赶上一些老职工退休了,技术力量很薄弱,组织纪律性也有些松散,在一次飞行中,竟有个司机开车去会老乡。当时我就想,得赶紧拿出一套适合汽车分队特点,既能圆满完成任务、保证行车安全,又能提高司机素质、促进连队全面建设的办法。

那时部队正在开展“安全立功”和学“硬骨头六连”活动,有些东西很好,但却缺少适合汽车分队和司机队伍建设的内容。特别是“秋后算账”的评功评奖方法,很容易把大家精力误导在“评”时。于是,我就琢磨,能不能制订一套既能体现先进性、群众性,又能让大家争在平时,比在平时,人人参与,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那个年代,“卫生评比红旗”、“安全班排红旗”等“红旗”到处“流动”,我就从这流动的红旗评比中得到启示,也搞上一面“红旗”在驾驶员中“流动”呢?说干就干,我就连夜设计了几个评比条件,当时觉得挺好,可是第二天一掂量,觉得还没跳出老框框,不便于量化和操作。第一稿就让我自己否定了。

后来我找来“三大条令”和《车管条例》慢慢研究,找出了士兵应遵循的共性和司机必须遵守的个性内容,根据连队司机队伍现状,按照全面提高司机队伍素质的必要条件,重新确定了四个方面的评比内容:爱车、守纪、安全、节约。这四项评比内容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缺一不可。比如“爱车、安全、节约”三项都达标,要是因为军容不整或没按时起床,“守纪”这条不过关,就不能评比为 “红旗车驾驶员”。我把这四项检查评比内容报告给当时的指导员宋汝日,我们越深入探讨,越感到兴奋。后来我把这个构想提交支委会讨论,大家研究论证后,形成文件下发全连官兵征求意见。于是,1977年元旦过后,以“爱车、守纪、安全、节约”为评比内容的“红旗车驾驶员评比”活动,在我们连里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红旗车驾驶员”第一个月评比结束后,我感到还不尽如人意,主要是“活”的条件多,硬性规定少,驾驶员与车的关系还没理顺。我就召开全连军人大会,全连发动,集思广益,又发起了“红旗车”的评比活动,进一步深化了“红旗车驾驶员”评比,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这样,“两红”评比才完善起来了。

经过一年的试运行,效果很好,连里业余时间钻研业务技术的人多了,私自出车的少了;车辆问题和人为差错明显减少,车辆良好率、战备率明显提高。良好率由1976年的85%上升到91%,全连60%的司机能单独在山区复杂道路上执行任务,95%以上的司机会一级保养和排除一般故障。

我们连开展“红旗车”和“红旗车驾驶员”评比的做法得到了上级的肯定,1978年沈空、空后、总后先后在我们连开了现场会,并在全军推广“两红”评比办法。

车辆出入库都有严格、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手段

组织新兵学习连队光荣历史

后来我想,不管什么年代,不管现有的规章制度如何健全,都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只要部队建设在继续,我们工作中紧贴实际的创新发展就必不可少,这是一个集体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会创新的集体才能走得更远。

80年代——

心中有“支柱”,“红旗”树得牢

讲述人:第13任连长张麦喜

我是1993年转业离开部队的,那时汽车连已经保证安全行车43年了。我走时跟官兵们说,好好干,60年安全纪念的时候我回来送锦旗。那时在机关工作的战友跟我说,安全时间越长,压力越大,越容易出事儿,“挺”到60年难,你那锦旗恐怕是送不出去了。我说肯定没问题,战友问我为啥这么自信,我就给他讲了张会进回连的故事。

张会进转业回上海有20多年了,一天他突然给连队打电话,说特别想念老连队,晚上一闭眼,全是在连队工作生活的事儿,这几天实在想的不行,要回连队看看。

老兵“回娘家”当然欢迎。那天我们打出“欢迎老前辈、老战友回家”的标语迎接他。老远看到连队大门,他就眼泪汪汪的,说想了20年了,以前都是在梦里回来,这回可算是真的回来了。转了半天,他说要到老营房看看。前些年营房改建,现在的连队是在原址上往南迁了一百多米建的,我告诉他老营房都已经拆了,没什么能看的了。他说那就去看看空地也成。那片空地上已经长满了草,他一面转一面流眼泪,一面指指点点告诉战士哪里是牵引排,哪里是加油班,哪里是车库。他说,连队要求严、工作累,有时恨不得马上离开,可是真的离开了,却又想得不行,让人有这种情感的地方,不就是家嘛!

