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因幽默而深邃

2010-07-19 09:31郁红剑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6期
关键词:贝尔曼常春藤亨利

郁红剑

“幽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指一种令人发笑而有余味的情操。它有别于滑稽、逗趣,只是惹人发笑。具有这种情操的文学家往往在他们的语言中自如地加以运用。他们幽默的文学语言常常让你笑了之后,想出许多道理来。这种道理时常会触动人们的情感。在笑完之后,人们能找到笑不出的地方。正如“幽默大师”林语堂所说:“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理会。”也就是说,真正的幽默需要人们咀嚼才能品出滋味。

欧·亨利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巨匠之一,他的语言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情趣,所以又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欧·亨利一生经历坎坷,这使得他的幽默风格与众不同。下面,我们就以欧·亨利的代表作《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来具体赏析其语言独特的幽默风格。

有一次,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它可贵之处:如果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在这条街上转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上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回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

赏析:欧·亨利为了表现小说人物居住环境错综复杂的特点,充分发挥了他的幽默才能。作者描述了一位讨债的商人在格林尼治村众多小巷中来回穿梭的尴尬结局——迷了路,又回到原来自己出发的地方。作者没有直接表述,而是幽默地说商人转弯抹角、大兜圈子,没有找到债主,却碰上了空手而回的自己。读来让人捧腹大笑。笑完之后,读者慢慢回味作者的用意:一是表现了格林尼治村“巷子”的错综复杂,小说人物居住条件的恶劣。二是暗写苏艾、琼珊、老贝尔曼是群社会底层的艺术家。他们贫穷得只能选择在如此肮脏、拥挤的地方居住,而且他们选择格林尼治村,或许也像其他画家一样有着辛酸的目的——为了躲债。此处的文字看似闲笔,欧·亨利却用幽默的语言交代了小说环境的特点,进而用环境烘托人物,暗示了这群艺术家贫穷这一共同点。

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

赏析:老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在小说结尾,正是他拖着年老多病的身躯,踉踉跄跄地爬到20英尺高的地方。在风雨之夜,他用生命画出了挽救琼珊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欧·亨利为了这一结局的意外性在文中多处展现了老贝尔曼在艺术上的失意。上述语句就是作品的精彩之处。欧·亨利有意交代老贝尔曼从艺的时间长达40年。可是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老贝尔曼竟然与“艺术女神”还有着“相当的距离”。接下来,欧·亨利以形象而风趣的语言告诉读者,这距离有多远:“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长袍”从空间距离上已让人形象地感到了老贝尔曼与艺术的无缘。更有意思的是作者又加上了“边缘”一词,一下子把老贝尔曼在艺术上的才能贬低到了极点。这就以幽默的形式表现了老贝尔曼的不幸。读者不难明白他为何会喝酒喝得过量,他借酒浇愁,为了麻醉失意的痛苦;也不难明白他为何充当模特,只为了挣钱活命。可是这位失意落魄的老艺术家却有着强烈的愿望,在有生之年画一幅杰作。这种愿望之强烈可从“杰作”一词出现的高频率上看出。正是这种强烈的愿望极大地激发了老贝尔曼善良的本性,使他完成了期盼已久的杰作。这让小说的结尾又合乎情理。幽默的语言既突出了老贝尔曼不幸的人生,更为“欧·亨利式结尾”的效果起到了强化作用。

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在广场的東面,这个坏家伙明目张胆地走动着,每闯一次祸,受害的人总有几十个。但是,在这错综复杂、苔藓遍地、狭窄的“巷子”里,他的脚步却放慢了。

“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一个弱小的女人,已经被加利福尼亚的西风吹得没有什么血色了,当然经不起那个有着红拳头、气吁吁的老家伙的赏识。但他竟然打击了琼珊;她躺在一张油漆过的旧铁床上,一动不动,望着荷兰式小窗外对面砖屋的墙壁。

