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经济带生态屏障建设的评价模式

2010-07-23 07:15钟芸香
统计与决策 2010年4期
关键词:屏障经济带指标体系

钟芸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长沙 410004)

长江上游经济带生态屏障建设已经经历了10个年头。对其成效的孰好孰坏,多数人还是从数据的简单对比加以判断,对长江上游经济带生态屏障建设的评价结果缺乏科学的依据,过于片面。在进行这些生态工程造福生态的同时,各地方的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虽在逐年减少,但始终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而这种负效应甚至可能抵消前者带来的正效应,反而会对生态屏障的建设成果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基于此,在完善现有评价机制的同时,需要有相应的评价模式来配合评价考核工作的实施。所谓指标体系评价模式,就是指通过建立起与长江上游经济带生态屏障建设的成效相关性较强的一套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对每个指标进行赋权,再对每个指标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通过线性加权和函数得出一个综合得分来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将与评价目标相关的所有因素考虑进来,再确定所有因素对评价目标所起的作用大小,最后得到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评价结果。虽然没有能够准确地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来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但是这种模式以其可操作性强、易于掌握且较为成熟的特点,使得评价结果具备了较高的参考价值。

1 指标体系评价模式的技术路线

从指标体系评价模式在各方面的应用与实践中,能够总结出适用于长江上游经济带生态屏障建设评价的一条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评价标准的确定

评价标准反映了评价者的评价角度,并以此来反映评价对象的价值,只有先确定了评价标准,我们才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来选取评价指标,从而根据指标的变化来进行评价。

笔者认为,以国家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外部性理论为主要依据,将生态基础建设、生态恢复和保护、工业污染处理情况、城市生活污染处理能力和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以及自然灾害情况确定为长江上游经济带生态屏障建设的五个评价标准。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评价指标是评价标准的具体化,在设计长江上游经济带生态屏障建设成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指标的选取须充分考虑指标与建设成效的相关性,并尽量使选取的指标计算简单合理。

(2)可获得性。为实现该模式的可操作性,指标数据应尽可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统计年鉴等权威统计文献,便于收集整理。

(3)可比性。选取的指标应能广泛应用到长江上游地区所覆盖的国土范围,易于纵向比较(与历史情况相比)和横向比较(与其他省区比较)。

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说明

2.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评价标准以及指标设计原则,以省行政单元作为评价对象,设计出长江上游经济带生态屏障建设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在对省(区、市)内部行政单元进行评价时,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在此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添加或删除。

表1 评价指标体系

2.3.2 指标体系的说明

(1)生态基础建设:选取了森林覆盖率、湿地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三个指标。森林建设和保护是生态建设的基本出发点;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其同样具备与森林相似的多种生态功能,与森林一起构成了一个地区的生态基础;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则反映出评价地区的城市生态基础建设情况。

(2)生态恢复和保护:选取水土流失治理率、造林面积占辖区面积的比重、森林病虫鼠害防治率和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四个指标。水土流失治理率体现评价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能力;造林面积占辖区面积的比重这一指标反映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几大造林工程的成绩,这也是生态屏障建设的核心;森林病虫鼠害防治率则反映了该地区森林系统的健康状况;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的比重反映了考察地区为保持生物多样性而作出的努力。

(3)工业污染处理情况:确定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五个指标。这五个指标都反映了评价地区工业“三废”的处理和利用情况,其达标和利用率越高,说明其排放的工业污染较少,对水、大气等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小。

(4)城市生活污染处理能力:设立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市污水处理率两个指标。这两个指标与前述五个指标的意义相同,处理率越高,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就少,给生态屏障的正常建设产生的危害就小。

(5)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以及自然灾害情况:包含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和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两个指标。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包括了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与振动危害以及其他等,这些事故的发生必然会对生态屏障的建设产生负外部性,因此将其考虑进来。自然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洪涝等灾害,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会对长江上游经济带生态屏障的建设带来不能预估的负面作用。而且,若生态屏障的建设效果良好,必然能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可见自然灾害与生态屏障的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需将其考虑进来。

以上指标的数据均直接或间接 (利用其中相关指标计算所需指标值)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2007》、《中国水土保持公报 2006》、《全国第三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结果》等权威统计资料。

3 评价结果的计算

3.1 指标权重的计算

确定评价指标以后,首先需要计算各项指标在评价结果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即指标的权重,这一工作可以用层次分析法来实现,具体步骤是:

(1)确定递阶层次结构。第一层为评价目标,即长江上游经济带生态屏障建设的成效,第二层为评价标准,第三层为指标层,如前面表1所示。

(2)构建判断矩阵。通过对本层次有关指标的两两比较,得出本层次对上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其比值构成判断矩阵。

(3)层次单排序。即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某指标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指标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值。

