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蔬菜产业三十年的回顾与思考

2010-06-19 07:32李丽杨五一夏维东
长江蔬菜 2010年15期
关键词:南京蔬菜

李丽 杨五一 夏维东

南京蔬菜产业从1979年到2009年,经过了30年的改革和发展,经营体制从计划经济积极稳妥地过渡到市场经济;生产布局从近郊纯菜区发展到整个农区;生产要素从农耕传统型配置向科技集约型转变;生产目标从保市场供应的“民心工程”转为发展农村经济的“致富工程”;生产目的从追求量的增长转为质的提升。

1 三十年来蔬菜产业的变化

1.1 蔬菜生产规模

20世纪90年代,南京菜农还是以生产队为生产、经营主体的集体式经营,当时南京近郊仅3 333~6 000 hm2纯菜地,是以保城市供应为目标的钢性纯菜地。目前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0万hm2左右,总产量25亿kg,产值32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5.89%。蔬菜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3,有集中连片基地13 333 hm2,钢架大棚面积3 333 hm2。

1.2 蔬菜生产设施

20世纪90年代以前保护地面积小、档次低,主要以小棚和地膜覆盖为主,而现在有钢架大棚、防虫网、高档温室、喷滴灌等设施。目前,全市设施蔬菜总面积达12 400 hm2,比2000年增加了近6 667 hm2,其中钢架大棚面积3 333 hm2、竹木大中棚面积6 667 hm2、新型高架防虫网面积达133 hm2、连栋大棚33 hm2、温室3 hm2。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高淳县和溧水县都发展了一批以8 m钢架大棚、现代新型防虫网为主的设施主产区。

1.3 蔬菜种植品种

以前蔬菜种植以本地品种为主,上面叫种什么就种什么,现在大量引进国内外优质高产的专用品种,是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什么赚钱种什么。特别是很多好看、好吃、好运、好销的国外品种被广为应用。

1.4 蔬菜商品质量

为了依法管理蔬菜质量安全,提高蔬菜安全水平,2000年南京市人大审议通过了《南京市蔬菜使用农药管理规定》,2003年市政府出台了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告》,2004年市政府还出台了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蔬菜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通告》,对蔬菜农残检测、禁销禁用农药品种、各职能部门的职责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到目前为止,全市生产环节已建有120个检测站点、25个田头检测室,市场建立了近400个检测点,通过实施一系列质量安全监管措施,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总体质量安全水平排在全国全省先进行列。到2009年底,全市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超过1.13万hm2,创建无公害蔬菜品牌80个,绿色食品蔬菜品牌74个,有机食品蔬菜品牌31个。省级名牌产品3个,市级名牌产品8个。

1.5 蔬菜种植区域

蔬菜种植区域从近郊走向全市农区,并呈现区域特色。基本形成了江北速生叶菜、茄果类蔬菜,栖霞八卦洲芦蒿和水生蔬菜,近郊速生叶菜,江宁设施蔬菜,溧水有机、出口蔬菜,高淳食用菌等6大菜区。各大菜区内建设了一批重点生产基地。八卦洲芦蒿、溧水有机蔬菜、高淳食用菌在省内外有较大知名度。

1.6 蔬菜产业功能

过去功能单一,主要是生产保供,而现在功能延伸到生产、生活、生态、科普、旅游、观赏、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等。全市的蔬菜产业在旅游农业的综合建设中初具规模,八卦洲是我国最大的野菜生产基地(2 667 hm2),以“观二桥雄姿、赏田园风光”为主题的十多个休闲型、体验型旅游项目开办以来,日客流高峰达1 500人,目前正向“全岛生态型公园”目标迈进。江心洲正在打造全市大菜园、大果园、大公园的农业旅游观光专题产业,客源市场已辐射到周边地区,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江宁的横溪每年举办西瓜节,带动了当地的西瓜种植与销售、休闲和旅游活动。另外,南京市蔬菜科技园、溧水县思源、普朗克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江苏省农科院蔬菜试验基地以及一些风景名胜的配套蔬菜休闲区每年都接待不少游客。围绕蔬菜产品的加工、营销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全市已有生产、加工与出口企业近40家,年加工量达1万t,产值2亿元,其中出口创汇400万美元。

