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存在的独特体验——浅析《私人生活》中的孤独意识

2010-08-15 00:42李雪荣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名作欣赏 2010年33期
关键词:私人生活心理世界

□李雪荣(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 新疆 阿拉尔 843300)

陈染是20世纪90年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她作品中的女性,大都是思考着的女性,与传统女性所具有的温柔坚韧、默默奉献等美德不同。她作品中的女性大都是美丽而忧郁,孤独而无助的,她们沉湎于内心世界,充满了困惑、怀疑、焦虑、痛苦,对一些常人不去触摸的事物有一种天然的向往之情,具有叛逆色彩。她们常常以自恋、幽居、互恋的方式来保持生命的纯净,来实现孤独情感的升华,表现了一个孤独的女性心理世界的精神归宿。①《私人生活》作为陈染的代表作,就描写了现代都市女性的生命轨迹,同时也是陈染以她的个体经历来书写生存体验,以心理分析和哲学的思维来倾诉生命的孤独过程,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个体的“私生活”展示,充满了孤独感和悲情性,从中烛照了当代某些都市女性的内心挣扎与精神探求。

《私人生活》是一部独特的女性成长史,女主人公倪拗拗生活在特殊的背景中,家庭一直不和睦,父母天天争吵以至于家庭破碎,这使她与父亲有了极深的隔阂。长大后她和一位成年男子形成了既对抗又吸引的“性”的紧张关系,以及她和女邻居禾寡妇之间温情而暧昧不清的奇特关系。而后来她终于与一位英俊年轻的男子尹楠开始了真正的恋爱,可是突然降临的生活风波和事故,使她几乎是同时失去了母亲、神秘的女邻居和她的恋人,在悲痛中她成了“幽闭症患者”。她努力战胜自己,在满目疮痍的精神创伤中成为一个独立的女人。

一、孤独人物的生存展现

《私人生活》叙述了女主人公倪拗拗复杂纷繁的心路历程。倪拗拗这个名字就暗示了其个性及命运喻义,执拗乖张,逃避现实,患有严重的心理幽闭症。她给自己的胳膊和腿分别取名为“不小姐”和“是小姐”,甚至有时她会感到自己体内“有两个相互否定的人打算同时支配我”②,心理情绪浮动很频繁。倪拗拗的生活被限定在家与学校,她的内心世界绝望而孤独。家庭中,父亲与母亲的矛盾,使她对父亲变得生疏,产生了敌视之感。学校里,她与同学们格格不入,加之,老师的性侵犯,这些都使她无法找到平静安全的个人生活。她对日常生活时时保持着惯有的警惕和封闭,对身边的人保持着怀疑的态度,即使身处于人群闹市,可依旧孤独。

时间在流逝,身体在成长,可倪拗拗从未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她始终是个不合作者,她用自己的方式来拒绝进入集体世界,拒绝和别人一起用同样的眼光,同样的语调。她在不断地逃避、躲藏,而外部的生活也不断地离她而去。她依旧不断地用幻想编织房子,然后孤独地居住在里面,以获得暂时的安宁惬意。对生活的渴望与不信任造成的孤独和离群如同血液一样在她的身体里自然地流淌。倪拗拗在自己那个幽闭沉默的空间努力思索着生活,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种种幻想或者恐惧。这种恐惧使她无法主动地融入外部世界。在外人看来,倪拗拗是一个患了“幽闭症”的女孩子,与这个纷纷攘攘的世界格格不入,殊不知,她只是对世界、对人间关系看得太透彻、太清晰,因而才对外界采取了一种主动的“隔绝”姿态。同时,长久的沉默,也使她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她无法自我排解,她似乎心甘情愿做一个幽闭症患者,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与世隔绝。而这种远离,实际却是一种生命的残缺,甚至倪拗拗自己也清醒地认识到“时间流逝了,我依然在这里”③。一味地把自己禁锢在深深的孤独之中。

陈染由此表现了倪拗拗与禾的相识相恋,但却又具有着男女之爱无法取代的内涵。她们彼此敞开心扉,畅谈未来。虽然女人的情谊一样也很脆弱,但在这里彼此能够感到深入的心灵交融,使其孤独的情感找到了慰藉。禾寡妇是反叛的,她永远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世间的尔虞我诈、生生死死,似乎都与她无关。而对于“我”的反叛性行为,她则是宽容的,正如“我感觉到的:禾,这个比我年长几岁的年轻的寡妇,总是使我产生奇妙的同谋感,无论我做了什么。如同她的声音,给人以脆弱的希望”④。她们像两个受伤的麋鹿,彼此给对方以力量,以抵御来自人类的进攻,固守孤独的私人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讲,“孤独”是一种生存体验,更是一种心理体验。“孤独”离不开心理,陈染在书写女性孤独感的同时,对女性心理进行了细腻的描绘,即通过心理描写突出女性的孤独感。作品采用“私语”般的内心倾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展示“私生活”的独特方式,表现了一个孤独的女性世界,表达了知识女性对个体生命体验的独特感受,拓展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使人物内心孤独世界的展示抵达了潜意识层面,从而丰富了陈染小说孤独的主题内涵。

