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情感 激发共鸣

2010-07-19 09:31陈德俊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6期
关键词:古诗诗人诗歌

陈德俊

古代诗歌是古代诗人灵魂和精神的袒露,与我们当代人的情感是共通共融的,探寻情感之根极易激发我们的共鸣。因此,教学中针对这一特点进行解读,就能拉近我们和古代诗人的距离,破解诗人情感的密码,触摸诗人的灵魂,从而诗意地栖居在汉语文化土壤上。下面结合初语教学中的案例来阐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朗讀吟诵促感悟

郭沫若在《论节奏》中指出:“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歌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便不是诗歌。”诗歌的美感与音律是分不开的,节奏和韵律是诗歌的生命。所以对古代诗歌的解读和感悟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离不开朗读吟诵,对那些重点句尤其不能放过,直到学生感到有味儿为止。

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定要用沉郁苍凉的声音读出诗人在事情过程中痛心、痛惜、痛苦的心灵历程。对其抒情长句尤其要加强指导。比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教师应先用比较的方法指导停顿和重音,然后指出:读这几句话,语调要高,语气要强,音色要亮。“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等词句要读得粗犷有力、铿锵雄壮,“死亦足”三个字要特别用力,“足”字咬字要饱满,气息可延长。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就会把整个诗节读得很连贯,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具体细微而不是空泛的指导,使诗人本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和还原,再通过朗读吟诵诗意便走向了崇高和博大。

二、品词析句求深入

诗歌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和一般的书面语言,它更为艺术而精致,讲究传神达意。往往用暗示、衬托、象征等表现手法或用修辞装饰的语言来含蓄凝练地表达情感,因而学生在诗歌的解读上不能“登堂入室”。我们只有从词句入手,品味那凝练的语言,才能揣摩到诗中隐含的丰富意蕴,把握作品表现手法的特点。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特别注重学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她说:“诗歌教学应当从品味诗歌的语言人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诗歌所表现的深层含义。”在教学杜甫的《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她把两首律诗放在一起,启发学生从诗中的忧与喜两方面领会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她指出,杜甫写国破之愁,笔笔忧,句句愁,花鸟草木皆添愁;写收复失地之喜,一个“狂”字,感情横溢,思绪腾飞。教学“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联时,她引导学生体会四个地名,并玩味“从”、“穿”、“下”、“向”等介词与动词,如此一来就把归程的路线、飞越的神思、急切回归的心情、喜出望外的感情等彰显得淋漓尽致。

三、想象联想入意境

朱光潜说:“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因为高明的诗人只提供最具特征的细节,而把其他部分留给读者用经验、凭想象去填充。一位教师教学李煜的《相见欢》,别出心裁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和体验,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句式来填补作品的空白。下面是诗作第一句的教学片段:

师:为什么会“无言”?用排比句写出原因。

生:无话无说。

生:无人可伴,无人相随,无人相对。

师:“独上”写出怎样的步履和神情。请用对称的句式,续写两句。

词人愁绪满怀,踽踽独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步履是那样的滞缓,神情是那样的委顿。

生:步履是那样机械呆板,神情是那样黯然神伤。

师:“西楼”是怎样的一座楼呢?

生:空荡荡的楼。

生:孤独冷清的楼。

师:请联系李后主的身世变化,用排比把这个“空”写得生动形象些。

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不见美酒佳肴。

生:不见山呼万岁。

生:不见前呼后拥。

生:不见爱妃宫娥。

这样学生对李后主孤独之甚、哀愁之甚的体会不再是教师教出的,也不再是资料中的,而化成了学生自身理解与记忆的一部分。

四、联类比照寻互证

海明威说:一部优秀的作品应像在海里移动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海面”,而八分之七的体积决不能和盘托出,“应该把它深藏在水里”。一首诗就如偶露海面的一角冰山,要探求另“八分之七”,常常需要我们将它与同一作者的作品,或不同作者同题、同风格的作品连接、贯通起来,相互补充印证,以诗解诗,以诗证诗,以旧的经验来生成新的经验,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一位教师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联读了《题临安邸》和《满江红》,教学设计如下:

1.当《秋》《题》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当权贵寻欢和遗民泪尽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何感受?作何感想?(自由畅谈)

2.交替互读两首古诗。

①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学生齐读《题临安邸》。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②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

③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情绪不同,但现在,我们却再次发现了它们的相同之处。(板书:忧国忧民)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

3.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4.沉沦的是无道昏君,堕落的是无耻佞臣。(课件播放MTV《满江红》,随着悲壮的歌曲响起,老师动情言说)面对破碎的河山,面对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尽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如同黑夜中一道犀利的闪电,划破长空、光照千秋。

林升诗,以愤起首;陆游诗,以悲作结。表面视之,情感各异,但深层探之,则诗心昭昭,可谓“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此处整合,用对比参读的策略,对比之意,非为求异,实为探求内在精神的一致。“忧国忧民”四个血字,当让学生铭记在心。纵观《秋》《题》两首古诗的解读过程,总有“长夜难明赤县天”之感,让人喘不过气儿来。然史实终归是史实,本案教学压台于岳飞的《满江红》,课堂氛围顿时豪气冲天、壮怀激烈。由此可见,联类比照教古诗对求解、扩容、强化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古代诗歌的解读如按照上面的几个步骤孤立地进行,会导致把古诗一朵朵美丽的花揉成了片片花瓣。众所周知,诗歌的主要要素还是它的情感。情感性是诗歌的基本特性,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手法等都是为抒发情感服务的。因此,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重点应定位于对情感的感受和体会上,让学生“吸取人类丰富的文化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教师应该用精湛的艺术去引导学生经历一次次独一无二而永生难忘的情感之旅,并把它永远铭刻在心灵深处,从而使学生的成长充满诗性的阳光。

(作者单位:兴化市沈伦中心校)

猜你喜欢
古诗诗人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七月诗歌
劳劳亭
“诗人”老爸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愤怒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诗歌过年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