1.7 蔬菜生产效益

从表1可以看到,1990-2008年18年来蔬菜生产总产值增加了99倍,667 m2平均产值从222.5元升至2 466.7元,增加了10.1倍。

1.8 蔬菜生产关系

蔬菜生产走过了 “五统一”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再向多元化经营共存的螺旋发展阶段。以前生产以集体经营为主,以生产队为单位,统一布局,统一生产,统一上市,统一价格,统一分配。现在呈现多元化经营局面,并通过土地流转,由一家一户家庭承包制逐渐向大户集中。以企业、法人经营组织产供销的龙头企业也越来越多,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应运而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培育了一批品牌产品,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也不断壮大。

表1 1990-2008年南京蔬菜播种面积、产量、产值

1.9 市民消费需求

市民需求从温饱型逐步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蔬菜产品的品质、质量、口味等要求不断提高,同时越来越追求名优农产品。围绕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全市涌现出一批蔬菜名优产品,目前蔬菜注册商标127个。

1.1 0 蔬菜销售方式:销售渠道呈现多元化

随着蔬菜产业化、集约化,经营销售方式也呈现多元化,以白云亭、紫金山为主体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以县区产地批发市场、蔬菜配送中心、农贸市场、超市等不同流通渠道相配套的蔬菜市场流通体系已趋完善,全市共有各类具有完善管理体系的蔬菜交易市场100多个。蔬菜产区成立了各种经济成分的蔬菜运销组织95个,有运销大户1 394个,农民经纪人1万余人,推动了我市蔬菜走出南京,面向全国,也调节了外地菜的市场流入。

1.1 1 蔬菜供应能力:既融入全国大流通,又依赖全国大市场

过去南京的本地蔬菜占本市供应量的比例大,菜农在本地销售,本地市场主要依靠本市生产供应,市场靠本地保障,实行的是菜篮子“市长负责制”。随着全国大流通,南京市蔬菜流通市场的基本特征仍以流入为主,流出为辅,本地产蔬菜主要供应南京市市场。但也有一定比例的本地菜中转批发与供应国内其他市场及国际市场。南京市蔬菜产业已经开始融入到全国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之中。

现在本地蔬菜占整个市场需求的40%,叶菜类占蔬菜总量的80%以上,芦蒿、食用菌、水芹等一定数量的蔬菜销往外地,市场这几年供应取决于大流通。本地蔬菜保本地供应的能力弱化,从积极的角度看,这也是全国资源优势组合、区域布局的进步。

1.1 2 蔬菜服务的手段

政府指令安排逐渐转化为服务指导。由管理指令型转变为指导服务型。过去是指令性分配种植计划、指定品种、指定面积、指定价格、指定菜场销售。现在围绕技术培训、质量检测、植保服务、种苗服务等蔬菜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类服务与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公益性正在加强。全市共有各类经营蔬菜种子的企业40多家,种子经销人数达200人以上,并形成以岗子村种子交易市场为主、各区县种子批发零售为辅的良种供应体系。建立了南京市蔬菜信息网,信息终端44个,每年发布蔬菜信息、病虫情报24期以上。建立了市级农产品(蔬菜)质量监测站,生产基地建设检测站、点120个,配备各类检测仪器60多台。各农贸市场均建有速测检测点,“放心菜”工程成绩显著,连续多年没有发生一例食菜中毒事故,平均合格率位列全国37城市前列。

2 蔬菜产业的变化根源

①改革开放 城市的发展推动了区域布局,经济的增长促进了设施的提升,收入的增长拉动了消费方式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调整,蔬菜规模有了新的飞跃,现在蔬菜几乎进入了所有超市销售,蔬菜产业功能也不断变化,范畴逐渐变广。我们现在谈蔬菜产业的变化离不开全社会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背景。这30年南京的GDP已达3 775亿元。南京人均年收入城市居民23 100元,农民8 951元。南京的城市比30年前扩大了1倍以上,达6 500 km2,这些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强大原动力。

②科技进步 科技发展不仅推动新品种不断涌现,还推动了蔬菜生产、加工、流通水平的提高。蔬菜产业正向优质、安全、高效、特色、专用、耐贮运的方向发展。用于抵抗自然灾害的新设施面积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种类越来越多。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特别是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得到广泛应用。检测手段不断推陈出新,检测水平不断提高。实行了土壤测土配方施肥。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效益。

