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追尾”究可哀

2010-05-14 08:32杨学武
杂文选刊 2010年7期
关键词:左联文艺界周扬

杨学武

我自打学会开车之后,在马路上见到最多的交通事故,便是汽车“接吻”,专业术语叫追尾。倘若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保持一定车距,追尾就不会发生。因此凡是发生追尾,就一定是你我太亲密无间了。依照法规,全部责任一定在后者。自己的车脑袋被撞破了,又要赔偿人家的车屁股,还要接受违反交通规则的处罚,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于是有人就装出一副可怜的“窦娥相”。其实你一点也不冤,谁叫你一厢情愿紧追不舍?

在政治道路上,不也经常发生“追尾”么?不也令人触目惊心么?“文革”时期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叫“紧跟”,谁“紧跟”谁,大凡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林彪可谓是“紧跟”的最典型人物了,他“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的形象,是他“紧跟”的经典镜头。然而不幸的是,他“成也紧跟,败也紧跟”,由于“紧跟”得太“最最亲密”了,最终鬼使神差地坐上“超音速”飞机摔死在温都尔汗。

政治道路上的“追尾”悲剧,不仅发生在政治家身上,也同样发生在文化人身上。政治有时是个地地道道的“无情种”,它对文化人进行“限制”和“改造”,让他们一辈子“夹着尾巴做人”。历史上的政治运动,大多首先拿文人开刀。不过,在遭受打击和迫害的文人中,有的人一方面有难忘之痛,一方面又有“难言之隐”。他们是热衷于政治的“痴情种”,在政治道路上“步步紧跟”,也曾因此而春风得意、飞黄腾达,然而最终还是不幸“追尾”了——或身败名裂、或家破人亡。

有“中国文艺界的首领和文艺政策的主要设计师”之称的周扬,可谓文人“追尾”的最典型代表。

周扬从参加“左联”起就开始了“紧跟”的步伐。他在“左联”意气风发、满腔热血,把文艺绑上政治战车。从此,周扬的文学观和人生观便超前地“政治挂帅”了。他对于文艺与政治的联姻钟情不已,1980年在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还满怀深情地回忆说:“三十年代,我们在同‘自由人与‘第三种人的论争中,涉及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在阶级社会、在火与血的革命斗争中,文艺不可能脱离政治而自由,……一些人叫喊‘勿侵略文艺,文艺不要‘堕落成为‘政治的留声机,那是别有用心的,是为了反对无产阶级的文学。”

周扬在“左联”时期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与鲁迅交恶,与胡风和冯雪峰结怨等等言行,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他的“紧跟”。周扬与鲁迅的分歧,不是某个观点的小异,而是立场和身份的大不同。周扬是站在政治和党的立场上看问题,而鲁迅则是站在文艺的立场上看问题;周扬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文人,而是政治化了的“革命文学家”;鲁迅虽然在身后被冠以“伟大革命家”的称号,但他或许认为自己只是一个纯粹的作家而已。

周扬的“步步紧跟”,不仅在于思想的合拍上,还在于行动的一致上。文艺界许多人对周扬最不能容忍和谅解的,就是他发动和组织对胡风、丁玲等人的批判,把他们打成“反革命”和“右派分子”,使他们蒙冤受难,九死一生。

周扬与胡风早就是一对“冤家”。“两个口号”和“四条汉子”是他们结怨的由来。本来周扬利用其在文艺界至高无上的权力,借文艺整风运动之机整胡风,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可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文艺整风运动,从批判武训和《武训传》开始,其目的就非常明确:“……这个运动也有改造知识分子的用意,并实际发展成为一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但直接目的还是推进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然而,从批判武训和《武训传》到后来批判《清宫秘史》和“《红楼梦》研究批判”,文艺界的反应“迟钝”和“麻木”。也许批判《武训传》、《清宫秘史》和《红楼梦》研究,都是“拿古人说事”,不能触及现实。因此毛泽东就想抓个“活典型”,狠狠地触及一下知识分子的灵魂。于是,正“跳出来”写“三十万言书”的胡风,就成为文艺整风运动的“活典型”了。在开展批判胡风的运动中,毛泽东给周扬的亲笔批示达八次之多,其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甚至连周扬发表的那篇著名讲话《我们必须战斗》,也是经过毛泽东亲笔精心修改的;最后下令以“反革命”罪名逮捕胡风,也是由毛泽东钦定的。作家陈昭在《拾得旧梦祭于伶》中曾说到,有一次于伶和他谈起周扬,于伶说:“胡风反革命案件平反后,文艺界很多人谴责周扬,闹到他的家里。周扬在无法说清楚的情况下,只得拿出一封信给大家看,总算获得大多数人的谅解,才使事态平息。原来周扬在这个位子上也受到不可抗拒的压力……”