赏析:欧·亨利将肉眼看不见的“肺炎”这种疾病拟人化,称“肺炎”为“不速之客”、“坏家伙”、“老家伙”,尤其强调他不是“扶弱济困”的老绅士。那么言外之意,他恰恰使贫弱的人们深受其害。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化无形的疾病为有形的人物。作者为“肺炎”画了一幅滑稽的人物漫画,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欧·亨利发挥其运用幽默语言描写人物的长处。如:他写“肺炎”“蹑手蹑脚”、“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将一幅鬼鬼祟祟的人物画像呈现在读者眼前,形象生动地讲述了“肺炎”在艺术区里悄悄蔓延的灾情。而且肺炎在华盛顿广场东西两面传播的情形还不一样。在东面,肺炎来势凶猛,每次有几十人感染。作者用“明目张胆”写出了肺炎肆虐、摧残生灵的情形。在西面,肺炎“脚步却放慢了”,原因当然是环境的肮脏与人口的密集。“肺炎”先生的脚步放慢了,这一动作描写让人不寒而栗。这意味着肺炎在广场西面持续时间长,势必感染的人会更多。更为生动有趣的是作者把肺炎想象成一个“红拳头、气吁吁”的老家伙。这一特写的肖像描写体现了“老家伙”的残暴、凶猛,让读者直观地体会肺炎对琼珊伤害程度之强烈,病情之严重。读者自然能理解下文中琼珊为何得病后几乎陷入绝望,增强了琼珊将生命与常春藤叶维持在一起的合理性。总而言之,欧·亨利通过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将“肺炎”拟人化,使读者既认识到了肺炎波及之广、来势之猛,也艺术化地交代了琼珊绝望的原因。

“依我看,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他说,一面把体温表里的水银甩下去,“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买卖,这种精神状态使医生一筹莫展。你的这位小姐满肚子以为自己不会好了。她有什么心事吗?”

“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海湾。”苏艾说。

“画画?──别扯淡了!她心里有没有值得想两次的事情──比如说,男人?”

“男人?”苏艾像吹小口琴似的哼了一声说,“难道男人值得——别说啦,不,大夫,根本没有那种事。”

赏析:此处文字在苏艾与医生幽默的对话中交代了琼珊的病情。医生先询问苏艾“她有什么心事吗?”苏艾说出了琼珊的夙愿——“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海湾”。医生风趣地说:“画画?——别扯淡了!”“她心里有没有值得想两次的事情。”所谓“想两次的事”也就是比画画更为重要的事。医生提醒到:“比如说,男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医生认为琼珊是被情所困,认为只有失恋的人才会出现“满肚子以为自己不会好了”的心理。换而言之,琼珊绝望的程度与失恋之人的程度是不相上下的。此时的琼珊,在医生眼中,就如同我们所熟知的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她在得知宝玉娶了宝钗之后竟一病不起。可是,与琼珊朝夕相处的苏艾异常坚定地排除了这种可能性,“根本没有那种事”。而且,从“像吹小口琴似的哼了一声”,可见她对这种想法的不屑之情。其实,深入体会此处医生与苏艾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我们会体悟出欧·亨利的高明之处:通过上述情节,排除了世俗人经常会认为的绝望的可能性——情爱,强化了琼珊与常春藤叶的依存关系。常春藤叶已完全被琼珊看作自己生命的全部和征兆,同时也作为她与这个世界最后的一丝微弱牵连,增强了情节的合理性。这完全体现了欧·亨利幽默语言微妙和深邃的特点。

从上述语段中,我们充分感受到欧·亨利的幽默风格。他的幽默充满了辛酸的笑声,在夸张、拟人、嘲讽、诙谐的幽默之中,含有伤感的情调,透露着一种深刻的含义。这种“含泪的微笑”式的幽默,加深了作品的意义,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海州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贝尔曼常春藤亨利
常春藤妈妈和她的孩子
最后一片藤叶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贝尔曼舍己救人“行为”及“方式”的合理性
找找看
《在路上》文楚安译本中贝尔曼“变形倾向”的体现之一
常春藤
大公鸡亨利
找找看
一株常春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