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之中显个性

2010-07-19 09:31张茂全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6期
关键词:樊哙个性特点将士

张茂全

《鸿门宴》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古代记叙散文中的名篇。课文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作者运用高超的对比手法,通过精练的笔触,从不同角度生动刻画了项羽、刘邦的个性特点,使两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一、关乎生死大局时刻的表现

在鸿门宴这场扣人心弦的斗争中,在关乎双方生死大局的时刻,谁能够当机立断、果断行事,往往就会转危为安,胜利的天平就会偏向谁,反之将会遭到灭顶之灾。然而,项羽、刘邦在此时的表现却大相径庭。

刘邦来到项羽军中道歉,这对项羽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尽管二人此时军事力量对比项羽明显占上风)。在宴会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宴前已准备“急击勿失”的项羽却“默然不应”。在关乎自己政治命运的关键时刻,项羽在“是否杀刘邦”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以致大好机会白白溜走,项羽的妇人之仁为自己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当刘邦在谋臣和将士的帮助下以上厕所为由从宴会厅出来暂时摆脱困境时,也遇到一个关乎自己生死命运大局的关键问题:是受礼节之制进去和项羽告辞,还是以保全性命要紧不辞而别?在樊哙的建议下,刘邦果断行动,采取不辞先逃的方式摆脱了困境,显示出刘邦的善于应变与机动灵活。

二、面对指责时的表现

政治斗争,风云变幻。在鸿门宴这场政治斗争中,面对别人的指责,项羽、刘邦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和应对策略,充分显示出二人的个性特点。

鸿门宴上,樊哙闯帐的气势折服了项羽,但樊哙并没有就此罢休,反而滔滔不绝指责项羽的过失,从秦王的虎狼之心说到楚怀王的约定,更突出了刘邦先破秦入咸阳,封闭宫室,还军霸上的目的是“以待大王来”(阿谀),指出如此有功之人您却要杀他,“此亡秦之续耳”。面对樊哙的指责(替刘邦狡辩),项羽理屈词穷,“未有以应”,只说了一个字“坐”。这充分暴露了项羽拙于应变、盲目自大的个性。

而刘邦面对项羽责备自己“欲王关中”这个做法,尽管“王关中”是他梦寐以求的大事,但在目前形势下,为了保全自己,他却竭力否认,为自己巧言狡辩,指出是“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果然使项羽对自己放松了警惕,显示出了刘邦能够随机应变、能言善辩的个性特点。

三、对军事机密的态度

战争时代,作战双方对军事机密自然是百倍警惕、高度保密的,然而鴻门宴中项羽、刘邦对自己的军事机密采取的态度却有着天壤之别。

项羽在刘邦军中有暗线曹无伤,曹无伤把刘邦的军事机密暗中通报项羽。按理说,这个暗线一定要保护好,以后定有用处。但当刘邦向项羽辩解自己不敢“王关中”,别听信小人之言时,项羽张口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这一最应保密的军事机密。刘邦表面不在意,然而逃脱鸿门宴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诛杀曹无伤”。在曹无伤的问题上,充分暴露了项羽自绝敌营内应、粗疏麻痹、心无城府的个性特点。

而刘邦对军事机密却守口如瓶,即使对自己人也从不透露。刘邦破秦入咸阳后,有人建议“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这条建议正和刘邦心意,他立即采用了此项建议,只是没来得及思考当前形势是否成熟。果然刘邦的这个做法激怒了项羽,当张良问刘邦“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的时候,尽管是自己最亲信的谋士相问,刘邦也没有说出此人的姓名,只称此人为“鲰生”(浅陋无知的人),可见刘邦对军事机密保守之严密,体现出刘邦不露声色、沉稳机智的个性。

四、用人策略

作为将领,用人策略往往决定自己事业的成败。

仅从鸿门宴斗争的过程来看,项羽所用的将士有范增(项羽的亚父)、项伯(项羽的叔父)、项庄(项羽的堂弟),虽然其他将士未出现,但仍可从侧面看出项羽用人唯亲。即使这样,自己的叔父项伯竟会把军事机密连夜告诉敌军谋士张良,真是养奸贻患。

而刘邦的将士们团结一心,帮助主公摆脱困境。有不畏危险、敢闯宴会的樊哙,有根据形势出谋定计的张良,真是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体现出刘邦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用人策略。

对比的主要功能是突出人物的本质特征,加深印象。通过以上四方面的比较,项羽和刘邦的个性特点得到鲜明的展现,在读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单位:铜川市耀州区

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樊哙个性特点将士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屠狗者樊哙: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将士出征
猛人樊哙
如何进行初中德育教育
那些功勋卓著的动物“将士”们
论小学生的反应能力
给为国殉难将士的祭歌
成吉思汗指挥赛马
刘邦吃龟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