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杓型高血压病人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调查

2010-06-22 02:10童素梅于桂香魏豫东张晓艳
护理研究 2010年23期
关键词:高血压病知晓率血压

童素梅,于桂香,魏豫东,张晓艳

非杓型高血压病人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调查

童素梅,于桂香,魏豫东,张晓艳

人类的血压变化存在昼夜节律性。血压的典型周期表现为白天有两个峰(09:00和19:00),下午有个稍低点(15:00),而在夜间有显著的下降(03:00)[1]。血压在夜间休息期间比白天活动期间要低,就称为“杓型”,反之则称为“非杓型”[2]。临床资料表明,非杓型高血压病人比杓型高血压病人有更严重的靶器官损害倾向。这些靶器官包括心、脑、血管和肾脏,尤其对心、脑血管有较高的危险度[3-5]。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非杓型比杓型预后更差[6,7]。因此,我们进行了非杓型高血压病人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调查,以期更好地指导非杓型病人的高血压防治工作,并为开展高血压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科学根据。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2月—2008年12月随机抽取内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的非杓型高血压病人100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将收缩压(SBP)≥18.7 kPa(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12.0 kPa(90 mmHg),或本次血压正常,而近2周内服用降压药者,诊断为高血压病人。按照公式血压昼夜差值(NRR)=(白天平均值-夜间平均值)/白天血压×100%,可以计算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的百分数,超过10%的即为杓型[4],低于10%的即为非杓型[5]。

1.2 方法 采用电话访谈式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102份,有效100份。调查问卷包含7个部分:①病人基本情况;②高血压知识;③相关行为危险因素;④高血压临床表现;⑤高血压的治疗;⑥非杓型高血压管理需求;⑦病人对非杓型高血压管理建议。由实习护生担任调查者,经统一培训后进行调查。所有调查资料经核对无误后,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100例中,男44例,女56例;年龄为26岁~91岁,平均63.6岁,20岁~49岁11例,50岁~59岁 22例,60岁~69岁28例,70岁~91岁39例;病程1年~69年,平均11.7年;文化程度:文盲 4例,小学及初中20例,高中及以上76例。

2.2 非杓型高血压病人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情况(见表1)

表1 非杓型高血压病人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情况 例

2.3 非杓型高血压病人对疾病管理及需求知晓情况(见表2)

表2 非杓型高血压病人对疾病管理及需求知晓情况 例

3 讨论

对高血压知识进一步分析发现,非杓型高血压病人对诊断标准、危险因素等常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但对治疗高血压需进行危险因素分层等专业性较强的知识认识不足,说明高血压病人对疾病知识认识的不均衡性,要求医护人员今后在工作中要做到耐心、详细地讲解。尤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仅在院内要向病人作高血压的常识宣教,还要在院外经常对病人作高血压病的多方面宣教,通过多次系统的宣教,使病人能对高血压病有较全面的认识。

研究表明,夜间血压下降减弱或消失的高血压病人,不仅会发生左室肥厚、心血管事件、脑血管疾病,而且有肾脏损害[8],非杓型比杓型更为严重。非杓型高血压病人对非杓型高血压的知晓率严重不足,知晓非杓型高血压定义的仅为3例,知晓非杓型高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率的为0,知晓非杓型高血压中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更高的仅为1例。84例不知对非杓型高血压采取何种管理措施,75例觉得有必要提高自己对非杓型高血压方面的知识,98例无非杓型高血压知识相关材料。表明非杓型高血压病人无法通过有效途径获得非杓型高血压相关知识资料,对非杓型高血压的知晓率极低,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使非杓型高血压病人认识到非杓型高血压及其意义,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到减少非杓型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健康教育要经常化、制度化,要求社区医务人员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沟通能力,加强非杓型高血压有关知识的宣传,深入家庭进行指导,切实做好三级预防,提高非杓型高血压病人的知晓率,进而预防并控制其发生。同时,广大医务工作者要改变观念,不仅要做高血压病的治疗者,更要做防治高血压病知识的传播者,充分利用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赖心理,开展健康教育。所有高血压病人,包括需予药物治疗的病人均应改变生活方式,这些措施包括戒烟、减轻体重、减少过多的酒类摄入、适当运动、减少盐的摄入、多吃水果和蔬菜、减少食物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和脂肪总量、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8]。血压控制达标是降压治疗策略的核心。除了宣传教育外,重点在落实,由责任医师和护士督促已确诊高血压的病人定期体检并做好记录。对病人的治疗要做好跟踪随访,督促病人规律服药,力争血压达标。对间断服药的病人要做好记录,了解原因,帮助解决问题。对从未服药者,要跟踪记录,讲明高血压的危害,促使其积极治疗并达标。应用降压药来降低血压虽不能解决高血压病的病因治疗问题,但及时恰当地降压能减轻因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心悸、失眠等症状,并可减少由于持续性高血压所引起的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和器质性病变。因此,合理应用降压药仍然是目前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措施之一[9]。通过定期体检、治疗、跟踪随访,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预防或控制症状,对目前仍然有症状者,督促其尽快就医。提高控制血压的达标率,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影响血压达标的环节很多,也比较复杂,除了与知晓率、治疗率以及生活行为改变等因素有关外,在已实施降压治疗的病人中,治疗方案是否有效和病人治疗依从性高低是重要因素[10]。联合治疗方案采用不同降压机制的药物以合适的剂量进行不同组合,有可能针对临床不同类型高血压的治疗需要,在血压控制、靶器官保护和代谢方面发挥协同效应。而固定剂量联合不仅减少药片数量,简化治疗方案,提高了服药依从性,而且使联合治疗方案对病人具有更强的制约性[11]。

[1] Degaute JP,Vande BP,Linkowski P,et al.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24 hour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patterns in young men[J].Hypertension,1991,18:199-210.

[2] 邵光方,童建.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J].高血压杂志,2002,10(4):193.

[3] Verdecchia P,Schillaci G,Borgioni C,et al.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A potent predictor of total cardiovasculars risk in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1998,32:983-988.

[4] Kohara K,Jiang Y,Igase M,et al.Postprandial hypotensionis associated with a symptomatic cerebrovascular damage inessential hypertensive patients[J].Hypertension,1999,33(1/2):565 568.

[5] 倪士功.高血压病人血压节律对靶器官影响的探讨[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0,10(3):438-440.

[6] Ohkubo T,Hozawa A,Nagai K,et al.Prediction of stroke by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 gversusscreenin g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s in ageneral population:The Ohasamastudy[J].J Hypertens,2000,18(7):847-854.

[7] Imai Y.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ambulator blood pressure[J].Blood Press M onit,1999,4(5):249-256.

[8]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全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20.

[9] 张维忠.降压联合治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5):385-386.

[10] 周兰.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0,8(2C):550-551.

[11] 陈新濂,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64.

(本文编辑 张建华)

A survey of awareness of non -scoop type of hypertension patients about hypertension -related knowledge

Tong Sumei,Yu Guixiang,Wei Yudong,et al
(Third Hospital of 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 China)

1009-6493(2010)8B-2097-02

童素梅(1967—),女,北京人,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从事心内科护理研究,工作单位:10019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于桂香、魏豫东、张晓艳工作单位:10019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2010-01-12;

2010-05-20)

R473.5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0.23.014

猜你喜欢
高血压病知晓率血压
基于“脾为生痰之源”探讨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
社区老年人群早期胃癌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稳住血压过好冬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三种血压测量法诊断标准各不同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健康教育知晓率
提高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社区全科医师糖尿病三级预防知识知晓率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