(4)层次总排序。总排序就是在单排序的基础上确定指标层对最高层总目标的权重值。

借助于此方法,经总排序后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

3.2 指标的无量纲处理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所反映的内容不同,计量量纲和数量级也不同,由于本文进行的是综合评价,因此结合百分制,采取折线型无量纲化的方法将指标数据转化为无量纲、无数量级差别的标准分,即:

式中:Pi为标准分,Xi为指标实际数值,Xmin和 Xmax分别为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表2 评价指标权重

表3 省(区、市)最终得分

在确定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时,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中相关指标值作为基本依据,对于该文件中没有涉及的指标,采用比较法、头脑风暴法等进行上下限的确定。同时,还要将长江上游经济带生态屏障建设的现状、生态屏障发挥功能的时间效应和各省的基本情况等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

对于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和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两个逆向指标,考虑到这两个指标会给生态屏障的建设带来“副作用”,因此通过比较法、头脑风暴法等方法对该两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由于指标众多,故在这里不再将每一指标标准分展示出来。

3.3 最终得分的计算

确定好指标标准分以后,根据每个指标的权重和标准分可运用量化值加权函数的方法来计算评价地区的最终得分。该函数分为线性加权函数和几何加权函数两种类型,相比而言,线性加权和函数的方法更加简便直观,为此,采用线性加权和函数计算长江上游经济带生态屏障的建设成效的综合评价结果,即 P=∑WiPi,i=1,2,3,…,P∈[-100,100]。由此,得出各省的(区、市)最终得分,如表3所示(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4 评价结果分析

总分是对长江上游经济带生态屏障建设的一个整体上的评价,一般情况下,若P>0,则说明生态屏障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P越大,说明建设的效果越好;若P<0,则表示生态屏障建设失败,应该立即中止或改进。

从表3的最终得分以及各省(区、市)的省情和生态屏障的建设现状来看,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长江上游经济带生态屏障的建设成效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仅个别省份有较好的表现。

9个省的最终得分都不是太高,其中有些省份如青海、甘肃、西藏等得分偏低,仅陕西、湖北两省得分稍高。虽然这与生态屏障功效的发挥在时间上有滞后性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依然反映出各省区的生态屏障建设成效偏低,离预期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2)最终得分从侧面反映出各省(区、市)对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视程度。

由于甘肃、陕西、湖北和贵州位于长江支流,与干流省份相比,其面临的生态屏障建设任务相对较易。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这4个省(区)的生态屏障建设理应得到不错的分数。但是,通过表3,可看到甘肃和贵州得分偏低,表明其对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同理,青海和西藏也存在着与之相同的问题。当然,也存在其他的原因导致这些省份得分较低,如后面分析。

(3)各省(区、市)生态屏障建设的成效与其经济实力也有一定的关联性。

青海、甘肃、西藏和贵州之所以得分偏低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这些省份的经济实力在西部乃至全国的排名都是垫底或者极其靠后的。这些省(区)是少数民族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一方面希望地方的经济得到振兴,但另一方面又需要对生态屏障的建设进行投入。在发展经济都缺乏财力支持的情况下,对于生态屏障的建设他们只能有心无力。反观其他几个省,虽然同样是西部的省份(湖北除外),但这几个省的经济实力明显要比前述的4个省(区)强,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能够兼顾到生态屏障的建设。

(4)生态基础的先天薄弱与环境保护能力的后天不足也导致了生态屏障的建设成效大打折扣。

从各项数据来看,青海、甘肃、西藏、贵州这些得分较低的省(区)其生态基础是非常弱的,属于先天性“残疾”,如青海森林覆盖率仅为4.4%,甘肃为6.66%。生态基础的先天薄弱意味着这些省在生态屏障的建设中面临着比其他省更难以克服的困难和更艰巨的任务,甚至需要这些省花费“愚公移山”的力气才能保证生态屏障的最终建成。但是,更糟糕的是,这些省的环境保护能力又十分低下,如水土流失治理率,青海为2.18%,西藏为0.02%,在工业污染处理能力方面,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青海为29.4%,甘肃为42.86%,贵州为33.12%,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在抓建设的同时,这些省由于处理和利用污染的能力的不足,不得不向外界排放出大量的污染,这样直接导致其生态屏障建设的效果受到较大影响,生态屏障的功效不能真正地得到体现。

除了根据总分来进行判断,也可以根据单项指标的得分情况,进一步判断生态屏障建设对各项指标的影响大小,分析其内在原因,为进一步理解生态屏障建设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和帮助。

[1]中国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3]中国水土保持公报2006[Z].中国水利部,2007,12.

[4]全国第三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结果[Z].中国水利部,2007.

猜你喜欢
屏障经济带指标体系
咬紧百日攻坚 筑牢安全屏障
屏障修护TOP10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一道屏障
维护网络安全 筑牢网络强省屏障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