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途径

2010-07-19 09:31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6期
关键词:狂人日记鲁迅作业

陈 强

作业的布置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上课的延续。其直接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智力,以及各方面的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界的同仁们清晰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科特点的正确把握,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本人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对语文作业进行了创造性的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巩固——提高式

语文老师每上完一节新课之后,几乎都要布置抄写生字词的作业,有的还明确规定抄写的遍数。这样孤立地让学生抄写字词,学生到后来也只能干巴巴的记住这几个字词,有的甚至还不一定记住。这样机械的抄写,学生在抄写中失去了思考,在抄写中丢掉了想象,在抄写中产生了厌烦,久而久之,学生成了木偶人。语文也黯然失色,索然无味。而我却让学生用本课的生字词写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把写得好的同学的段落或文章读给大家听。这样做既鼓励了好学生,又引导了写得不好的学生,既巩固了生字词,又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既锻炼了学生谴词造句的能力,又锤炼了语言。

二、仿写——借鉴式

“仿写出新品。”俄国伟大的作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自然派的创始人——果戈理,于1835年创作了《狂人日记》,作者只是对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而20世纪初鲁迅也创作了《狂人日记》。这两篇小说虽然有相同之处,但鲁迅的《狂人日记》其思想性、艺术性远远超越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鲁迅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礼教和家庭制度的的弊害”,它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志在改造社会和人生的革命主义情怀。鲁迅的《狂人日记》堪称“五四”新文学彻底反封建的战斗“宣言”,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由此看来,模仿完全是可以写出佳作的。

我们学习的课文为学生的借鉴提供了范例,学习后应让学生模仿写作。实践证明,模仿写作会收到满意的或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梁衡的《夏感》有这样的佳句:“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学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按照其句式以“夏之色”、“冬之色”开头各仿写一个句子。学生这样写道:“夏之色为暖的黄,如麦浪,如玉米,象征着丰收的希冀。冬之色为寒的白,如瑞雪,如冰块,蕴含了万物的苏醒。”学习了《看云识天气》后,学生依照“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的句式,以“远远的霓虹灯亮了”为开头练习写作,他们写道:“远远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治了人们爱美之心,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一组写景散文后,让学生写春、夏、秋、冬的景物。学生们妙笔生花,写出了至純至美的《家乡的早晨》《美丽的微山湖》《可爱的秋》《夏颂》等文章。经老师推荐,有的文章在报刊上刊登,有的文章在上级举办的“爱家乡,颂家乡”的征文活动中获奖。

三、续写——创造式

课本的选文大都是精典,文质兼美,其中富有想象力的文章时刻拨动着学生们好奇的心弦。例如,学过《皇帝的新装》之后,让学生们发挥想象,依据课文背景,情节发展,续写了游行大典结束后的故事,其情节曲折,富有新意,让人捧腹大笑。

总之,科学地布置语文作业不仅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而且能够使课堂教学真正达到最优化,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铜山县马坡镇王堂中学)

猜你喜欢
狂人日记鲁迅作业
论鲁迅对启蒙的怀疑
孔乙己
鲁迅《狂人日记》的隐喻式写作风格探讨
浅谈《狂人日记》中的隐性对话
作业
鲁迅对人性的考察和有关国民性的改造
阿迅一族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