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的社会文化意义解读

2010-08-15 00:42王润华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089
名作欣赏 2010年12期
关键词:伊利亚诺夫俄国

□王润华(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 100089)

《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①是高尔基比较重要的一部小说,写于1924至1925年。小说从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开始,一直持续到十月革命前。小说通过描写阿尔塔莫诺夫家族的事业从开创,到发展,直至最后衰落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俄国整个资本主义时期的历史画面,使我们对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有一个基本了解。

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本文作者试图运用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法,从三条线索——工厂主、工人对待事业的态度及劳资双方关系的变化切入来探讨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俄国的发展变迁,其中重点放在对阿尔塔莫诺夫一家三代五人性格特点的分析,考察那个时代俄国的社会历史状况。

阿尔塔莫诺夫家的第一代

俄国废除农奴制以后,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这就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俄国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现代化的进程开始启动。

小说中的主人公伊利亚·阿尔塔莫诺夫正好赶上这个时候。他原先是个农奴,在废除农奴制之后,从公爵那里得到一笔钱,他决心利用这笔资金开创自己的事业,办麻布厂。他具备一个开创者所需要的全部性格特点:自信、敏捷、果断、干练、坚决、顽强、勇敢、无所畏惧。

伊利亚的思想观念转变很快。做农奴时,他做过公爵的田庄总管。他小心翼翼地按照老爷的吩咐、根据老爷的想法做事。虽然责任小,生活轻松,但是总不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他觉得生活没多大意思。农奴制废除后,农奴解放,获得了人身自由。他适应形势,很快转变了思想观念。他教育孩子们说,沙皇把自由给了人们,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当家做主,因此应该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大显身手。伊利亚认为,没有一个人单纯是个人,大家都是工人。人活着就应该工作,应该做事,事业才是最主要的。他在谈到大儿子彼得的时候说:“彼得没有一点儿干劲,这很糟糕。没有干劲,那就谈不到建设,也谈不到破坏。他仿佛不是在干自己的事业,而是仍旧在为主人干活,仍旧在做农奴似的。他觉不出自己已经自由了……”可见,他的思想很快适应了变化的形势。他身体力行,做事特别卖力,做了许多本可以不做的事,为的是在孩子们心里鼓起劳动的热情来。

他执著于自己的事业。从选厂址、盖厂房、买原料,到建学校、医院、教堂,一步步地将事业发展起来。凭借敏捷的头脑和超乎常人的自信,他选中了某城的一块地方,于是领着三个儿子从外乡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建厂房,说服本地不大种亚麻的人们大量种植亚麻,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建起了麻布厂,并一步步将事业扩大。他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把全部的心血和倾注到这项事业中,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由一个最初受人敌视的外乡人,逐渐在该城站稳了脚跟,并赢得当地人的尊敬。他说:“我们的事业应当像士兵一样步步前进。你们,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孙子,都有充分的工作可做。足够做三百年的。我国工业的巨大成就应当由我们阿尔塔莫诺夫家做出来。”②可见,伊利亚有着远大的目标,他创办事业是为了造福子孙、造福国家。

伊利亚没有自尊自大的习气,从不对工人摆架子,喜欢和工人一起谈天说地。工人们也都非常喜欢他。他认为工人们比较简单,都是好人,教育儿子们要依靠工人,对待他们要和气。

阿尔塔莫诺夫家的第一代经历了从农奴到自由人的转变,因此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自由,以极大的热情和充足的干劲投入到自己事业的创建中,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奠基石。工厂主和工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和谐。

阿尔塔莫诺夫家的第二代

彼得·阿尔塔莫诺夫是长子,他性格有些柔弱,喜欢农村那种简单的生活。父亲去世时把一切都交给了他,工厂的重担自然而然地也就落在了他的肩上。他对事业小心谨慎,几乎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工厂事物上。小儿子阿列克谢·阿尔塔莫诺夫深得父亲的喜爱,他聪明、机智、勇敢,性格酷似父亲。他喜欢热闹的城市生活,经常四处奔跑,在彼得看来,弟弟挑了一份较轻松的工作。兄弟俩和睦相处,共同经营父亲开创的事业。在父亲去世九周年忌辰时他们已扩建了工厂,建起了第三座厂房,医院和教堂也早已建成,工人多达几百个。他们不仅守住了父亲开创的事业,并将其发展壮大。每当听到“成百的纺锤嗡嗡地响,机床小声地喁语,机器整天喘息,喷气,工厂的上空不停地回旋着一片勤劳辛苦的响声”,作为这一切的主人,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

父亲去世后,彼得觉得好像有一只肉眼看不见的无形的大手牵着他,使他整天像轮子似的不停地转动,为事业操劳,“整日辛辛苦苦,供几百个人吃上面包,一天到晚把心思用在事业上,而且只顾为事业操心,简直没有功夫顾自己”。他一辈子忙忙碌碌,但是并未从中得到快乐,没有感到真正的愉快,相反,总感觉身体劳累,生活单调乏味,心中烦闷。书中作者用很多笔墨描写彼得无聊苦闷的心境。他非常留恋童年时在农村度过的简简单单的生活。他说:“工厂这东西不应该成为我们的事业。我们最好住到草原上去,在那儿买块土地务农。那就会少嘈杂些,生活也会更有意思些……”可以看出彼得为工厂工作好像是在尽长子的义务似的,缺少父亲那种对工作积极主动的热情。我们看一看他本人对自己的认识:“这是个好人,受了很大的委屈。生活对他不公平,如同后娘对待前娘的儿子一样。他一开始生活就做父亲顺从的、沉默的仆人。父亲并没有赐给他什么快乐,只给他一个愚蠢无味的妻子,在他肩膀上放下一个巨大而沉重的事业。”

