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范音乐专业普及民族器乐教学的重要性

2010-06-08 02:00梁星华
文学与艺术 2010年3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传承重要性

【摘要】师范器乐教学长久以来担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国民族音乐不可替代的历史重任。然而,在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中,现行的以钢琴和声乐为主线的传统教学模式虽有其一定必要性,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视程度, 加之与专业音乐院校所不同的是,高师院校同时肩负着培养师资力量的的特殊要求。因此,建立完整具体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将其有计划地纳入到高师整体音乐教学体系中,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民族音乐;师范器乐教学;传承;重要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久远的历史价值在世界舞台上散发着夺目的光芒,而民族器乐教学在高师院校的普及则是传承其独特艺术魅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追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早期的传播及发展历史,师范院校的民族器乐教学在当时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民族器乐课堂也因此而由来已久。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作为民族音乐领路人的刘天华、蒋风之等音乐家们在北大音乐传习所普及民族音乐文化就带有明显的师范特征。他们不仅向当时的学生详细介绍我国各类民族音乐知识,而且将民族器乐教学作为传播民族音乐的重要手段系统地纳入到课堂中来。

后来,随着西方新思潮的涌入,民主思想的兴起,特别是“学堂乐歌”课的出现,在借鉴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上,中国的音乐教育才逐渐由学习民族器乐演奏及相关理论走向以声乐、钢琴为主的教学模式和规范。音乐学院在中国的相继出现,使得民族器乐又重新回到课堂开始进行专业化的系统教育。

本文将就现有的民族器乐课程在师范音乐专业里开展的重要性及其特殊性做进一步论述。

一、师范院校民族器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著名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在《论匈牙利民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不把本民族音乐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族音乐基础之上,就会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的消失在国际的办文化中。”由此可见,在民族音乐范畴中突显主导地位之一的民族器乐的教学普及和传播则是重中之重。

长久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民族音乐在“塑造民族灵魂”中的重要作用,将民族器乐教学作为加深理解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和拓展民族音乐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摆在十分重要的音乐教学位置。

日本非常重视对其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从日本的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有相应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系统教授日本传统器乐,如:日本最具带表性的民族乐器——三味线,以及日本各地的民谣、邦乐和传统的艺术花道、茶道等。社会上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民族音乐教育课程、比赛、汇演比比皆是。追究其根因,与日本的国民教育传统息息相关。

在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中国的民族音乐受得到了很高的重视。香港音统处每年都举办中小学民族器乐夏令营,邀请内地优秀的民族器乐演奏家赴港授课、示范,通过学习器乐演奏、教授民族音乐的相关知识、定期举办演奏会及比赛等形式大大提高了民族音乐在香港的普及和推广。从根本上说,这与非常注重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民族意识的价值观有直接联系。

然而,在我们国内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对于民族音乐、民族器乐的学习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足够重视。究其原因,除了国家依靠政府行为的重视程度不足以外,最重要的是师范类音乐教育,在对民族音乐领域的观念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上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前苏联的音乐教育模式对我国院校的音乐专业特别是师范类音乐教育有很深的影响。其突出特点为以钢琴和声乐为主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并由此来组织我们的教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价值取向“商品化”,艺术生产“工业化”,文化消费“娱乐化”,整个社会“世俗化”等现象,在给人们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冲击和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侵蚀着我们艺术和教育的“高雅”和“纯洁”的根基,民族文化前所未有的面临来自内外各方面的挑战。

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如果我们从事师范教育的人,没有担当起传播、弘扬民族音乐的应付的责任,那么,我们在不久的未来将失去的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身,而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和“精神”。

在我国的中、小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我国的民族器乐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他们既说不出一首最为我们中国人熟知的民族器乐曲,例如:二胡曲《二泉映月》、琵琶曲《十面埋伏》等,更不会演奏常见的民族乐器,甚至连乐器名称都一头雾水,类似情况并不算少数,十分令人担忧。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炎黄子孙们,何以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这不能不说是作为东方音乐源头古国的莫大悲哀。

中、小学里民族音乐知识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不完善以及结构、手段的不合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若干教育对象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精神实质没有全面、足够得地深入理解和认识,加之缺乏对民族音乐表现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目前,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形式主要是依靠钢琴或手风琴,随着现代科技和影像制品的发展,伴唱带、卡拉OK也成了教学手段。在过去以致将来,此类固定音高的乐器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不可获缺,必将继续发挥着其他乐器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中国民族器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应受到更高的重视。对于民族器乐的了解及学习掌握,其意义远远超过学习器乐本身。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中国民族乐器,从小培养对中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更具体、更感性的认识,进而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笔者认为,这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我国的音乐教育所不能忽视的根本问题。

二、师范类院校的音乐教育应根据其自身特点来教授民族器乐课程

笔者认为,明确以培养音乐教师为目的,突出教师教授示范讲解等特色,仍然应是我们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所必须遵循的方法。

师范院校音乐系的学生整体素质较好,文化知识底子厚,形象与逻辑思维兼具,有进一步学习专业的潜力。针对以上特点,师范院校音乐系的音乐课程特别是民族(下转第156页)(上接第155页)器乐的相关教学,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时间上都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其自身特点。

多年来,师范音乐教育常常讨论的一个问题是“一专多能”还是“多能一专”,笔者认为讨论的结果不应是简单的必取其一的问题,而是科学的、辩证的关系问题。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教学对象,其含义是不一样的,音乐的教学方式也应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的。

所谓音乐教育中的“专”和“多能”问题,音乐教育者应该有更深层的认识。“专”得要有深度,从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到音乐演奏中的技巧掌握,从感性体验到理性思考都应使学生有所掌握。“多能”的要全面专业,无论是音乐理论的系统学习还是演奏技巧的扎实掌握都应体现规范和专业,而不是业余爱好。

中国的民族音乐博大精深,民族器乐历史悠久。在器乐教学中,对器乐的历史、演变过程、性能以及表现力、乐曲的风格背景等都应系统地加以介绍,使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对所学乐器有较全面地理解。因为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这些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播者,并非单纯技能的传授。对于“多能”的培养,笔者认为应采取“取其共性”、“触类旁通”的办法来组织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以外对“多能”的学习:1、组织教学观摩、互相学习,达到感性上的认识;2、以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大课、小课、合奏课、重奏课相辅相成,并且有意识地让学生相互伴奏;3、让主修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为辅修的学生辅导,学有所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了“一专”前提下的“多能”才可以使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讲台时,具备传播民族音乐的能力和正确的方法,教授音乐的手段才更加具体、更生动。这样一来才不会使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成为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能真正地以具体的形式落在实处。

综上所述,师范院校音乐系在保留以键盘和声乐为主要教学手段的传统的同时,应大力加强民族音乐、民族器乐的教学力度。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向更加辉煌的文明与繁荣。

【参考文献】

[1]汪毓河.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奇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2.

[3]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4]张淑珍.音乐新课程与素质教育[M].中国纺织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梁星华,女,汉族,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07级音乐学专业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传承重要性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浅谈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重要性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