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镣铐跳舞的苏曼殊

2010-08-15 00:42刘茉琳暨南大学文学院广州510632
名作欣赏 2010年12期
关键词:苏曼殊诗作小说

□刘茉琳(暨南大学文学院, 广州 510632)

他披着袈裟,芒鞋破钵走过樱花一桥又一桥;他心怀亡国之痛,在聪慧明理的妓女怀中恸哭;他横渡太平洋,穿梭于上海、日本、新加坡、爪哇之间;他对梵文经典顶礼膜拜,数度渴望如玄奘西行,朝拜印度;他崇拜拜伦雪莱,在中西文学间数结姻缘;少年剔发的他写诗为诗僧,嗜糖成糖僧,恋情成情僧;他在杭州灵隐定心修慧,他在苏子西湖月色沉吟……断鸿零雁是他的写照,焚剑碎簪是他的心声。

这是苏曼殊,其哀在心,其艳在骨。苏曼殊的诗与小说在中国近代史上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当时的年轻人喜欢他创作之哀艳,佩服他为人之怪诞。

他是一位南社的诗人,而在小说创作中,人们又将他视作鸳鸯蝴蝶派的开山大师。实际上,苏曼殊的小说不仅仅能称得上文言文小说最后的贵族,同时也是“民国初年第一篇成功之作”。

一、日日思乡令人老,孤窗无奈正黄昏——曼殊小说

如果说对爱情的追求是他短暂一生中如绛珠仙草所需的雨露滋润,他一生“大恸”的身世传奇就是其文学生命的根基。作为一位中日混血的私生子,从小离开生母,由嫡母带养,在父亲家中得不到温暖滋润,他的敏感而易伤怀是从小就浇铸在骨子里的,漂泊中生活困苦,惨淡成长的经历在他的小说中化为字字哀痛的氛围与背景,使读者一旦进入就难以自拔。

《断鸿零雁记》共二十七章,以第一人称自传形式描写个人的身世飘零与爱情悲剧。主人公三郎幼年与母亲失散,孤苦伶仃,备受欺凌;父亲死后未婚妻的父母嫌贫悔婚,三郎不得已皈依佛门;未婚妻雪梅情深意重,资助三郎东渡日本寻母,自己在父母逼婚时绝食身亡;三郎在日本与母亲重遇,得到了亲情的抚慰,却又面临僧侣身份与表姐静子纯真爱情的矛盾,三戒俱足的三郎不得已狠心离开日本,结束这段爱情。回国之后,得知雪梅死讯,三郎重归故里凭吊红颜,全书在寻找墓地的荒草凄凉,悲痛无比的气氛中结束。

在《断鸿零雁记》之后,苏曼殊又创作了《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以及《非梦记》等小说。这些小说无不以凄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其中好几部作品的结局都是男子出家,女子殉情,带有浓厚的悲剧气氛。

苏曼殊的这些小说在遁入空门于男女情爱恨海的一方面深受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对西方小说模式的借鉴。《断鸿零雁记》用中日混血的身世,两个民族的血统,家庭与寺院的生活,僧侣身份与纯洁恋情的矛盾形成了颇具开阖的背景,主要人物静子与三郎性格鲜明;《绛纱记》采取多线条叙事,与单线条中国传统小说区别极大。在每一篇小说中,苏曼殊都注意运用了插叙、倒叙、补叙等西方现代小说技巧,使故事情节曲折,产生了曲径通幽的空灵境界。他的小说往往以纯洁爱情故事为基底,有日本私小说的风格,也深得日本樱花传统的唯美气质,异国情调浓厚。

在糅合了西方小说现代叙述方式的基础上,他的小说创作深得唐传奇的神采。自传体的形式编制宿命色彩浓重的小说情节,浪漫、哀艳的小说氛围与典雅的文言文相得益彰,恰到好处。