张会进送给连队一面锦旗,还提了两个要求:参加一次点名,参加一次班务会。他挺直腰板站在队列里,神情特别专注,快五十岁的人了,腆着肚子以标准的军姿站在队列的最前头,有点滑稽,可那天的队列却说不出的庄重,当我点到“张会进”时,他以响亮的声音答“到!”却因为过分激动都有点颤抖。那一次我真体验到了一种叫做荣誉的东西,那么实实在在地压在身上,让人觉得既沉重又崇高。

那天晚上带点颤音儿的“到”字,一直回响我耳边,一个能让退伍20多年的老兵如此牵挂的连队,它的内涵,它的底蕴,足以鼓舞一代代官兵为之奉献。

我那战友听了后半天没说出话来。

那时连队经常有人来“取经”,一来都会问同样问题:你们保持这么多年安全行车有啥绝招?

我一般都这样回答:精神支柱。他们听后都不满意,认为我在敷衍人。不过我觉得这确实就是我们连的“法宝”,真没忽悠人。

比如,我们连里立了好几十年的雷锋像,大项活动都在雷锋像下搞,为的就是把雷锋精神融到大家的思想里面,我们还有连史馆,新兵入伍、老兵复员、干部交接,全在连史馆里开展,让大家受荣誉的熏陶。史馆里有光荣册也有“走麦城”大事记,好的坏的都有地方记。这样的招儿我们连里还有很多,可能多方潜移默化地影响,最后在脑袋里形成的一个比较完整的东西就是“精神支柱”吧。有一回,一个快复员的老兵跟我说,在连队没待够,在连队头一年觉得挺严,规矩挺多,可是时间长了,感觉就越来越好,就像谈恋爱一样。

我问他这话怎么讲的?他说连长你看哈,谈恋爱吧,你对你的恋人,是不是要整天想着念着?我觉得我们对连队就是;谈恋爱吧,你对你的恋人,是不是整天都宠着,怕她受哪怕一点点伤害?我觉得我们对连队也是;谈恋爱吧,你对你的恋人,是不是整天想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让她受人赞美,自己哪怕吃点苦,受点累心里也情愿?我觉得我们对连队也是。

这番话让我隐约感到,或许这就是“精神支柱”的无声影响吧。

现在汽车连即将迎来安全行车60年纪念日了,可能会有不少单位来“取经”,一定要从“神”上入手才能得其精髓。一个单位,只有把基础打扎实了,想方设法增强它的吸引力,增强它的向心力,才能发展,有的单位领导着急要“发展”,急着制订标准要超越谁,这都不是科学发展。就像小苗要靠营养、雨露、日照等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才能一点一点地长,你着急让它长,一下拔起一寸高,刚拔完了确实有效果,长了,一转眼儿再看时,死了。

90年代——

连队过硬是“跑”出来的,决不是停车“保”出来的

讲述人:第14任连长韩洪友

1990年,我们汽车连保证安全行车快40周年了,那时有人问我,你们是怎么保安全的啊?我就不爱听,我说我们是保证安全行车多少多少年,不是“保”安全,我们的安全纪录是“跑”出来的。

不过,以前连队确实有过这样的事儿。连队安全时间越来越长,大家的思想负担就越重。有时个别人就不敢“挪窝儿”,听到车一响就胆战心惊的,就怕“砸牌子”。开大会时我就说,事故这东西,就像下雨似的,跑也是淋,不跑也是淋,与其干等着挨淋,不如往前跑,看看有没有地方避雨。事故躲是躲不掉的,你越怕什么就来什么,要是怕出事故不动车,复杂课目不敢练,技术基础就越来越差。好,你是汽车连的吧,总有保障任务吧,开车的如果连车都不会开了,怎么能开好车?车都开不好还提什么安全啊。要防止发生事故,就要把可能会发生的事故先跑出来看怎么解决,心里有数了手底下才不慌。

到了1990年7月,距离连里安全行车40周年还有两个多月,按我们的训练计划,要对新司机进行山路驾驶课目训练。我们把训练计划报到站里,个别领导不同意。认为离40周年就差这么几天了,上级部门还准备来开安全行车的现场会呢,这个节骨眼儿上,要是发生问题怎么办?

