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的评剧缘

2010-08-15 00:42□李
戏剧之家 2010年11期
关键词:剧本创作首演结缘

□李 宏

黑龙江的评剧缘

□李 宏

黑龙江与评剧结下不解之缘。本文从剧本创作结缘、表演艺术结缘、戏剧教学结缘三大视角,对黑龙江与评剧的因缘关系进行全新的探讨。对于黑龙江评剧表演艺术的提升,可提供一种另类的参照系。

黑龙江 评剧 剧本 表演

黑龙江虽然并不是评剧的发源地,但却与评剧结下不解之缘。从某种意义上说,黑龙江是评剧的“第二故乡”,是评剧的“摇篮”之一。

研究探讨黑龙江与评剧的因缘关系,可以为评剧表演艺术提供一个另类全新的参照系。本文对此略作尝试。

一、剧本创作结缘

黑龙江与评剧剧本创作,早就结下不解之缘。解放前,1928年,曹欣悦就创作出评剧剧本《爱国娇》,由哈尔滨元顺剧社当年首演;1932年,著名作家萧军创作出《马振华哀史》,由筱桂花领衔主演,首演于哈尔滨。

解放初期,剧作家曹克英、王铁夫、徐汲平于1948年合作创作了《折聚英》,同年由哈尔滨剧院首演。曹克英创作的《小女婿》,也在哈尔滨完成,后由沈阳评剧院首演。

建国后至今,黑龙江更成为评剧剧本创作的重要基地之一。其中主要有郭大彬的《八女颂》、《岭上春》、《枪毙驼龙》;吴家荣的《花木兰》、《烈火丹心》、《夺阵地》;刘炎、相源臻、周一仆的《民警家的“贼”》;杨北星、李明明的《苏宁》、《双和剑》;刘邦厚的《大漠悲歌》、《壮士行》;王家璧的《小院》;刘连城的《风流小狐仙》;付军凯的《毛泽东在1960》、《身外有个世界》;孙继孔(执笔)、张继春的《半月沟》;费守疆的《半江清澈半江红》等等。

由此可见,黑龙江评剧的剧本创作,与评剧结缘的历史悠久,硕果累累。这就为黑龙江评剧的表演艺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有利的平台。正应了那句老话:“剧本剧本,一剧之本。”

二、表演艺术结缘

黑龙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成为评剧表演艺术的一块风水宝地,其人文环境、艺术生态环境、地理环境等等,都成为评剧表演艺术的雨露阳光。

著名评剧创始人,剧作家成兆才创作的评剧现代戏《杨三姐告状》,于1919年由他亲自率领的警世戏社(头班)首演于哈尔滨,揭开了黑龙江评剧表演史的序幕。

此后,评剧演员月明珠(男旦)曾来哈尔滨演出,他首创的评剧“反调”令人耳目一新。不久,评剧首位女演员李金顺也来哈尔滨演出,她在继承“月明珠调”的基础上,揉进大鼓的韵味,创造出行腔先轻后重、清音起唱、唱中夹白等多种演唱方法,“形成了高亢激越、粗犷朴实的‘大口落子’风格,奠定了评剧女声唱腔基础,结束了早期评剧以男旦演戏的历史,开创了女伶为主体的评剧艺术的新天地,被誉为‘评剧宗师,女伶始祖’。她创造的情真意切、细腻新颖的‘李派’评剧表演艺术,极大地推动了评剧流派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对后来的喜彩莲、白玉霜、新凤霞等产生了巨大影响。”

解放后,黑龙江建立了评剧院(团),许多评剧演员先后到这里安家落户,形成了强大的评剧演员阵容,使黑龙江评剧的表演艺术百花齐放、争芳斗艳。其中主要有碧燕燕、吴素舫,喜彩苓、刘小楼、喜彩君、张丽华、李金声、张丹、马惠民、赵三凤、崔鲁囡、王向阳等等。

由此可见,黑龙江评剧表演艺术,与整个评剧表演艺术的渊源深厚,早已结下不解之缘。

三、评剧教学结缘

黑龙江评剧的教学,也与评剧结下不解之缘。

早在1956年,黑龙江就创办了黑龙江省戏曲学校,1959年更名为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现为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设立了评剧科,专门培养评剧表演人才。在该校评剧科任教者,有许多是评剧创始人、评剧表演艺术“泰斗”式大家。其中主要有两位:一位是倪俊声(艺名“银娃娃”、“九岁红”),评剧创始人之一、评剧小生唱腔创始者,其唱腔朴实大方,吸收河北莲花落、河北梆子、唐山皮影、河北秧歌、河北民歌等音乐精华,被誉为“倪派”。1929年到黑龙江主持一评剧社班。1952年任齐齐哈尔市评剧团团长。后调任黑龙江省戏曲学校任评剧科主任。他的代表剧目《马寡妇开店》、《买油郎独占花魁》、《刘伶醉酒》等,都成为评剧保留剧目。另一位是张凤楼(艺名“葡萄红”)、评剧男旦创始人之一,代表剧目有《花为媒》、《六月雪》、《桃花庵》等。唱腔高亢流畅、板头瓷实、字眼真切、节奏鲜明。其女夏青、张丽华皆为评剧名家。1947年任哈尔滨市评剧院院长。1952年任齐齐哈尔市评剧团艺术指导。1956年任黑龙江省戏曲学校评剧科副主任。

“名师出高徒”,在这两位评剧高人的教授下,为黑龙江培养出一大批评剧表演人才,如赵三凤、殷杰、张丹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就连龙江剧表演艺术家白淑贤,也毕业于该评剧科。

由此可见,黑龙江的评剧教学,也与评剧结下不解之缘。

责任编辑 王庆斌

猜你喜欢
剧本创作首演结缘
与虫结缘的钦俊德
与冰雪结缘
闽剧现代戏《生命》首演
Chinese Tragedy Performed in Greece
与茶结缘 黔茶“香”约
从结缘到坚守——我的黔茶记忆
田汉南国社时期剧本创作论
2016年度优秀剧目推荐名单
浅谈群众戏剧创作与“三贴近”原则
微电影叙事中的平衡与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