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径薄壁圆筒直立堤变形机理分析

2010-05-21 11:15李维朝严祖文谢定松
关键词:临海基床圆筒

李维朝,蔡 红,严祖文,谢定松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岩土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048)

作为码头或防波堤建筑物,大直径圆筒因其以面力为主而弯曲应力较小、受力条件好、材料省、造价低和适应性强等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就在我国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1],但圆筒堤的一些作用机理仍在探讨之中,如不同变形阶段下筒内填料与筒壁结构的相互作用、筒内填料的抗倾机理[2]、圆筒与胸墙的相互作用以及圆筒周身土压力与波浪力的计算等[3-4]。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大直径圆筒堤的设计、机理分析和变形破坏处理措施等,同时也影响其更进一步的推广。本文旨在依托实际工程,观察圆筒直立堤变形迹象,并借助钻探、测量、水下检查等手段,对圆筒堤的变形机理进行分析,从而为后续圆筒堤的设计、变形分析及治理措施等提供借鉴,并增强对圆筒堤变形机理的认识。

1 工程概况

本圆筒直立堤地处河北省秦皇岛市,位于渤海海域。该海区常浪向为S向,次常浪向为SSW向;强浪向ENE向,次强浪向S向。其主导波型主要为风浪及风浪为主的混合浪,频率约为75%;其次为涌浪及涌浪为主的混合浪,频率约为22%,这种波型的波浪多为风转向后或风速减小后残存的风浪,周期不大,波峰面较为圆滑[5]。

该圆筒直立堤于1997年建成,位于场地的东侧及南侧(图1),承受来自渤海的波浪作用。圆筒外径9.50m,下部壁厚0.20m,上部壁厚0.28m,钢筋混凝土预制,无底,吊运沉放于1.00m厚的10~50kg抛石基床上。筒底铺设有1.15m厚的反滤层,反滤层上方回填海基砂石,外侧11.70m范围内铺设护坦块石护底。防浪胸墙预制后坐落于圆筒上,与圆筒为相互独立的结构(图2)。

2 变形特征

圆筒直立堤运行10多年后,除了部分圆筒结构上出现混凝土剥落、钢筋裸露锈蚀外,还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形迹象。位于南侧圆筒堤中部的102#圆筒(位置如图1所示)向临海侧倾斜达27‰,圆筒与胸墙间隙高达35cm,且圆筒相对胸墙向临海侧错出。

场地东南角38#—43#圆筒的胸墙顶部有明显的相对变形迹象,相邻筒间胸墙接缝处开裂,并产生相对位错(如图3所示)。以40#和41#的圆筒间接缝为中,左(41#—43#号圆筒)、右(38#—40#号圆筒)两侧对比可以看出,两侧的地理位置具有对称性,变形也具有相似性。其中38#圆筒的胸墙相对39#圆筒外错0.5cm;39#筒的胸墙相对40#筒外错1.7cm;41#圆筒的胸墙相对42#圆筒外错0.4cm;42#圆筒的胸墙相对43#圆筒外错3.0cm。其中,39#圆筒向临海侧倾斜13‰,42#圆筒向临海侧倾斜5‰,而38#、40#、41#及43#圆筒倾斜角度几乎没有。故可以推测,圆筒直立堤东南角的变形主要是39#和42#圆筒倾斜引起,该两筒与其它筒间的变形都是相对变形。结合图3所示的相对变形方向,可以推测场地东南角的相对变形主要是位于拐点的39#和42#圆筒胸墙的变形协调所致。

3 变形机理分析

为了查出上述变形迹象的成因,针对变形部位采取了水下检查和钻探。水下检查主要是查明海水面下圆筒堤的破损情况,特别是护坦石及基脚的破坏情况;钻探主要是查明圆筒内填料、反滤层、基床和清基等情况。将两者结果相结合,针对变形圆筒的实际情况,从而分析出变形的机理。

3.1 102#圆筒变形机理分析 102#圆筒位于南侧圆筒直立堤的中间部位,水下检查未发现圆筒临海侧护坦石缺失。钻探发现圆筒顶部有1.4m空洞,即填料高度较设计值下降了1.4m。造成圆筒内填料高度不足有3种原因:(1)原始填料不够密实;(2)填料漏失;(3)原始填筑高度不足。其中,圆筒的倾斜与圆筒内填料的高度变化之间有着相互因果关系,大直径圆筒为无底结构,圆筒倾斜会使圆筒底部形成一定的孔隙,从而导致圆筒内填料在重力及波吸力的作用下顺圆筒底部脱落流失,即圆筒倾斜有可能导致筒内填料高度下降。反之,圆筒内填料高度下降后,圆筒所受外力不变,但抗倾能力减弱,从而导致倾斜程度增大,即圆筒内填料高度下降有可能导致圆筒倾斜度增加。

对于102#圆筒,钻孔揭示,其反滤层和基床的厚度、颗粒级配与原设计相同,这表明该圆筒在运行过程中反滤层与基床没有遭受破坏。如果圆筒内填料高度下降是因圆筒倾斜所致,那么填料只能从圆筒底部脱落流失,在填料流失过程中圆筒的反滤层就会不可避免的受到损害,而非钻孔所揭示的状态。填料高度下降1.4m,约占总填料高度的18.7%,远非填料密实可以实现的下降深度,故可以推测圆筒内填料高度下降为原始缺失,而非从圆筒底部脱落流失或填料密实。

对于圆筒与其内填料的组合体而言,圆筒内填料原始缺失后,组合体所受的外力(主动土压力、波吸力、浮托力等)及倾覆力矩不变,但重力及抗倾力矩低于设计值,抗倾能力弱,同时圆筒自身的抗弯刚度低,在同等外力作用下挠度大。故在运行过程中,受主动土压力及临海侧波吸力的双重作用,102#圆筒的倾斜程度增大。

