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3家医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抗生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利用分析

2010-05-22 03:07任素兰李晓云四川广安市人民医院药剂科广安市638000
中国药房 2010年10期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处方

任素兰,李晓云(四川广安市人民医院药剂科,广安市 638000)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我市3家医院(三级乙等、二级和无等级医院各1家)2005年1月~2008年1月门诊和住院成人处方10万张,儿科处方2万张,对其中抗生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2 方法

药品的限定日剂量(DDD)多取自《中国药典》(2005年版)、《新编药物学》(第15、16版)和药品说明书。用药频度(DDDs)=某药的总用量/DDD[1]。DDDs越大,表明该药的使用倾向越大。药物利用指数(DUI)=DDDs/总用药天数。以DUI作为考察药物是否滥用的指标,DUI≤1为用药合理,否则为不合理、有滥用倾向[2]。

2 结果

各年度主要抗生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应用情况统计见表1。

3 分析与讨论

3.1 DUI和DDDs排序分析

由表1可见,有10种抗生素、3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的DUI>1,表明有滥用倾向。3年来,DUI>1的抗生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品种有增无减。而DDDs排序显示,高价位的抗生素应用几率呈上升趋势,青霉素、头孢唑啉等低价位药品在临床有淘汰倾向。

3.2 处方质量分析

3.2.1 诊断与用药不符。如,诊断为神经衰弱,却应用了2种以上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尼美舒利、美洛昔康、醋氯芬酸。

3.2.2 不管什么原因、什么部位感染、病情是否相同,患者的处方居然一字不差。

3.2.3 某些低年资儿科医师的重复用药和“大包围”现象较严重。每位患者都是3~4张处方,处方上有抗病毒药、抗生素。静止期杀菌剂和繁殖期杀菌剂同用、同类药品联用、中西药同用。同时静脉输入3~4种抗生素,再口服同类药品4~5种。如,美洛西林和氨氯西林、苯唑西林或阿奇霉素并用,再并用头孢他啶或头孢噻肟,再并用炎琥宁;有的医师将2种以上的头孢菌素类注射剂联合应用输液,同时再口服头孢克洛、阿奇霉素等,另加3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口服液、小儿贝诺酯、小儿氨酚黄那敏或萘普生。有的患儿处方少则4张,多则5~6张。有位患儿用药后大汗淋漓、四肢厥冷。

3.2.4 儿科医师给2岁以内的患儿开喹诺酮类药止泻。

在大型的国际性活动筹备期间,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志愿者英语服务能力的培训也可以通过开设课程的形式开展。具体课程建议包括活动英文资料习得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简易ESP运用课程、口译能力提升课程等。通过课程的开设,系统化地对重大国际型活动志愿者的英语服务能力进行培训和提升,保证志愿者英语语言服务的国际化水准。

3.2.5 高血压患者给予多种非甾体类抗炎药。

3.2.6 对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从不首选青霉素,而是首选价格颇贵的其它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青霉素只是用来做皮试。其实,许多药品不是因其副作用较大被淘汰,而是因医师长期不应用被迫趋于淘汰,像青霉素和头孢唑啉。

表1 各年度主要抗生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应用情况统计Tab 1 The application of main antibiotics and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each year

3.2.7 很少做药敏试验,直接用药者居多。由于频繁、多品种、大剂量应用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的病例较多,如皮肤、口腔、肛门真菌感染,在老年患者中尤其多见。

3.2.8 医师用药前不询问患者过敏史,对于口服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直接写“继用”(继续使用的意思),往往是患者到药房取药,询问是什么药品时才发现其有该类药品的过敏史,这样不仅很危险,而且给患者和医院带来退药之类的麻烦,同时患者对医师的技术和态度产生质疑,无形中造成了医患矛盾。

3.2.9 超大剂量应用抗生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

3.3 滥用原因分析

3.3.1 基础条件差,驱动“以药养医”,基层医院用药与报道[3]相似。政府对基层医院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医院的效益工资是根据创造的经济效益来制定的;加上医疗设备陈旧、观念较原始、技术水平较低等,以多开药来完成任务,谈不上先进行药敏试验,凭经验用药者居多。这样造成了“以药养医”的现象经久不衰。

3.3.2 医师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少,其他专业医务人员更谈不上出外进修,使得自身知识老化。加之医院多年形成“重医轻药”思想,临床医师虽然对疾病诊断很熟悉,但毕竟不是药学专业人员,对于药物的理化性质、新剂型、配伍、副作用等认识存在不足。再者,部分医师认为自己在医院是技术权威的代言人,其余任何专业都不值一提,药师的建议只是对其技术水平的贬低,结果造成所用药品和疾病诊断不符、滥用药品。如,高血压患者同时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2~3种,这类药主要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起作用,前列腺素是体内的扩血管物质,前列腺素减少,血压上升,对于高血压患者是非常危险的。

