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服务天地宽——荆门市东宝区职教中心面向“三农”办职教

2010-06-25 05:48黄立明职教天地
湖北教育 2010年6期
关键词:职高职教三农

◎/本刊记者 黄立明 《职教天地》记者 张 凯

在第五届“荆门市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候选人——农民吴传宝。这个远近闻名的“甜柿大王”,在培育的500余株甜柿中,有20多株从去年开始挂果,由于其品种的品质高,今年还没到开花季节就已经全部被高价预定。从华农园艺系毕业回家创业的吴传宝,创业路上曾走过不少弯路。谈起今天的成功,他对荆门市东宝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一个劲地表示感激。

东宝区职教中心本部地处荆门市城区内,一所城市里的职教中心,却与“农”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农服务的特色不仅没有影响生源,而且招生一年比一年火爆,农民也在学校的为农服务中得到了实惠。学校由此走出了一条带着浓郁土地之香的特色办学之路。

把培养扎根农村的“永久牌”人才作为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

东宝区辖2个街道办事处、7个乡镇,辖区内的几所职业学校分布在市区和2个乡镇。整合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成为区委、区政府的一件大事。

整合的目的是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增强区域内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东宝区潜在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一方面,东宝区境内山川秀美,森林资源丰富,还有全国八大人工水库之一的漳河水库,库区、山区人口占有比例相对较大,全区的食用菌栽培、畜牧养殖、林果栽培、庭院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

另一方面,受传统服务“打工经济”的职教办学模式影响,东宝区区域内职校重复办学、重复办专业现象明显,专业设置出现“趋城化”“趋工化”和“趋同化”,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没有立足于为本地服务,没有扎根农村的“永久牌”人才,培养的人才大多是“飞鸽牌”“凤凰牌”,成为推进全区农业产业化的瓶颈。

利用资源整合的契机,面向“三农”办职教成为区委、区政府领导的一致意见。

2006年8月,东宝区政府对原栗溪职高、子陵职高、龙泉职业中学、浏河中学进行整合,组建了荆门市东宝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辖浏河、子陵、栗溪三个校区,分别位于城区浏河中学、子陵铺镇和栗溪镇。立足东宝工业园区经济,把浏河校区建成工业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围绕发展东宝生态农业经济,把子陵校区建成农业专业人才基地,重点开设农学、蔬菜种植、淡水养殖等专业;围绕山区特色经济,把栗溪校区建成特色产业的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开设园艺、花卉、食用菌、畜牧兽医等专业。

重组后的区职教中心提出通过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落实区委、区政府面向“三农”办职教的战略。“个十百千万”工程即建成1个远程职业技术教育平台;精选10个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各校区根据所处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分别确定2—4个主导品种或主推技术,设计出推广计划;培训100名技能型实用人才,各校区分别从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后未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社会青年中,选择30—40人作为相对稳定的实用技术培训对象进行跟踪培养,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创业技能和1—2项主推技术;联系1000个实用技术应用推广示范农户,各校区分别从本地区科技示范户、跟踪培养的社会青年家庭和在校职高生家庭中选择200—400户建立实用技术推广点进行跟踪服务;编发10000份实用技术培训资料,各校区每年分别印制3000—4000份实用技术推广资料发放到户,同时,建立培训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

在东宝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时期,职教中心结合东宝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实习示范推广基地的功能,积极引种、试验、推广农产品的优良品种。如茶叶无性繁殖技术的推广,优良品种如翠扇大豆、无蔓豌豆、肉鸽、美国鱼、黑稻、薄壳核桃等项目的推广都取得良好的效果。2009年,子陵校区在校外基地上推广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掀起了子陵镇大棚蔬菜种植的热潮。现在,该镇大棚种植已形成一定规模,对推动全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既传播农村实用技术,又培养新型农民,才有新农村。”东宝区职教中心校长杨立杰介绍说。目前,学校逐步形成了“支持农业发展,服务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职业教育特色,构建起了为农业集约型、规模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的职业教育体系。

把课堂搬进田头,把农民请进教室

职教中心建立了,为“三农”服务的规划做好了,如果得不到农民的认可,一切都是白费。东宝区职教中心把传播农业实用技术,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作为抓手。当职教中心准备推广水稻栽培和香菇种植新技术时,遇到了他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农民不买账,准备好的课堂没有一个农民到场。他们说,自己种了几十年的水稻和香菇,都是“老把式”了,还需要什么培训?