生活中能给他带来些许安慰的是他的大儿子伊利亚,他聪明、爱动手,性格酷似爷爷老伊利亚,彼得希望大儿子将来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但是出乎他意料、让他感到失望的是儿子根本不理解他所从事的事业,不想当工厂主。这样一来,他生活中仅有的一点希望也破灭了。妻子温顺、体贴,干得一手好活,为家庭操劳一生。但是天长日久,彼得便不再满足于妻子这种平淡的爱。他衣食无忧,过着富裕的生活,于是便开始寻找刺激。他酗酒玩乐,沾染了许多坏习惯,和工厂女工厮混,开始过放荡的生活。他看到周围有许多人过着这种生活,“人们辛苦工作,戴上事业的镣铐,不问外事,一心只要尽量多攒一些钱,可是后来呢,却把钱烧掉,把它大把地丢在荡妇的脚旁,这是为什么呢?再者,这些人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结了婚,养了子女,而且都是大工厂的主人啊”。彼得逐渐形成自私、傲慢,近乎冷酷的卑劣性格。每当心情烦闷时他常常会迁怒于别人,他对看院子的吉洪横竖挑毛病,因儿子经常和一个名叫巴维尔的瘦弱小男孩交往,他便对小男孩怀有深深的敌意,最后,竟然把小男孩踢死。

弟弟阿列克谢则不然,他用乐观的态度看待一切,笑呵呵地经营工厂事物。他精力充沛,生活放纵,燃烧着永不知足的贪欲。在他看来,工商阶层是国家的主要力量,为了更好地发展工商业,所有的官都应当由商人来做,这样他们才能了解商人所从事的事业。他热心公益事业,出钱修大街,沿广场四周种椴树,在奥卡河边开辟公园,修建林荫路。

与父亲在世时相比,工厂主与工人的关系逐渐变得恶劣起来。工人大量喝酒,生活放荡,对工作马虎,失去农民那种坚韧精神。不知为什么,工人老是不满意,时而喊叫、抱怨,时而说谎,极力骗人。工厂主尽力想出一些办法,来改善同工人的关系。

尽管阿尔塔莫诺夫家的第二代人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各不相同,但是,在兄弟二人的苦心经营下,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处于不断发展壮大之中,整个俄国莫不是如此。这一点我们从阿列克谢的言谈中可以感觉得到。每当他从莫斯科回来后常常讲起那里的企业家发迹的故事,“商人造起高楼大厦来了,简直像大教堂!孩子也都受教育了”。由此可见,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俄国,一方面,整个形势比较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贵族商人经营管理着自己的工厂,俄国工商业取得了一定成就,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工厂主和工人之间的矛盾逐渐开始暴露出来。

阿尔塔莫诺夫家的第三代

随着时光的流逝,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逐渐由第三代人来掌管。阿列克谢唯一的儿子米龙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工厂事物主要由他负责。他是个非常严厉的工厂主,经营事业很有一套办法,特别关心政治,他认为俄国应该走欧洲的发展道路,而工业和技术方面欧化的伟大事业应该由商人来完成。彼得的二儿子亚科夫也对工厂的事业比较热心,而且很在行,这令老彼得感到一丝欣慰。但他们两人都“贪得无厌”,似乎要“把周围的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小说结尾我们看到阿尔塔莫诺夫家已经建起了第五座厂房,可以说事业越做越大。但是,此时国内的形势非常混乱,战争、暴乱、游行频繁发生。各种党派组织广泛宣传自己的主张,号召工人农民起来争取自由,使他们对自己的处境有了清醒的认识,工人们的思想意识开始觉醒,他们要争取自己的权利。整个形势非常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工人的觉醒和工人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工厂经常停工,工人不安心工作,经常怠工、暴动,最后,阿尔塔莫诺夫家的工厂、财产全部被革命者没收。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只经历了短短半个世纪的发展便被迫中断,遭到毁灭。工厂主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对立这条线索贯穿作品始终,这对矛盾主要是通过工厂主彼得和看院子的吉洪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反映出来。虽然自己的哥哥被老伊利亚杀死,但是吉洪忍辱负重在阿尔塔莫诺夫家干了一辈子活,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了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从创建到发展再到衰落的全过程,小说最后描写他们的工厂被没收,家庭主要人物死的死,被杀的被杀。在吉洪看来这是他们应得的报应。至此,工厂主和工人的力量此消彼长,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小说描写的是阿尔塔莫诺夫这一个家族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其实这只是作者选取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是一个缩影。窥一斑而知全貌,透过这个家族事业由盛到衰、家庭由旺到衰的整个过程的分析与解读,反映出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受挫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这对矛盾是固有的,内在的,是不可调和的,他们构成资本主义向前发展的桎梏和障碍,只有当这对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后,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能前进,这正是这篇小说的社会文化意义所在。

① 高尔基:《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以下有关该小说引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1] 高尔基.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 王一川主编.批判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伊利亚诺夫俄国
七颗钻石
艺术家作为事件的讲述者
俄罗斯最新建造的首艘军用破冰船“伊利亚?穆罗梅茨”号将于2017年秋季交付海军
Novoselova玛莎·诺夫斯洛娃【英国】
俄国白银奇葩罗赞诺夫
伊利亚斯
幽默与漫画
幽默与漫画
幽默·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