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芪健胃汤对中晚期胃癌血清VEGF-C表达的临床研究*

2010-07-05 11:05江苏省中医院肿瘤内科南京210029
陕西中医 2010年9期
关键词:参芪淋巴管胃癌

舒 鹏 江苏省中医院肿瘤内科(南京 210029)

在我国发病率较高的胃癌,其血行及淋巴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 VEGF家族的主要成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既能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又能促进血管渗漏,在胃癌的生长、转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2]。因此,本项目拟通过对健脾益气为主的参芪健胃汤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血清VEGF-C水平影响的研究,寻找提高胃癌患者 5年生存率、减少转移复发的风险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

临床资料 选择从 2007年 9月至 2009年 3月在江苏省中医院肿瘤科住院的Ⅲ~Ⅳ期胃癌患者 60例,年龄在 18~70岁之间,其中,男性 39名,女性 21名,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

治疗方法 参芪健胃汤组方:黄芪 25g,薏苡仁40g,党参 15g,茯苓、白术、白芍、半夏、苏梗、枳壳各10g,陈皮 6g,炙甘草 5g。于化疗前 1周开始持续服用至化疗 4周期治疗结束,2次 /d,每次 200mL。

化疗方法:采用 FOLFOX2方案:奥沙利铂 85~100 mg/(m2◦ d),静滴 2h,第 1d,14d重复;亚叶酸钙200mg/(m2◦ d)静滴 2h,第 2d,14d重复;5-氟脲嘧啶400mg/m2静滴 2h,第 1d,14d重复;5-氟脲嘧啶600mg/(m2◦ d)静滴 22h,第 2d,14d重复。 治疗组采用化疗配合参芪健胃汤口服;对照组单纯化疗。

实验方法 血清标本的收集与保存:所有胃癌患者于手术前 1d及手术后 4周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5mL,室温放置 30~60min后,5000 r/min离心 10 min分离血清,将血清分别放入 2m LEppendorf管中,-80℃低温冷冻待检。

试剂、仪器与检测方法:血清解冻后严格按照VEGF-A的 ELISA检测试剂盒(美国 BD公司 )说明书进行操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游离状态的 VEGF-C,用 BIO-RAD 550型酶标仪于 450 mm,490 mm处分别测的 V EGF-C的 OD值。根据标准曲线得出 VEGF-C浓度。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0.0统计软件包处理,VEGF,Endostatin测定值以±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 Mann-Whitney U检验。

治疗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 VEGF-C表达的变化 治疗组治疗后血清 VEGF-C表达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 VEGF-C表达 (±s)ng◦ L-1

表1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 VEGF-C表达 (±s)ng◦ L-1

注:t=7.514,P=0.0009。

时 间 n(缺失) 血清 V EGF-C表达水平治疗前 30(0) 358.293± 45.187治疗后 30(0) 245.593±33.85

治疗组治疗后 VEGF-C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 VEGF-C表达 (±s)ng◦ L-1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 VEGF-C表达 (±s)ng◦ L-1

注:t=5.364,P=0.002。

组 别 n(缺失) 血清 V EGF-C表达水平治疗组 30(0) 245.593± 37.488对照组 30(0) 289.797± 25.136

中医症状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腹胀腹痛、消瘦乏力积分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 t=6.612,P=0.0005,与对照组比较 t= -2.809,P=0.033;▲与治疗前比较 t=2.249,P=0.022,与对照组比较 t=-1.874,P=0.002。

治疗组(n=30)对照组(n=30)症状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腹胀腹痛 3.40± 1.07 1.43± 1.23△ 3.40± 1.40 2.63± 1.93食欲减退 3.40±1.07 1.67±1.18 2.80± 1.52 2.00± 1.89消瘦乏力 1.17± 0.460.93± 0.37▲ 1.03± 0.49 1.23± 0.73恶心呕吐 0.40±0.50 0.07±0.25 0.30± 0.47 0.17± 0.38呕血黑便 0.10±0.31 0.00±0.00 0.13± 0.35 0.00± 0.00

证候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后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有效人数均多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治疗后两组患者骨髓造血机能的变化 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出现Ⅰ°、Ⅱ°、Ⅲ°骨髓抑制的例数及骨髓抑制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证候疗效比较

表5 两组治疗后骨髓抑制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后肿瘤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后比较,各项肿瘤标志物均无显著差异(P> 0.05),见表6。

表6 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的比较(±s)

表6 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的比较(±s)

治疗组 对照组肿瘤标志物 n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CEA 30 4.94± 1.67 5.93± 3.07 4.62± 1.47 6.29± 3.23 CA125 30 33.95± 11.67 29.49± 10.84 34.10± 10.53 34.11± 13.32 CA199 30 46.22± 17.83 44.42± 13.59 53.36± 18.46 44.71± 13.46

参芪健胃汤能下调胃癌患者外周血 VEGF-C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可有效改善化疗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化疗药物的血液学毒性。

讨 论 到目前为止,胃癌的复发和远处的转移是患者的最终死因[3],因此,探讨胃癌生长及转移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量研究表明,新生血管、淋巴管的形成,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

VEGF-C是已知的主要淋巴管形成生长因子,它通过对肿瘤间质新生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的调控,促进肿瘤的淋巴管形成研究 V EGF-C的调控因子对于肿瘤的病理学研究和临床肿瘤防治有重要作用[5]。通过抑制胃癌细胞分泌VEGF-C或阻断 VEGFC与受体 V EGFR-3结合,抑制胃癌淋巴管的形成,进而抑制胃癌的淋巴转移,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一个新靶点。以 VEGF为靶点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如贝伐单抗、索拉菲尼等已开始进入临床应用阶段,然而,其价格十分昂贵,阻碍了其大规模的推广使用。

根据刘沈林教授多年经验所创之参芪健胃汤,方中党参、黄芪、茯苓、薏苡仁益气养血健脾;陈皮、法夏、苏梗、枳壳理气化湿和中;麦芽、神曲、山楂畅胃快膈,使补而不滞,恢复中焦运化之常,虽不补而自补;大枣、甘草甘缓调和。诸药共奏甘温培中、健脾助运之效。

本研究表明:参芪健胃汤对胃癌患者血清 VEGFC表达具有抑制作用,同时,能有效改善化疗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化疗药物的血液学毒性。由此我们认为,VEGF-C可能为参芪健胃汤治疗胃癌的分子靶点之一,从而从抗血管生成的角度进一步阐明了健脾复方对胃癌的治疗机理。今后,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为中医药抗肿瘤复发转移机制提供新的依据,并为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开辟新途径。

[1] KakejiY, MaeharaY, SumiyoshiY,et al.Angiogenesis as a target for gastric cancer Surgery.2002,131(1Suppl):S48-54.

[2] 叶春祥.VEGF-C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研究进展[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8,29(6):60-62.

[3] 杨洪生,杨宇飞.胃癌中西综合治疗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

[4] 罗 君,吴小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J].重庆医学,2007,36(7):663-665.

[5] 龚 宇,胡国华.V EGF-C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32(12):1353-1356.

猜你喜欢
参芪淋巴管胃癌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胸内淋巴管瘤诊治进展
UPLC-Q-TOFMS/MS法分析参芪降糖颗粒化学成分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参芪苓口服液的薄层色谱鉴别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
聚桂醇治疗左腋下巨大淋巴管瘤1例
参芪血痹方联合西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
参芪养髓方治疗多发性硬化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