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世博会是一个中国和世界接近的机会

2010-05-14 17:16
中国新闻周刊 2010年41期
关键词:世博门铃世博会

用我的话来说,世博会是提供了一个创意的模本。

世博会应该启发人类思维,提供无限可能。世博会有一句口号“一切源于世博”,筒冰淇淋、电冰箱、电视,一开始都是在世博会展示的。将来是不是电视机都可以裸眼就达到3D效果?

25年前我作为中日青年大联欢的回访代表,赴日本考察,有幸参观了筑波世博会。那些可视门铃、电话,宇宙飞船的模型、智能机器人,当时觉得非常新奇,简直不可思议、难以想象,现在可视门铃在很多小区里已经是很普通的东西了,大多数当时的东西都已经进入大众生活了。

我觉得谈世博会的精神遗产,首先是激发创作力。其次,很多人对办世博是有疑虑的,他们认为网络资源那么丰富,交通又那么发达,物质交换很容易,在网上买东西很方便,为什么还要做一个实体的展示?但实际上,就算看“网上世博”,跟亲身体验、实实在在地触摸还是不一样的,现场的感受肯定要多过虚拟。

比如,世博的工作人员和观众是在互动和共享的。我们的解说员,在刚来的时候只是职业性的,而现在已经会非常自发、自觉地向我们推荐想要告诉大家的东西。我们的工作人员与美国馆、吉林馆都进行过馆际交流,据我所知很多其他的场馆也在做馆际交流,分别面对彼此的人流,这些个“海宝一代”“世博一代”就在此过程中渐渐成长起来。

观众也是一样。但不同的观众在这里得到的东西不一样。一个中年妇女来上海馆7次,她把家人、朋友一次次地带来看,对我说,“我很感动过去,比如说坐在自行车上谈恋爱,我就在这里回顾我自己走过的路。我把孩子带过来,他可能会找到他感动的东西。”

还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小男孩,试运转时第一次过来,后来又跟家里人、同学来了三次,是一个新上海人。他在馆里的留言本上留言:“我很震Han,我们将来一定会在这个城市里活得更好。”他看到的是未来。

世博会除了给大家提供了很多想象的空间,还让观众在其他方面得到成长:比如说更有秩序感。这个社会需要秩序,每个场馆要排队。

我相信经过时间的推移,观众会觉得世博会带给我们精神上的东西多过于实际的。一定会有很多不可磨灭的记忆,对他们生活会有影响。举个简单的例子,游客多达103万人的那天,很多人虽然一边抱怨,但出去以后还是会四处去说:“我也是103万分之一”。若干年后,任何一个游客都会说:“我是到过世博的七千万人分之一”。这种历程,时间越远越能体验到。为什么会?世博是一个交流、对话的平台。

我参观过三次世博会,到现在亲身办博,可以说是刻骨铭心。从主题、建馆到实际办博,坎坎坷坷有很多。

我昨天(10月29日)抽空到朝鲜馆、越南馆、乌兹别克斯坦、亚洲联合馆,感受亚洲文化,哪怕再简陋的馆,也是在试图把它的文化告诉大家。你只要进去过了、感受过了,你就会留下一个印象。以后你在看世界地图的时候,眼光都会不大一样。

我发现,不管澳大利亚还是伊朗,都试图把它们跟中华文化的关系试图展现出来:伊朗讲波斯文化如何对中国输入输出、乐器是怎么到中国来的;澳大利亚则在告诉你,中国的沿海城市居民比例是多少,澳大利亚的又是多少,他们的十个杰出女性之中,华裔占了几个。由此,我觉得世博会是一个中国和世界接近的非常好的机会,不管是历史、文化还是科技、未来,大家都有地球村的概念。中国分享了他国的多元文化,世界分享了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还有两万场的精彩演出,我觉得可以留给大家一种跨文化的沟通、交流,向一个和谐世界又走了一步。★

(本刊记者万佳欢采访整理)

猜你喜欢
世博门铃世博会
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部分国家馆
世博会中国馆昨日竣工
题目:好……又好……
锤子门铃
门铃“丁冬”
给“世博”拍张照
品会徽
迎世博:海宝带你游世博(六)荷兰馆和卢森堡馆
走近世博,走进石库门
争做世博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