通过上述变形机理分析可以看出,102#圆筒的变形主要是筒内填料原始缺失所致,而非圆筒倾斜所致。填料的反滤层未受到损害,补填圆筒内填料即可。

3.2 东南角部分圆筒变形机理分析 经设计复核、变形特征及水下检查,发现东南角有以下不利于圆筒稳定的因素:(1)不利位置。从图1所示的场地外形上可以看出,场地的东侧和南侧圆筒堤长度较长,作用于其上的波浪主要为正射波,而东南角为场地的拐角处,且圆筒堤长度较短,作用于其上的波浪主要为斜射波。此种结构形式下,斜射波的作用力大于正射波[3-4],故同等设计条件下,该位置更容易遭受波浪的冲刷、淘蚀等破坏;(2)布设方式。39#和42#圆筒分别位于东南角的两个拐点处,从图3可以看出,这2个圆筒的临海面积大于其它圆筒,故同等波浪作用下,受到的冲刷范围及冲刷力较强,并且圆筒本身所受到的波吸力也大于相邻圆筒;(3)堤前护坦石稀少。水下检查发现场地东南角圆筒临海侧护坦石稀少。在圆筒直立堤中,护坦石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基床遭受冲刷。护坦石稀少后,其消波能力减弱,作用在基床上的波浪作用增强,基床易受影响,局部承载力会降低,易产生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倾斜。

结合不利因素及变形特征,可推测场地东南角为波浪冲刷导致的胸墙调整变形,其变形模式按时间顺序可归纳为(图4所示):(1)受圆筒直立堤分布形状影响,同一波浪下,直立堤东南角遭受冲刷作用较大的斜射波;(2)相对场地其它位置,斜射波较大的冲刷作用使东南角圆筒堤临海侧护坦石稀少;(3)护坦石破坏后,波浪开始作用到堤趾附近的基床上,在波浪的冲刷、淘蚀等作用下,堤趾附近的基床受到影响,局部承载力降低;(4)因39#和42#圆筒分别位于东南角的2个拐点,受力面积大,从而基床承受波浪作用大,导致圆筒产生不均匀沉降,并倾斜变形,但此变形量较小;(5)胸墙与圆筒为2个相对独立的结构,39#和42#圆筒倾斜变形后,坐落于其上的胸墙的平衡状态被打破,然后胸墙受圆筒变形及重力作用的双重影响寻求新的平衡,与周围圆筒的胸墙产生了协调变形;(6)拐点处的39#和42#圆筒胸墙的变形导致其与相邻筒的胸墙产生相对位错。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场地东南角的变形中,39#和42#圆筒为变形的始动力圆筒,它们的变形导致其与相邻圆筒间的一系列相对变形。

4 结论

(1)圆筒倾斜与圆筒内填料高度变化之间有着相互因果关系。大直径圆筒为无底结构,圆筒倾斜会使圆筒底部形成一定的孔隙,从而导致圆筒内填料在重力或波吸力的作用下顺圆筒底部脱落流失,即圆筒倾斜有可能导致筒内填料高度下降;圆筒内填料高度下降后,圆筒所受外力不变,但抗倾能力减弱,从而导致倾斜程度增大,即圆筒内填料高度下降有可能导致圆筒倾斜度增加。

(2)102#圆筒倾斜变形是圆筒内填料原始缺失所致。102#圆筒内填料高度下降1.4m,约占总填料高度的18.7%,远非填料密实可以实现的下降深度。圆筒内反滤层和基床的厚度、颗粒级配与原设计相同,这表明在运行过程中该圆筒的反滤层与基床没有遭受破坏。这些表明圆筒内填料高度下降为原始缺失,而非从圆筒底部脱落流失或填料密实。圆筒内填料原始缺失,导致圆筒抗倾能力弱、抗弯刚度低,同等外力作用下挠度和倾斜变形大。因而回填筒内填料即可保障运行。

(3)场地东南角圆筒的变形中,39#和42#圆筒为变形的始动力圆筒,它们的变形导致其与相邻圆筒间的一系列相对变形。因39#和42#圆筒地处拐角,且临水面积较大,故遭受到作用比较大的斜射波,致使堤前护坦石被冲刷缺失,基床防护减弱,受到波浪作用影响,从而圆筒产生变形。胸墙与圆筒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胸墙在圆筒变形后,为达到新平衡,产生了协调变形,导致39#和42#圆筒与其相邻圆筒间出现相对变形。因而修复堤前护坦石并柔性处理胸墙前接缝即可保障运行。

(4)通过对薄壁圆筒直立堤两处变形特征及变形机理的分析,可以看出该场地内圆筒堤的变形均非破坏性的变形,在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后,即可保障运行。

[1]邱驹.港工建筑物[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2]竺存宏,丁乃庆.大直径圆筒筒内填料抗倾机理[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3(1):58-62.

[3]俞聿修,李本霞,张宁川,等.斜向和多向不规则波作用于直墙堤上的波浪荷载[J].水运工程,2008(4):1-4.

[4]唐筱宁,饶永红.斜向波对直立式防波堤堤头作用的试验研究[J].海岸工程,2005,24(2):7-12.

[5]华北电力设计院.秦皇岛热电厂二期工程水文气象报告书[R].北京:华北电力设计院,1993.

猜你喜欢
临海基床圆筒
聪明的老板
填土容重对中低速磁浮基床厚度影响分析
路基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技术
临海余丰里民宿
鼠国要上天之超级大圆筒
临海不完全折腾指南
算卦
算卦
剪纸作品
蒙内铁路路基基床A料填筑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