其实我们连的部分同志也这么考虑的,连里先后召开了几次支委会,最后统一认识,汽车连是靠上战场“起家”的,荣誉都是老前辈们在战场上打出来的,现在我们要是为了图出名、图表彰,就把车停下来保安全,搞得新战士都不能按训练大纲结业,不说对不起老前辈,单是论让连队战斗力下降这件事,就比丢了连队安全行车“红旗”的罪过更大。

根据这些情况,我们以支部的名义打报告给场站党委,建议按计划开展训练。最后场站党委批准了我们的报告,由我带教练排进入山区,在丛山密林中进行了一周的山路训练,安全地完成了山路驾驶训练任务。

有一次,我带四台车到沈阳执行任务。在行驶到一段山路时,我发现前边的第三台车的右后轮冒烟,我就叫司机按喇叭提示他停车。第三台车司机叫吕成祥,问我怎么了?我说你的右后轮有点不对劲。下车一看确实比较热,小吕说踩刹车踩的。我说我们刚上山,还没下山轮毂怎么会刹得这么热,肯定有问题。就把前面几台车司机都叫来,对这台车进行会诊,当场把车轮拆下来检查,发现里面刹车片碎了两片。当时真有些后怕,如果不及时发现,下山车辆就会严重跑偏,非常容易发生危险。后来我回连里把碎裂的刹车片挂在营院里的电线杆上,时刻警示大家要密切关注各部位的异常,避免发生问题。又开展了车辆安全大普查,一下查出了十多种故障隐患。

经常进行各种训练,我们的司机队伍能力也越来越强,经验越来越多,我带着司机们没事就总结经验教训,在安全方面总结了顺口溜:“春困秋乏事故萌芽,冬寒雪大事故到家;出车要有提前量,安全才能有保障;十次事故九次快,遵章守纪做表率”等等,提醒汽车兵们开好安全车,为提高战斗力服务,为汽车连荣誉争光。为了提高司机队伍的能力素质,我还在连里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比武,比如定点停车、限制门、拉飞机一步到位、单轨桥、双轨桥、泥泞、冰雪路面上驾车等专业技术训练、考核等,都大大提高了连队司机的能力水平,1990年12月,我们连被评为安全行车先进单位,并荣立集体一等功一次。我也被空军特批,授予空军少校连长军衔。

那时我就想,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比知道怎么干更重要。如果走在错误的方向上,再多的努力也只会让自己错得更远。我们开车就是为了能上战场,把车头冲着“战场”还是“名利场”,是时代给我们的检验,不过这么多年来,汽车连一代代官兵都经受住了检验,所以,我一直为能在这样一个连队当过连长而感到自豪。

21世纪——

擎旗走向新时代

讲述人:第22任连长鹿涛

在汽车连当连长时,我跟自个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不是普通的连长,你是‘红旗汽车连’的连长。”疲惫不堪时,我待的最多的地方不是宿舍,而是连队的连史馆。这不是矫情,而是,这里确实会像个“气场”一样,给人以补回“元气”的力量。

每回在连史馆里,看着满墙挂着的红旗,我真的是会感受到一种力量——荣誉的那端,是最早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得来的被空联司授予的“保战鹰升空作战,为抗美援朝胜利做贡献”荣誉锦旗,而另一端,我知道是没有休止的,是要由我来延续的,这样一种使命感、责任感与自豪感,既让人感受到压力,又让人感觉到冲动。

当初跟上任连长在连史馆交接时,翻开连队的荣誉册,总部、空军、军区空军,各级表彰的荣誉密密麻麻地排列在纸上,打的还都是五号字,翻开一页,没完,再翻一页,没完,继续翻一页,还没完……虽然早知道是一个荣誉连队,可是这荣誉还是多得离谱,那时我心里的压力无形中又大了一分。我把自己的定位是“擎旗手”,既然前21任连长已经擎着这面旗帜前行了50多年,传到我这一代,就绝不能把“红旗”从我手里丢掉。