如何提高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学校决定先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农民从培训中看到实惠。

栗溪、马河等乡镇地处荆门市城北山区,因光照条件差、气温低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产量低。栗溪镇桑树垭村刘以贵种水稻4.5亩,2006年以前只能收稻谷两千斤左右,年年借粮食吃。职教中心的季安成老师主动上门服务,指导他种植“天优18”良种稻。连续两年,他家的稻谷产量翻了一番,不仅口粮有了保障,而且还有余粮出售,东宝区农业局还在他家的稻谷丰收时召开了百人现场会。

春栽袋料香菇经历夏季高温季节,容易“烧袋”,是农民的一大难题。职教中心的刘祖泉老师将课堂搬进了菇棚,实地讲解袋料香菇度夏的秘诀,老百姓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职教中心的老师是行家!”

“跟着职教中心的老师学技术真的可以增产增收”的消息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从田间地头的课堂中看到了实惠的农民,对学校组织的培训兴趣大增。每次一组织培训,东宝区职教中心的远程教室就会被来自各地的农民挤得水泄不通,有不少农民为了参加这个培训班不惜赶上百里山路。

为了把田间地头的课堂办好,学校实行划片服务制度,教师人人都有“责任区”,在农技服务上做到村寨全覆盖,村民一个电话,或者一个口信,教师就会服务上门。学校在节假日期间,通过在校学生发放、回收问卷调查表,了解农民遇到的技术问题,主动上门指导,解决他们的难题。

学校把培训送到田间地头

学校采取“长短结合、以短为主”的方式,灵活运用课堂理论教学培训、现场示范培训、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报刊资料培训等多种形式。除了每月开展一次大型远程农业技术培训活动外,学校还通过办展览、印发资料、现场讲座、现场示范、有奖知识竞答等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学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收集、整理各类资源和信息,并通过《农村科教》小报及时向农民发布有关农产品产销信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眼看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如此高涨,杨立杰校长既高兴又有些担忧:“把农民请进了教室,就应该为农民增收负责。”职教中心坚持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做文章,做到培训了就有效果,就能解决问题。

东宝区每年栽培的袋料香菇超过500万袋,但近几年来,香菇经济效益严重下滑,由以前的每袋平均近5元下降到不足3.5元。通过走访调查及模拟实验,学校食用菌专业的老师找到了原因。围绕让菇农每袋增收0.5元的目标,学校开展了大规模的香菇栽培技术培训活动,并迅速编写《高产袋料香菇的几点措施》的培训资料,发放到菇农手中。经过培训,袋料香菇的品质提升了,产量提高了,效益增加了,菇农的眉头舒展了。针对收集来的信息,学校还分别开展了家畜、野禽饲养,意杨、泡桐栽培与管理,农作物田间管理,果树嫁接与管理等技术培训等。农民都是怀疑虑而来,载满意而归。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栗溪镇马集三组村民吴传宝从职教中心毕业后,对口升学到华中农业大学,从华农园艺系毕业后,回乡自主创业,在自家房前屋后栽植了多种花木盆景、景观树以及各种果树,准备朝旅游休闲农庄发展。但无论是果树还是景观树,种类虽多,数量却有限,不足以形成规模。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又不能进行房屋兴建和改造,休闲山庄计划也搁浅。东宝区职教中心栗溪职高在了解这一情况后,进行实地调查,认为其设想不错,但与现实差距太大。为此,学校帮他重新设计致富蓝图:先瞄准市场,发展单一品种,待形成规模见效益后,再朝休闲农庄方向发展。在学校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将山林改果园,边改边种,用高枝换头的方法在冬柿子树上嫁接了日本甜柿。2008年9月,吴传宝收获了第一批甜柿子,因为山里昼夜温差大,柿子糖分高、口感好,当年销售就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尽管甜柿子的销售很理想,但吴传宝的柿园目前一年的产量才1000多公斤,想将产品打入超市,真正实现规模经营还有一定的差距。学校一方面指导他在园内安装了频振式自动灭虫灯,培育甜柿幼苗,另一方面引导他向周边群众推广甜柿种植,让甜柿在山区结“富”果。

刘祖全老师正在指导学生

山区农民创收不易,投资风险也比较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有一定的难度。东宝区职教中心把示范户作为农业科技普及的排头兵,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作用,通过点燃一盏灯,达到照亮一大片的效果。学校还专门建立科技示范户档案,从技术扶持到经营指导开展全方位服务,做到推广一个项目,带动一片群众致富。学校还充分发挥人才优势,针对农村种、养大户,实行技术包干指导,每个点定一名专业教师。学校鼓励教师同乡镇、村、组、农户实行多层次的产业联合经营开发,乡镇、村、组、农户出土地和劳动力,教师提供资金、物资和技术,双方签订合同,收入按比例分成,风险共同承担。实践证明,联合经营,利益均享,风险共担,技术共享,对解放农民思想、开阔农民创业视野、提高农民种养技术等,效果良好。子陵职高校区与该镇农民李伟签订种养协议,学校出技术找销路,李伟出资金出基地,共同养殖美国鱼,如今,李伟富了,前来取经的人也络绎不绝。