③改革创新 创新机制和改革制度促进了南京蔬菜产业发生重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南京市产供销一条龙,成立市蔬菜局;南京市出台菜地管理条例,是最早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基本菜地面积的举措,是工业支持农业的实例,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为南京市蔬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实施菜税挂钩办法、菜建费收取等手段,加快了大棚温室、科技站队、园艺场的建设;2001年成立农林执法支队,法规规章不断健全等,对蔬菜产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法人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产业注入崭新的生产力量。

3 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①南京蔬菜的功能定位不够清晰,我们到底发展什么品种,什么规模,怎么发展,谁来发展似乎仍然没有头绪。

②蔬菜基地建设赶不上城市占用土地的速度,高产、优质基地都相继被占用。如:江东、红花、石门坎、沙洲、雨花、玄武、紫金山等6 667 hm2高产稳产的老菜地全部被征(占)用。高素质的菜农没有了,多少投入都化为乌有。地产蔬菜基地到底要不要了,若要,在哪里,要多少,这些尚无明确的路数。还有,城市发展与保护菜地的关系无法说清,菜地永远是弱势一方。

③一些较大问题重视不够 南京蔬菜产业发展虽然能发现问题,抓住一些闪光点,但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有一些好的产业未形成气候。如:思源有机蔬菜,未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做,还有冷冻、脱水、蔬菜片等加工产业没能做大做强。南京的菜农不是不懂,南京的条件不是不好,而是力度不够,凡是足够重视的,就成了气候,成了大业。如芦蒿、食用菌等。但还有许多已看清了有发展前景的,但没形成力量去推,有好东西没坚持下去,有好苗头没扶持成功。南京蔬菜投入总量无论与兄弟城市相比,还是与其他产业相比,没见到明显的增长。

4 思考

4.1 南京蔬菜的产业定位、发展趋势

“南京蔬菜”,这里要注意的是“南京”、“蔬菜”两个主题词,我们应分析南京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地貌蜿蜒起伏,丘陵、平原兼备,江河湖泊流布其间,水、光、热资源丰富,适宜南北多种蔬菜生长,蔬菜种质资源丰富。南京常驻人口741多万,每年流动人口150万,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南京有多所高等院校,农业科技人才济济,交通四通八达,也是蔬菜的市场枢纽和集散地。这里的“蔬菜”是指一种品种众多、种植多样、各具特色,时鲜、加工并存的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农产品。分析发现:南京蔬菜的社会资源丰富、优越,但南京的自然资源比北方虽有温度和水资源优势,但日照资源短缺,湿度大,夏季暴雨强,温差小的劣势十分明显,而且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人均仅393 m2,把蔬菜放在南京这个大园区内去布局、去发展,我们应考虑实情,讲究科学。我们研究“南京蔬菜”必须将全国甚至国际蔬菜产、供、销的行情考虑清楚,必须考虑到蔬菜不仅是南京蔬菜、市场蔬菜,而且是社会蔬菜。把南京蔬菜放进全国蔬菜的大菜园里去定位。我们没有北方的长日照,没有南方的无霜期,没有农区的土地资源,没有高山的冷凉气候,这就告诉我们,在全国的大菜园中要有作为,必须考虑特色,考虑水平。鉴于南京的条件和蔬菜的特征,南京蔬菜是一个朝阳产业,应该是都市农业的主角。

4.2 推进产业布局,种植结构的变革

南京的10万hm2蔬菜,在全国2 000万hm2菜园中是个小菜园,但小菜园也应有自己的区域化布局。

①南京的农民应把握一个选择 把自己最会种的、最有特色的蔬菜做到规模最大、质量最好,还可以卖到国外。如六合的大圣水芹、雄州的萝卜、龙池的菜秧、浦口的芡实、江宁的果菜、高淳的食用菌、溧水的有机菜、栖霞的野菜等。八卦洲的芦蒿不是大批进入苏果超市(江苏省超市零售业最大的商贸流通企业)了吗。