文人不幸的根源,是政治和权力的斗争。有史以来,不幸的文人,大多成为政治和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周扬驾驶着政治战车,在极左道路上与上面越走越近,几乎是“零距离”了。当上面根据政治的形势和需要,采取“急刹车”和“急转弯”时,“紧跟”的周扬已晕头转向,“追尾”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本来周扬在文艺界整风和反右运动中,都是在极力“紧跟”战略部署,可不料毛泽东又迅猛地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周扬还没反应过来,就在“打倒阎王,解放小鬼”的最高指示下被打倒,从此与胡风、丁玲“殊途同归”——走上了万劫不复之路。然而更为可悲的是,周扬“追尾”之后还一时醒不过来,也把自己当做是可怜兮兮的窦娥。

鲁迅说:“抓到一面旗帜,就自以为出人头地,摆出奴隶总管的架子,以鸣鞭为唯一的业绩是无药可医,于中国也不但毫无用处,而且还有害处的。”周扬那样盲目“紧跟”,其实也是奴性使然。即便是“奴隶总管”,不也是奴隶出身么?不也奴性十足么?鲁迅的话虽然确实有点刺耳,可“话糙理不糙”。

周扬正是在发生“追尾”的悲剧之后,才有刻骨铭心的反思。他晚年发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正是反思的结晶。虽然引起了一场“异化论”的政治风波,但他正是通过这样的反思,才使自己回归到文人的本质。“魂兮,归来!”文人是要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

捧读周扬的“异化论”,不禁想到,文人应该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而不能像周扬那样亦步亦趋地滑在极左道路上,周扬“追尾”的悲剧,不正是“异化”的典型么?!

【原载2010年第5期《书屋》】

杨学武

我自打学会开车之后,在马路上见到最多的交通事故,便是汽车“接吻”,专业术语叫追尾。倘若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保持一定车距,追尾就不会发生。因此凡是发生追尾,就一定是你我太亲密无间了。依照法规,全部责任一定在后者。自己的车脑袋被撞破了,又要赔偿人家的车屁股,还要接受违反交通规则的处罚,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于是有人就装出一副可怜的“窦娥相”。其实你一点也不冤,谁叫你一厢情愿紧追不舍?

在政治道路上,不也经常发生“追尾”么?不也令人触目惊心么?“文革”时期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叫“紧跟”,谁“紧跟”谁,大凡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林彪可谓是“紧跟”的最典型人物了,他“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的形象,是他“紧跟”的经典镜头。然而不幸的是,他“成也紧跟,败也紧跟”,由于“紧跟”得太“最最亲密”了,最终鬼使神差地坐上“超音速”飞机摔死在温都尔汗。

政治道路上的“追尾”悲剧,不仅发生在政治家身上,也同样发生在文化人身上。政治有时是个地地道道的“无情种”,它对文化人进行“限制”和“改造”,让他们一辈子“夹着尾巴做人”。历史上的政治运动,大多首先拿文人开刀。不过,在遭受打击和迫害的文人中,有的人一方面有难忘之痛,一方面又有“难言之隐”。他们是热衷于政治的“痴情种”,在政治道路上“步步紧跟”,也曾因此而春风得意、飞黄腾达,然而最终还是不幸“追尾”了——或身败名裂、或家破人亡。

有“中国文艺界的首领和文艺政策的主要设计师”之称的周扬,可谓文人“追尾”的最典型代表。

周扬从参加“左联”起就开始了“紧跟”的步伐。他在“左联”意气风发、满腔热血,把文艺绑上政治战车。从此,周扬的文学观和人生观便超前地“政治挂帅”了。他对于文艺与政治的联姻钟情不已,1980年在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还满怀深情地回忆说:“三十年代,我们在同‘自由人与‘第三种人的论争中,涉及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在阶级社会、在火与血的革命斗争中,文艺不可能脱离政治而自由,……一些人叫喊‘勿侵略文艺,文艺不要‘堕落成为‘政治的留声机,那是别有用心的,是为了反对无产阶级的文学。”