随着工作的深入,我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我越来越觉得,作为红旗汽车连的连长,我必须是技术最过硬的“驾驶员”,因为我驾驶的这辆“红旗车”,装载的荣誉越来越多,保证安全的难度越来越大,对把好“方向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在全连开展了“经常性强化训练、群众性岗位练兵、实战性对抗演练”的“三练”活动,高架桥、连续急转弯、夜间闭灯行驶、泥泞凹凸路驾驶等高难度课目我亲自带教;无千斤顶更换轮胎、气门调试、变速器拆装等应急排故技术我示范演练,渐渐地官兵开始信服、佩服我这个新连长,而大家驾驶操作、维护保养、应急保障等方面能力也明显提高。2005年,在沈空组织的军械通用装备系统岗位练兵中,我带着大家一举摘得了股连团体第一名。

汽车连创造并保持了全军汽车分队安全行车的最高纪录,自有其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接踵而来,“老革命”碰到新问题也挠头啊,车辆保障环境的改变、任务量及保障难度的增加,都决定了必须得有新的创新方法来与时俱进。

2006年初,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积极运用高科技手段加强运行管理,为每台车安装了实时监控系统,跟踪掌握外出车辆情况。我组织骨干力量,从已有的“司机生理节律图表”入手,研发制作了“司机生理节律自动控制系统”,车场值班员根据电脑指令监控掌握司机生理周期,当“三节律”处于“正常期”时,发给绿色出行证;当“三节律”处于“临界期”时,尽量限制出车,必须出车时,发给红色出行证,并安排干部或骨干重点押车,及时消除了事故苗头和隐患。我还借鉴飞行员默画航行图的做法,绘制了方圆300公里主要路段的行车路况图,对什么地方有村庄,哪些地方有河流,哪个路段容易出问题,都逐一标注。每次执行长途任务前,都组织驾驶员对照图例研究分析,并向场站气象台、长途客运公司和目的地单位了解天气、路况最新信息,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次,二级士官小杨晚上加油回场,因为速度偏快剐坏了车场大门,差一点儿酿成事故。知道这事儿后,我在批评教育本人的同时,让小杨在晚点名时,向其他司机讲一讲事情经过。一开始小杨抹不开面子,怕丢人,在我的耐心劝导下,小杨终于走上讲台跟大家唠了发生问题的原因教训,这事儿立即在全连官兵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我由此想到,得把这个好做法保持下去,这不但能给讲的同志以震动,听的同志也有很大启发。从此,每天晚上点名前,我都轮流安排司机介绍当天的出车体会。通过“现身说法”,官兵的工作责任心明显增强了。2007年5月,在部队附近的一个公路岔道口,发生了一起地方大货车与拖拉机相撞的严重交通事故,造成两名司机当场死亡。听到消息后,我立刻组织全体司机来到车祸现场,请当时处理事故的交警分析了原因教训。通过现场警示教育,在每名官兵心中深深打下了“安全”的烙印。

记得刚当连长那阵儿,很多领导、战友都叫我“小鹿”,因为我年轻好动、充满活力。这连长一干就是四年,“小鹿”变成了“老鹿”,工作压力大,好像人老得也快,4年下来,满脸都是褶子,但我的心真是越干越年轻,越来越觉得有劲头儿。这个连队,好像是一个天生的大磁场,不管一开始你的心放在哪,只要接近它一段时间,心自然而然地向它靠拢了,再过一段时间,你就能把一颗心都放在它身上。虽然现在已经离开汽车连了,但我真是打心眼儿里留恋这个连队、爱这个连队。我想,在我的有生之年里,只要想到我曾在“红旗汽车连”当过连长,曾是“红旗汽车连”的一员,我就会一直挺直腰板,那是打心里涌出来的自豪。这是所有过去的、现在的、还有将来的汽车连人的共同心声!

猜你喜欢
连队红旗荣誉
红旗E-HS9
红旗H9
红旗E-HS9
获得的荣誉
连队文化创新对连队管理创新的影响探索
一二九团注重连队“两委”后备人才培养
属于红旗的“前世今生”
荣誉得主们都说了些什么?
关于发展连队经济的思考
军事基础训练与学员队连队化管理的对接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