②南京的大户(企业)应把握一个原则 将自己的基地做成特色鲜明的集约经营的园区。要做真正种植蔬菜、销售商品的法人。这种规模化的集约经营,不能做概念炒作,做资本运作的题材,要有成本核算,要讲科学。一定要有水、电、路配套,有抗御自然灾害风险的必要设施,也不全都是高投入的现代化温室。要面对自己的市场定位,有主攻目标:以南京市场为主的,要主攻无公害的叶菜、多品种花色、配送;以外销为主的要以定单为保障;以加工为主的要以质量、品质为基础。

③在传统的粮区推广、引导多种粮、菜轮作的种植模式 即水稻+N的种植模式。粮菜轮作的最大好处在于维护了粮食的基本稳定,可以避免粮食风险,还可以利用水稻后茬种植蔬菜增加经济收入。同时还可以将粮农冬闲变得有业可操,有钱可挣。这应是我们蔬菜工作者、技术服务者的一个重要舞台。

4.3 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优化蔬菜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

①大力推进蔬菜规模经营 三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为土地流转提供了政策,是规模经营得以发展的极好时期,应大力组织蔬菜生产的产供销三方认真学习,吃透精神,把握时机,适时大力推进。应积极鼓励蔬菜生产的园区、公司、大户参与到土地流转、拓展中来,这是一个历史的机遇。让这些规模基地发展成一批基础设施齐备的、旱涝保收的、按标准化生产的、高产优质的蔬菜生产基地。

②使行业协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在蔬菜产业中起到真正的作用 生产组织方式的优化实际上是生产关系的调整,现在蔬菜生产能力、消费市场需求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组织方式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生新的变革。这方面的工作既是调整蔬菜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全社会还未达到一定的重视程度。让合作社、行业协会培育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有较大影响力的优质农产品品牌。

③提高分散种植农户的组织程度 现阶段城郊结合部一户几亩地的种植方式,他们离城市近,有市场需求,既可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又可解决自家生计。对这种方式的态度,一要允许存在;二要注重质量管理。可以打破原有的生产队、生产组、行政村的界线,以菜农的品种,行业分类,自愿组织成立协会和合作社。这种合作社可以到工商部门注册,以正当法人资格进入社会的金融、科技、市场等领域,有利于技术传播,资金扶持和维护权益。如江心洲的韭菜,双闸的叶菜,八卦洲的芦蒿等。这既是对市场灵活有效的调节,又是兼顾近郊发展阶段性的合理对策,这种方式的生产量目前约占南京自产菜总量的1/3,以后会越来越少。

4.4 政府该管的要管到位

①研究新时期蔬菜的风险与机遇 大城市的蔬菜应定位于全国流通繁荣市场,本市基地稳定市场。经2008年大雪的考验后,南京应该考虑保证本地供应的蔬菜基地的建设:建在那里?建多少?种什么?在全国拉动内需的形势下,蔬菜产业如何抓住机会,快速发展。

②研究建立新时期蔬菜投入和保险机制 整合投入资金。政府投入保障顺利发展,社会资本促进大力发展。加大财政投入补贴力度,提出有效吸引社会资本的办法。做好资金的使用和监管,提出蔬菜产供销中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的保险政策,并尽早实施。

③研究推进公益性服务的举措和政策 将全市行政、事业、学校、科研、区县等蔬菜科技干部组织起来,每年就产业发展和农民关切的重要课题组织重点突破,这样可以有效地整合全市的科技力量,做出一些实际成绩来,如针对老菜农基本流失的现象应狠抓菜农的技术培训,网上销售的应用等。应该真正解决公益性服务的事业费来源,确保农技推广体系履行公益职能。

④研究推进蔬菜合作组织的政策办法 将上下的行政指挥转变为以中介、合作组织为载体的政策引导和公益性服务上。可以有力推进中介合作组织的建立,使农民受益,使产业发展。

⑤研究如何整合农业行政执法体系 在质量监管、资源保护、农业投入品的打假护农上应管理到位。科学行政,依法行政,创新举措,保障发展。

猜你喜欢
南京蔬菜
“南京不会忘记”
蔬菜“涨疯”,咋了?
“难吃”的蔬菜也有“过人之处”
奇怪的蔬菜
蔬菜
南京·九间堂
南京院子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
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