周扬在“左联”时期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与鲁迅交恶,与胡风和冯雪峰结怨等等言行,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他的“紧跟”。周扬与鲁迅的分歧,不是某个观点的小异,而是立场和身份的大不同。周扬是站在政治和党的立场上看问题,而鲁迅则是站在文艺的立场上看问题;周扬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文人,而是政治化了的“革命文学家”;鲁迅虽然在身后被冠以“伟大革命家”的称号,但他或许认为自己只是一个纯粹的作家而已。

周扬的“步步紧跟”,不仅在于思想的合拍上,还在于行动的一致上。文艺界许多人对周扬最不能容忍和谅解的,就是他发动和组织对胡风、丁玲等人的批判,把他们打成“反革命”和“右派分子”,使他们蒙冤受难,九死一生。

周扬与胡风早就是一对“冤家”。“两个口号”和“四条汉子”是他们结怨的由来。本来周扬利用其在文艺界至高无上的权力,借文艺整风运动之机整胡风,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可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文艺整风运动,从批判武训和《武训传》开始,其目的就非常明确:“……这个运动也有改造知识分子的用意,并实际发展成为一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但直接目的还是推进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然而,从批判武训和《武训传》到后来批判《清宫秘史》和“《红楼梦》研究批判”,文艺界的反应“迟钝”和“麻木”。也许批判《武训传》、《清宫秘史》和《红楼梦》研究,都是“拿古人说事”,不能触及现实。因此毛泽东就想抓个“活典型”,狠狠地触及一下知识分子的灵魂。于是,正“跳出来”写“三十万言书”的胡风,就成为文艺整风运动的“活典型”了。在开展批判胡风的运动中,毛泽东给周扬的亲笔批示达八次之多,其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甚至连周扬发表的那篇著名讲话《我们必须战斗》,也是经过毛泽东亲笔精心修改的;最后下令以“反革命”罪名逮捕胡风,也是由毛泽东钦定的。作家陈昭在《拾得旧梦祭于伶》中曾说到,有一次于伶和他谈起周扬,于伶说:“胡风反革命案件平反后,文艺界很多人谴责周扬,闹到他的家里。周扬在无法说清楚的情况下,只得拿出一封信给大家看,总算获得大多数人的谅解,才使事态平息。原来周扬在这个位子上也受到不可抗拒的压力……”

文人不幸的根源,是政治和权力的斗争。有史以来,不幸的文人,大多成为政治和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周扬驾驶着政治战车,在极左道路上与上面越走越近,几乎是“零距离”了。当上面根据政治的形势和需要,采取“急刹车”和“急转弯”时,“紧跟”的周扬已晕头转向,“追尾”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本来周扬在文艺界整风和反右运动中,都是在极力“紧跟”战略部署,可不料毛泽东又迅猛地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周扬还没反应过来,就在“打倒阎王,解放小鬼”的最高指示下被打倒,从此与胡风、丁玲“殊途同归”——走上了万劫不复之路。然而更为可悲的是,周扬“追尾”之后还一时醒不过来,也把自己当做是可怜兮兮的窦娥。

鲁迅说:“抓到一面旗帜,就自以为出人头地,摆出奴隶总管的架子,以鸣鞭为唯一的业绩是无药可医,于中国也不但毫无用处,而且还有害处的。”周扬那样盲目“紧跟”,其实也是奴性使然。即便是“奴隶总管”,不也是奴隶出身么?不也奴性十足么?魯迅的话虽然确实有点刺耳,可“话糙理不糙”。

周扬正是在发生“追尾”的悲剧之后,才有刻骨铭心的反思。他晚年发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正是反思的结晶。虽然引起了一场“异化论”的政治风波,但他正是通过这样的反思,才使自己回归到文人的本质。“魂兮,归来!”文人是要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

捧读周扬的“异化论”,不禁想到,文人应该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而不能像周扬那样亦步亦趋地滑在极左道路上,周扬“追尾”的悲剧,不正是“异化”的典型么?!

【原载2010年第5期《书屋》】

猜你喜欢
左联文艺界周扬
都是文艺界人士
私房钱风波
追忆“文革”中的周扬
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批判的研究综述
丁玲与《北斗》
谁动了我的肖像权
中国共产党以怎样一种领导方式推动了左联的成立
“左联”在中共意识形态建构中的作用
爱情攻略
姚辛:穷尽一生为“左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