也许是出于对鸳鸯蝴蝶派的攻击或者文言文小说的贬抑,胡适批评苏曼殊的小说《绛纱记》“全是兽性的肉欲”,这样的说法实在不中肯。苏曼殊的小说情节拖沓,情节与氛围风格单一,甚至过于悲凉消极厌世,这样的缺点的确是有的。但是也正坦诚地描述出了那一时代的某种风气,正如周作人所言“一半固然是由于传统的生长,一半则由于革命顿挫的反动,自然倾向于颓废,原是无足怪的”,甚至“代表了那一时代文学界的风气”①。“五四”一代作家如郁达夫,虽然认为苏曼殊的小说实在做得不好,在他自己的创作如《沉沦》等代表作中,倒切实地继承了苏曼殊那一种飘零的气质,对自身家国的哀叹,郁达夫作品中最著名的自传性、坦率性、揭露自己内心情感与冲动的特征却实实在在的与苏曼殊的作品一脉相承。

苏曼殊的小说是一己的哀怨,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近代知识分子在黑暗混乱格局中内心的苦闷与悲哀。皈依佛门是一种解脱的方式,写小说自叙身世,一吐惶惑心情也是一种解脱方式。在那个历史、文化中西冲击、新旧交替的时刻里,苏曼殊的小说创作从内容、形式,到风格,都应该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

二、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曼殊的诗

苏曼殊的诗作存世的并不多,只有百来首,1985年版的《苏曼殊全集》中,柳亚子对其诗作大部分都作了时间的考证。作为南社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大多数发表在《南社丛刻》,以深得唐人韵味的诗作支持柳亚子等人反对宋诗力倡唐诗的倡议。

在《与高天梅书》中,苏曼殊曾经将拜伦与太白并称,将师梨(雪莱)比之义山;并认为宋诗派中坚人物辜鸿铭“志不在文学,而为宗室诗匠牢其根性也”。

来醉金茎露,胭脂画牡丹。

落花深一尺,不用带蒲团。

——《柬法忍》

这首诗作中,色彩艳丽的图画感柔和在宗教意识浓烈的意向中,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珍品,苏曼殊擅画,便形成了自然天成的“诗中有画”的风格。在苏曼殊的这类诗中,并没有过多的典故、辞采,他更不掩饰对古人佳句的使用,在熟悉的诗句之中加上他自己的情感体验,造就了一种全新的格调。

苏曼殊的诗作,如“我再来时人已去,涉江谁为采芙蓉。”(《过若松町有感》)“无量春愁无良恨,一时都向指尖鸣”(《本事诗》之一)等都贴近杜牧、李商隐的风格,晚唐沉郁独到、典雅婉转的风骨也成为他的诗作风格。

禅心一任峨嵋妒,佛说原来怨是嗔,

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

——《失题》之一

作为一名诗僧,苏曼殊的诗作在中国僧诗史上可谓空前绝后,与寒山、皎然等人的作品相比较,苏曼殊与佛、僧有关的诗作并没有“四大皆空”的虚无、沉闷。他以佛门弟子的身份,委婉真切地写出了僧、俗之间的一步鸿沟之遥。“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便是最深刻的写照,“华严瀑布高千尺,不及卿卿爱我情”(《本事诗》之五,之六),更是将出家人的身份与对妙龄女子炙热恋情的体悟融会在十几字里,这种千百年来难得一见的诗作恰恰是作者追求性灵自由,崇尚真性情的表现。

胡寄尘称他的诗作有“东洋风气”,郁达夫说“又加上一层清新的近代味”。的确,苏曼殊的诗作不仅仅从浑雅、空灵的唐音之中取得韵致,同时也从他所崇拜的拜伦、雪莱的诗作中吸取了不羁的反抗精神以及追求个性自由的近代色彩②。

说苏曼殊是一位浪漫诗人,并不仅仅因为他受了西方浪漫派的影响,不仅仅因为他宣扬崇拜拜伦雪莱,诗作浪漫,更重要的恐怕是他自身骨子里就禀赋的浪漫气质,这种浪漫气质时时影响着他的生活与创作。他的灵感时时与情感碰撞,在心灵中浪漫底色的调和下,形成了他独有的风格。大胆坦诚内心的创作,直抒胸臆的诗歌,苏曼殊正是以这样的姿态深深影响着其后的“五四”一代作家。

三、丈夫自有冲天气,不向他人行处行——曼殊其人

苏曼殊的朋友们都记得这是一个极端贪吃的人,并且断定他那种吃法是一种慢性自杀的政策。有谁会一次饮冰(日本早期的冰淇淋)五六斤,晚上几乎气绝身亡,第二天却继续狂饮?有谁会一次吃糖好几斤,并且说这是茶花女的最爱?又有谁会一晚上吃掉十几个芋头饼以致腹痛难忍?最终年轻而逝于肠胃不治。他甚至爱雪茄烟到了把自己的金牙敲下来换烟抽的地步。

