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几处注释校正

2010-07-19 09:31吕内巧陈佩佩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6期
关键词:偏向义项古籍

吕内巧 陈佩佩

蒲松龄笔下的《山市》以瞬息万变、奇幻美丽的景象特征拓展了我们的生活视野,而他那凝炼的语言却带给我们几多的神秘。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与许多配套教参在一些字词的注释上很是牵强。今不揣浅陋末学,据读书所及,略加考证,申述鄙见。

一、“居然”的误注

《山市》原文中有“居然城郭矣”一句,教材解释“居然”为“竟然”,并将整句译成“竟然像一座城市”。我们不否认“居然”确有“竟然”这一义项,并表出乎意料之情,如唐代斐度《凉风亭睡觉》便有:“满空乱雪花相似,何事居然无赏心。”但在该文中,将“居然”译成“竟然”却没有任何理据。首先,从古文翻译的原则看,将原句译成“竟然像一座城市”违背了“信、达、雅”中的“信”,即望文生义,翻译时随便增加了一个“像”的义项,这与古文翻译的要求是相背的。另外,从语境上看,此时孙禹年他们看到这些景象时已不会再带有“出乎意料”的惊喜心理了,因为上文“始悟为山市”中“悟”已经明确排除了意外惊喜这一层含义,也就是说在“城郭”出现之前,他们已豁然开朗,彻底明白了这是“山市”现象,已经克服了原初时“相顾惊疑”之态。因此,如果“悟”后再有“惊疑、意外之喜”就不合逻辑了。他们随后看到的景象都是在“静观其变”的心态下观赏的。因此,从文本情境推知不应再含有“意料外”这层意义了。至于罗湖滨老师在《〈山市〉易被忽略的两条线索》(《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6期)中对“居然”阐述成“表赞赏及意外之喜”,显然也纯属是对讹注的一种附议罢。据文本情境,是说山市呈现出来的高垣睥睨很像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城郭,“居然”应作“俨然,非常像”解。这一解释,在古籍中很常见:清代黄钧宰的《金壶浪墨·纲盐改票》中写道:“其黠者颇与文人名士相结纳,藉以假借声誉,居然为风雅中人。”更早的还有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各家经管纪略》:“本政一斗萦酒,皈依释氏,居然一头陀也。”以上两例中的“居然”都作“俨然”解。《山市》中想表达的意义是说山市的虚幻景象很像现实中的真实景象。所以,“居然”只有当作“俨然、非常像”解,才既合理又合情。

二、“城郭”非“城市”

课文释“城郭”为“城市”,依此解,“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句可译为“(山市)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六七里,很像城市”。细品这个譬喻,存有不妥之处,压缩此句的主干便成为“城墙像城市”,显然词不达诂。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明确提到“像”、“如”、“如同”等词的运用须在譬喻与被譬喻间存有极大的相类似,还必须在整体上二者极其不相同。作为譬喻(城墙)与被譬喻(城市)二者之间既构不成形式上的相类关系,也谈不上形式上的相合关系,所以这种解释不成立。而且在古籍中,很少将“城郭”释为“城市”,更多地将其分解成“城”与“郭”,如《木兰诗》中的“出郭相扶将”,及《游山西村》中的“青山郭外斜”等。因为“城”与“郭”都是单音词,而且是同义词,每个词都各自承担意义。“城”为内城,“郭”为外城。《管子·度地》也曾提到:“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在古代,城市帶有围墙成为一种定式,并有城郭之制。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便为证,而外城——郭,往往就是指城墙。《古汉语大词典》释“郭”为:“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就是例证。

将“城郭”释为“城市”的理论依据可能是认为这对同义的单音词存在偏义现象。“城郭”语义偏向“城”或偏向“郭”都有可能,但若偏向“城”,那么句子翻译就是“(山市中)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六七里,很像(真实的)城市”。 若偏向“郭”,语句意思就是“(山市中)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六七里,很像(真实的)外城城墙”。比较二者,词义偏向“郭”更合乎语境,所以文中的“城郭”应作“郭”解,即外城城墙。

三、“窗扉”非“窗户”

课文把“窗扉”当作“窗户”解,实属不妥。在古籍中“窗”作“窗户”解,无可厚非。而“扉”却没有“窗户”的义项,绝大多数作“门、门扇”解,极少数当作“屋舍”解,根本没有“窗户”这一义项。古籍中,表示“窗户”的词,还有“牖”、“向”。户西窗叫“牖”,户北窗称“向”。《说文》:“向,北出牖也。”如《诗经·豳风·七月》:“塞向谨户。”若要像注解中那样表达“窗户都大开”这一意思,应用“窗牖”,而不应是“窗扉”。何况一座有人往来的高楼,绝不可能只有窗,没有门,所以将“窗扉”作“窗户”解,与实不符,而应释其为“窗与门”。

四、“睥睨”只有“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这一古义吗

与新人教版课文相配套的《精析巧练》(杭州出版社,第172页)中对“睥睨”的注释是:“古义: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今义:斜着眼看,形容高傲的样子。”这个注释似是而非,在本质上混淆了该词的古今异义类型。据此注,“睥睨”属于古今异义现象中的词义转移现象,事实上,该词属于古今异义现象中的词义缩小现象。“睥睨”在古籍中,不仅具有“矮墙”之义,还有“斜视,表傲慢”之义。《淮南子·修务训》中“过者莫不左右睥睨而掩鼻”,《魏书·萧衍传》中“萧衍轻险有素,士操蔑闻,睥睨君亲,自少而专”就是例证。除此还有“窥视、监视”之义,《颜氏家训·诫兵》中“若承平之世,睥睨宫阃,幸灾乐祸,首为逆乱,诖误善良”可为证。甚至在《宋史·仪卫志六》中提到“睥睨,如华盖而小”,其中“睥睨”是古代皇帝的一种仪仗。纵观上述解释,“睥睨”词义颇丰,诚属一词多义,而不是一词一义。

古文今译是继承优良传统文化遗产的需要,我们后人当以务实、谨严的态度来对待,多一些理据考究,少一些主观臆断。以上考证仅属个人鄙见,望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①《中国文化史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版。

②胡正武《训诂阐微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③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2008年1月版。

④《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作者单位:永嘉县城西中学

永嘉县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偏向义项古籍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江苏完成九成以上古籍普查
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下天津市经济增长驱动力研究
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下天津市经济增长驱动力研究
比较各种类型干眼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评价干眼患者的治疗偏向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偏向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现代汉语偏义复词的语义偏向分析
古籍出版的困顿与生机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