二、孤独的根源探索

每一部小说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感历程,表现了作家的创作姿态,陈染的作品从一开始,便呈现了某种直视自我,背对历史、社会、人群的姿态。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是单薄而敏感的,无时无刻不睁着“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⑤质疑着整个世界,正是这种特质赋予了人物强烈的叛逆精神和深深的孤独感。她们因反叛而孤独,因而性格都是幽闭的,她们常常自说自话、冷眼旁观,是一种“精神自省与怀疑”⑥,让人沉浸在一种孤独的氛围之中。人物循着心路历程演绎着自身的悲欢离合,体验着个性空间的精神痛苦与快感。在她笔下,人物无不透露着精神焦虑、敏感、尖锐、冷峻及孤独等幽闭症气质。这种气质使这部小说笼罩在一片浓浓的孤独悲情气息里。

陈染的作品让我们能够感受到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内心独白的倾诉欲望,也有不断回味个人记忆的愿望。她曾被批评界称为“精神贵族”,她的写作也被称作“私人化”、“个人化”的写作。陈晓明曾说:“陈染是一个‘自怜自爱’的作家,她在创造一种氛围,一种极为个人的自主的存在。’”⑦与陈染对话的萧钢也说:“个人化写作在传统文化价值现象中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女人的个人化写作就更容易被认为是一个边缘又边缘的问题。”⑧陈染也曾这样表白:“自己始终在中国主流文学之外的边缘小道上吃力地行走。应该说,我不算是一个更多地为时代的脉搏和场景的变更所纷扰、所侵蚀的作家类型,这个处境在早年前曾使我感到深深的孤独,因为我作为一个个体的力量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支撑自己,我还需要别人的附和。”⑨因为陈染的写作主要是生活体验与心理感受的写作,只是创作一系列女主人公,且这些主人公对孤独都特别的钟情,所以一直处于“边缘”的位置。她自己也说“无论在哪儿,孤独总令我感到充实”⑩。因为她“知道孤独是全人类所面临的永恒困境”⑪。中国人有一句老话叫“文如其人”,早年的生活经历养成了陈染内省性的性格,陈染虽然大多描摹的是一个“小我”的心路历程,但由于其细致的笔触和直逼人心的洞察力,从而折射到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人类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是一种超世俗的、对于生存问题的关怀,从而显现出人性的光辉,是一种生命意识。⑫

她始终守望着她的“私人生活”,她作品所展示的这个世界就是她的生活世界,她就是她作品中的唯一的主角,她不隐晦她的幻想、经历和经验。她的作品展开的永远是一个进行时,她的写作和阅读永远处在一个时空,她把她自己呈现给读者。⑬她本身就是一本打开的书,一本无限的女性心理学。

孤独意识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基本生活态度,是苦难意识的个人化表现,与其说孤独是陈染的写作方式、写作内容,不如说是她有意选择的生活方式。“孤独,其实是一种需要不断成长的能力,在通常人眼里,人们总是忙着聚拢成群,以便寻求对话者的慰藉,企图从别人身上照见自己,人们正在一天天丧失孤独的能力。”⑭在现实世界里,陈染所追求的孤独只能是一个少数人的神话。

陈染笔下的孤独主题不是心绪的直白宣泄或纯粹形而下的阐发,而是作家内在想象和形而上思考的结合。孤独既代表了陈染的创作心境,形成了一种生命意识,也成为陈染小说的一个主旋律,并贯穿其创作历程。显然,陈染表现的孤独是一种人类的孤独处境。尽管她对人类孤独的状态进行了大胆而无情的暴露,但她所企盼的其实是人与世界、人与人在灵魂深处的相容或沟通,是对精神家园的孜孜以求。

① 蒋 丽:《孤独与逃离:陈染笔下的女性形象》,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8页。

②③④⑤⑥ 陈 染:《私人生活》,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第3页,第41页,第16页,第3页。

⑦ 陈晓明:《无限的女性心理学:陈染论略》,小说评论,1996年第5期,第3页。

⑧⑭ 萧 钢,陈 染:《另一扇开启的门》.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⑨ 陈 染:《另一扇开启的门》,《陈染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页。

⑩ 陈 染:《角色累赘》,《陈染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44页。

⑪ 陈 染:《无处告别》,《陈染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

⑫ 王志华:《人类的关爱与生命的体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0期,第21页。

⑬ 孙绍先:《一个女人的心路历程》,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第7期,第24页。

猜你喜欢
私人生活心理世界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私人生活安宁”纳入隐私权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最后的美丽世界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谈《私人生活》中的女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