说这是慢性自杀,也许只是他的一种潜在的心理暗示,更重要的在于,曼殊确实是一位真性情之人,在他的生命里,似乎并没有什么真正能束缚他的障碍,何论生死?他十几岁遁入空门,通梵文,爱梵典,我们却很难在他的生活中发现什么三戒俱足的羁绊。在我看来,虽然每次陷入爱恋,他就会以僧侣身份断然离去,甚至留下了无数的缠绵诗句,如“还君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僧侣身份却未必是真正羁绊他的感情的原因,在苏曼殊的心中,对爱情的纯洁与唯美的要求是异乎常人的,而他对于女子的坚贞,情感的执著也是我们处处可以发见的,由此一来,他的处处留情处处无情,再加上一件袈裟外衣,便成就了近代名士图中最传奇的一幕。

苏曼殊自有他天才的秉性,这是他那些民国的名士朋友们所一再认同的,否则,一个在报纸工作写字都有笔画错漏的人怎么可能在短短几年之间成长为一名文学奇人,从来没有正规学过绘画却有着让人称奇的绘画天赋,那些存留并不多的诗作更是让人句句留恋,字字共鸣。他对自己的天赋与才情是有深刻认识的,正如《本事诗》之一中所言“丹顿拜伦是我师,才如江海命如丝”。可以看出他对拜伦的热情不仅仅来自于对其诗歌的崇拜,同时也有来自生命体悟的共鸣。个人身世的不幸往往就是文学的大幸,苏曼殊正是如此,他的生活经历是异于常人的,他的生命轨迹是无法模拟的,他的心理曲线是浪漫多情的,所以,他的文学创作如他的为人遗世独立,奇绝傲世。

苏曼殊虽然生活在一个世道混乱的时代,从早年义无反顾地参加革命,到后来缠绵在僧俗之间的生活,他身上却有着难得的遗世独立的姿态。是天才,恰如红颜,不许人间见白头。读其小说,观其画作,吟其绝句,低头回想其身世,很难不产生悲凉凄绝的隔世哀叹。

在苏曼殊的身上,让人很容易联想到魏晋时代“竹林七贤”的风范,世道黑暗,绝世以独立。“循陔之余,惟好啸傲山林。一时夜月照积雪,泛舟中禅寺湖,歌拜伦哀希腊之篇。歌已哭,哭复歌,抗音与湖水相应。舟子惶然,疑其为精神病作也。”③这样的状态与阮籍、嵇康何其相似!桀骜不驯,颓废佯醉,力抗顽俗,清末明初的中国知识分子,如柳亚子、陈去病、章太炎等人早年身上都有反传统的竹林之气。这种反抗精神与不从流俗,苏曼殊则犹如封建末世最后的一位继承者。

在苏曼殊的身上,仿佛戴着重重的镣铐,他却义无反顾地翩翩起舞,他自然且风流,这是佛、道双重思想的合流。在他的身上,背离传统的一面走得相当远,却同样赢得了当时几乎所有名士朋友的喜爱,甚至可说是宠爱。他不可能完全脱离他所在的世道,但是他独特的生活方式,令人惊异的个人特征成就了一种浪漫的传奇色彩,萦绕在他的身上。

契阔生死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抛开对祈求真性情的继承,他更深刻地体现了一种近代性的追求,在这些行为里面糅合了对文明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从思想到行动挑战了整个封建制度。苏曼殊敢哭敢笑,人笑他痴,更敬他真。他的人格力量、浪漫风气影响和启发了当时无数的年轻人,为开一代风气之先的“五四”拉开了个性解放的序幕。

① 周作人:《答芸深先生》,《苏曼殊全集》(第五集),柳亚子编,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126页。

② 郁达夫:《杂评苏曼殊的作品》,《苏曼殊全集》(第五集),柳亚子编,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114页。

③ 柳亚子编:《潮音跋》,(飞锡:苏曼殊假托日本和尚飞锡),《苏曼殊全集》(第四集),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38页。

猜你喜欢
苏曼殊诗作小说
忘却饥饿的读书人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苏曼殊为绝世美人,损及一衣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忘却饥饿的读书人
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