3.3.3 部分科室人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利润高的药品应用率偏高。

3.3.4 领导对合理用药认识不足,只是单纯控制某些促销药品的销售量,却不过问这些药品应用是否对症,是否合理。

3.3.5 相当部分医师已形成不合理用药习惯,无论何种疾病都以抗生素联合输液,再给予几种同类型药物的口服制剂,生怕一两种药不起作用,所有能用的都用上。亦有经验少、怕承担医疗责任迎合患者不合理要求的。

3.3.6 用药方法不当。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属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4],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该药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时间,杀菌效力与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成正比,一个给药间隔期内超过MIC的时间必须>40%~50%,方能起到良好的杀菌效果。此类抗生素无抗菌后效应(PAE),其抗菌原则是给药时间间隔缩短,而非每次增大剂量,一般情况下每3~4个半衰期给药1次,每日用药总量按3~4次给药[5]。每日1次给药为不合理给药方案,因为其不仅无法满足抗菌要求,反而易引起耐药菌株的生长。

3.3.7 重复给药,药理作用相似的药物联用,不仅不能增加药效,反而造成药物资源浪费,加重副作用。

3.3.8 剂量超大,如:罗红霉素每日2次,每次0.3 g,其成人常用量为每日2次,每次0.15 g,或每日1次,每次0.3 g,但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严重肾功能不全者给药时间延长1倍[6]。儿科医师经常给患儿应用成人剂量,出生7 d的患儿,给予复合维生素,每日3次,每次2片。新生儿味觉功能不全,给什么吃什么,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全,早就超过了中毒量。又如,布洛芬缓释片,每日3次,每次2片,应为每日2次,每次1片。这样的用药方法破坏了该剂型的特殊骨架结构和释放系统,也降低了药效,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几率[7],其ADR与所服用剂量呈正相关[8]。

3.3.9 药理性拮抗。如,大环内酯类与青霉素类同用,属于对药物的作用机制不清楚,认为抗生素应用越多,杀菌范围越广。不注意禁忌证,如喹诺酮类18岁以下应禁用。

另外,由于设备条件和对ADR的认知意识较差,虽然有ADR报告,但做得不完善,只是应付一些常规检查而设置的,所以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可见,药物应用不合理在基层医院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药物滥用不仅浪费卫生资源,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反而会影响疾病的病程和预后,严重者可使患者致残、致死,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而且由于耐药性的广泛蔓延,还可能出现“后抗生素时代”,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应用药物具有重要意义[7]。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注射剂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重要指标之一[9]。同时,口服、外用等其他非静脉给药方式引起的严重ADR也不可忽视[10],因其给药后进入体内产生作用需要吸收、分布、代谢等复杂的过程,尤其那些多品种合并用药和重复给药,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对于儿童因其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出现不适不易判断且不方便就诊,更易发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合理用药还需加强对这类患者的ADR教育和防范。

以上这些问题提示,解决医院合理用药问题不是简单的事情,应该从领导层开始注重起来,制定相应措施,提高药师在医院的地位,纠正多年延续下来的“重医轻药”思想。加强医师的继续教育,药师作为医院合理用药审核处方的最后防线,应严加把关,加强药师和医师的交流,把药物研究的新理论、新剂型信息及时传达给医师。最重要的是,医师和药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才可最大限度地防止药物滥用,实现合理用药。

[1]邹 豪,邵元福,朱才娟,等.医院药品DDD数排序分析的原理及利用[J].中国药房,1996,7(5):215.

[2]尹丽芬.儿童支气管肺炎抗感染药物应用情况调查[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1,19(5):299.

[3]章建华,胡玉春,孙向东,等.宁波农村地区抗生素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20):1529.

[4]王光明,王志高.门急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与对策[J].中国药房,2008,19(5):339.

[5]刘晓琰,施安国.门急诊193份不合理处方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9):60.

[6]谢惠民主编.合理用药[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6~105.

[7]杨亚青.不合理药物处方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6(9):1270.

[8]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S].2000年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70.

[9]王玉荣,刘 静,黄 祥.10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6(1):50.

[10]彭晓燕,姚 冰,潘 洁,等.我院2004~2006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17):1343.

猜你喜欢
非甾体抗炎药处方
人间处方
研究揭示抗炎药或可治疗老年骨折
药师教您正确使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
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发生的表现及预防措施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处方
非甾体抗炎药在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非甾体抗炎药内镜下不同人群表现及与Hp关系
祝您健康处方(7)心悸、过早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