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入词语世界挖掘深邃文旨

2010-07-19 09:31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6期
关键词:歌会品析紫藤萝

范 群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语文教育专家陈钟梁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常见的词语教学模式是,教师带领学生认读之后,请他们谈对词语的初步理解,然后就进入课文内容的分析。这样的教学,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那些充满了“温度”的语言、饱含着“冷暖”的字词没有得到重视,忘记了“片言只语总关情”。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品析语言、咬文嚼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能自如地驾驭语言文字。不仅如此,咬文嚼字如果找准了“字”,还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聚焦片言只语,即抓住篇章中关键词语,用最有效的手段、最有效的时间、最有效的教学语言实现教学目的。如果抓住了关键词句,品出作品美妙之处、深邃之意,那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抓对比性词语,品出作品美妙之处

对比性的词语,在课文中是很常见的,作家或刻意选用,或从笔端自然流淌出来,都颇具表现力。它能突出人物形象,反映作者的态度和情感。教师在教学时如果抓住这些词语进行比较、品味,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行道树》中有这样的两句:“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这里,教师就应该抓住一“玩”一“熬”做些文章。首先,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原始森林中的树如何吮吸着大自然的甘露,欢快地和白云嬉戏;而行道树如何在这抖不落的烟尘中坚持挺立,迎接旭日。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读“玩”的时候,学生要读出原始森林的树那份悠闲自在、快活无边的心情,而读后“熬”字时,则要读出街道树的一份坚持、一份顽强。通过对一“玩”一”熬”的想象和朗读,让学生领悟到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方式,生动地表现了原始森林的树木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传神地写出了行道树在寂静中、在黑暗中、在不被理解孤独中的对责任的守望和坚持。通过对这两个对比性强烈的词语的教学,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再如《紫藤萝瀑布》,文章描绘紫藤萝花时,有这样两句:“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同样写紫藤萝,前一句作者用“推着挤着”一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眼前的花像一群顽皮的孩子,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而作者回忆十多年前的紫藤萝,则用“挂”、“试探”这两个词,表现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连花也不敢大胆地开放,呈现稀落伶仃的状态。教师引导学生对这几个词语进行比较和品味,学生就会感悟到,花会暂时遇到不幸,但是再不幸,也无法抑制生命的勃发,花的使命就是开放。这就为揭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个主题做了很好的铺垫。对比性的词语常常暗含在字里行间,或者是在描绘事物状态时对比,或者是在表达情感时对比,或者是在叙述过程中对比。如果把运用对比性词语的句子比作一条线的两端,那么一旦我们找到了这两端,并“拎住”它们,深入品析,就能带动全篇的学习。

二、关注反复出现的词语,解读作品深邃之意

当词语被作者作为抒发情感工具的时候,每一个词语都是有温度的。当同一个词语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时,它的温度是不一样的,是特别值得推敲的。品味这些重复词语,或涵咏朗读,或创生语境,学生就会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解读出作品的深邃之意。

《云南的歌会》中出現两次“有意思”一词,一处是:“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另一处写道:“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还有沈从文先生在《湘西苗族的艺术》中写到:“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温州名师杨聪敏锐地捕捉到了“有意思”这个词,围绕这个词探讨散文的主旨,他提出这样三个问题:作者既然写的是一场歌会,为什么说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两个句子中的“有意思”意思一样吗?如何理解“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这句话。通过讨论,明确第一个“有意思”应该是有趣,惹人喜爱,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到在这个热爱歌唱的民族的影响下,连云雀也成了大自然的歌唱家,歌会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再说第二个“有意思”,是“有特色的”意思,因为要一连唱三天才散场。最后再挖掘《湘西苗族的艺术》中“有意思”的深刻含义。结合对文中“活”字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作者真正感到有意思的是人身上的活力、活气、鲜活劲儿,作者之所以要写云南的歌会,就是要通过记叙歌会这种形式,歌颂生命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歌颂人身上的蓬勃的生命活力。

重复出现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些含义相同,有些含义不同,要先理解含义,然后再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鲁迅的《雪》中出现多次“旋转而且升腾”。原文写道:“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仔细分析,不难体会到第一次出现“旋转而且升腾”是描写朔雪的状态蓬勃有力;第二次是就雪的威力来说,修饰“闪烁”一词;第三次构成的四字短语,修饰北方的雪,这时作者的情感达到了最高点,这里有对不屈的斗争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的战斗的倔强精神。所以在赏析朔雪的个性精神时,只要抓住了反复出现的这几个词语,学生就能很好地体会出作者对朔方之雪的感情。

教学这组词语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反复涵咏。这样一来,整组词语就以它们独特的意象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读着这些词语,学生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北方的雪飘飘洒洒、蓬勃向上的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这时词语就有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作品深邃之意就被挖掘出来了。

三、抓住富有“弹性”的词语,感受作品张力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笔者注意到一些词语特别富有表现力,能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获得深刻的思索。这样的词语,笔者自认为是富有“弹性”的,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品读、想象、拓展来“复活”词语的多种韵味,就能点亮词语的亮度,感受作品张力之美。教学中,教师可经常引领学生激活已有的词语表象,创造新的词语形象,让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就是说,词语的品析只有与学生的精神同构,才能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云南的歌会》中有这样一句:“声音虽然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的意味。”这句话中的“舒卷”一词就很富弹性,极有味道。“舒卷”一般是用来形容事物的状态,是只能看到,不能听到的。但是这里却来形容歌声的婉转悠扬、回环往复,这是用了通感的方法,将音乐化成可视的形象,阅读时让人仿佛进入了一种隐隐约约、灵动飘逸的意境,作者并不用“婉约”、”嘹亮”这类词来表现歌声,其目的也是为了带给读者对歌声的想象。所以笔者引导学生品析这个词语时,先请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这是一段怎样的歌声,之后请学生把“舒卷”扩成一个四字短语,于是就有了“云卷云舒”,这样使“舒卷”意蕴更加丰瞻,学生自然地把歌声和天上自由飘荡的白云联系起来,最后再对这个短语进行扩展,一幅大家都熟悉的对联就出现了:“宠辱不惊,看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通过这样的拓展,大大丰富了“舒卷”的内涵,学生真正理解了云南歌会中歌唱者那种物我两忘的心境,领悟了沈从文由研究马背上的文化转而对歌会感兴趣的原因,从“舒卷”一词中看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赞颂。

再如《台阶》结尾:“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个“老”字,表面上是指父亲年龄老了,实际上更是指父亲的心变“老”了。从造好台阶后,父亲“烦躁”、“不愿找别人聊聊”、“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中,可以看出父亲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人生大业,这时他没有了追求,没有了人生的目标。父亲作为中国最底层的草根人群,与生俱来的谦卑的个性使他无法心安理得地享受高高的台阶,一个“老”字,把像父亲那样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对生存状态的困惑活化出来。所以,教学中要抓住“老”这个富有弹性的词语,充分地让学生讨论品析,进而探究文章的主旨。

古人云:纲举目张。语文教学中,只要做有心人,随时注意抓住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突破一点,带动全文,就能挖掘深邃文旨,使学生用心灵去触摸文字,并穿行在字字句句的密林中,凭借自己的情感和经验沉浸其中,涵泳其中,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语文环境中提高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①廖贤枢《如何品味语言》,《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期。

②雷玲主编《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嵊泗县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歌会品析紫藤萝
B站《夏日毕业歌会》官宣阵容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B站举办夏日毕业歌会直播
美丽的紫藤萝
新正闲吟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紫藤萝瀑布
紫藤萝
运用“读、品、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