“职业学校要想有所作为,就要真正为当地老百姓办点实事,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才能办出特色。”东宝区教育局分管职业教育的副局长喻章津认为,为“三农”服务,是农村职业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几年来,学校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1200余人,年平均收入13217元,高出一般劳动力的48.4%。参训人员中,已有82人被招聘为乡镇(含职能部门)干部,679人成了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用带研究生的办法带未来的农业专家

园艺专业的学生正在实习

“黑木耳大田全光栽培,喷水是很重要的一环。你看,像这样出现大量耳芽的菌袋,喷水时就应适当增加次数或者延长每次喷水的时间。”在东宝区栗溪镇裴山村王万力的黑木耳种植基地上,职教中心教师刘祖泉边查看长势,边现场指导他的嫡传弟子陈勇。看着刘老师手把手地教学生,虽然自家这两万多袋的袋料木耳也是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搞起来的,十多年前毕业于栗溪职高的王万力还是有些羡慕地说:“我也是刘老师的学生,只是那时没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在栗溪镇,刘祖泉的名气,除了他在食用菌栽培方面的技术外,还有他招收学生的特殊要求:一是必须家里有相关的食用菌栽培的产业;二是承诺学生毕业后年收入至少要达5万元。目前,刘老师带有四个专职学习食用菌栽培的学生。“跟刘老师学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学生,享受的是‘研究生’的待遇。”东宝区职教中心栗溪职高校长周进告诉记者,学校这种培养方式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为家庭带来看得见的好处。

职教中心要培养出未来的农业专家,教师首先就应该是农业专家。东宝区职教中心大力倡导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成名成家。2010年初,东宝区职教中心子陵职高的副校长罗炎华有了一个新头衔——理事长。罗炎华研究魔芋有近十年的历史,是湖北省魔芋软腐病防治研究攻关课题的成员,对魔芋软腐病防治有较丰富的经验。魔芋是21世纪极具开发潜力的植物,它在工业、农业、食品、医药上都有广泛的用途,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应东宝区教育局号召,罗炎华牵头的魔芋种植攻关小组攻克了选种、遮荫降温、病害防治等主要技术环节的难关,并在学校进行了大面积试种。2010年初,子陵、仙居两地二十多位农民联合成立了荆门市芋鑫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罗老师被民主推选为理事长,该合作社也成为学校的又一个魔芋种植实习基地。

东宝区职教中心大胆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在涉农专业的教学中突出“三性”,即龙头性、地方性和示范性。充分发挥学校实习基地的作用,让每个学生在掌握一门农业技术的同时,毕业后能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发展自己的产业。

学校还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让涉农专业的学生在学好专业理论课的同时,也有充足的时间到基地进行实践探索。东宝区职教中心栗溪职高建成袋料木耳示范基地,共栽培袋料木耳一万袋,其中浙江916号、华农神农15号各4000袋,新科2号、林梅3号各1000袋,前两种用于品种对比实验,后两种用于技术攻关。另外,该校还将学校东面的荒山改造成带形梯地,创办了新品种种植示范园,现已引进开发枇杷、冬枣、板栗、油桃等10多个科研示范品种,并试种成功。东宝区职教中心子陵职高建起“一园、二场、三苗圃”示范基地。“一园”即科技星火园,面积8亩,主要用于名优果茶、名贵药材、花卉等优良品种的实验研究。“二场”即种植场和养殖场,其中水稻育种试验田20亩,果树基地80亩,蔬菜基地15亩,养鱼水面30亩,养猪场1个。“三苗圃”即花卉苗圃、果树苗圃、绿化苗圃。这些实践基地集科学实验、教学实践、科技示范等功能于一体,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校园学知识技术,在种植园实习实践,在家园普及推广。”东宝区职教中心的办学模式得到东宝区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区委常委、副区长蔡传德到区职教中心子陵职高进行工作调研时,对职教中心给予高度赞赏:“农村职教就是要立足‘农’字谋发展,培养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发展有基础的‘四有’新人。”

猜你喜欢
职高职教三农
《辽宁职高学报》征稿启事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新课改下的职高物理实验教学初探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培养“工匠之师”,赋能广东职教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职高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