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温暖守护
——解读姜宇清诗集《伙伴》

2010-08-15 00:42刘小平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北张家口075000
名作欣赏 2010年18期
关键词:伙伴故乡诗人

□刘小平(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编辑部, 河北 张家口075000)

□缪春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河北 张家口075000)

生命的温暖守护
——解读姜宇清诗集《伙伴》

□刘小平(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编辑部, 河北 张家口075000)

□缪春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河北 张家口075000)

姜宇清 《伙伴》 生态诗歌 艺术风格

诗人姜宇清的诗集《伙伴》,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生态的、生命的、美的”瑰丽画卷。蕴涵在画卷中的是“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的美感境界,是质朴、简洁、优美的语言格调,是对生命、对自然、对理想的无限热爱与不懈追求。

六月初的塞外高原早晚寒意犹在,高原上的青草刚刚长到一寸多高,在中都草原宾馆的楼顶放眼望去草原苍茫辽阔。身边带着姜宇清老师的诗集《伙伴》,欣赏并体会着诗中塞外风的粗犷,想象着诗中江南雨的温柔,和那种对生命温暖守护的情怀。

解读他的诗如同在解读他本人,解读他从小至今仍保持着原生态的高原故乡文化,解读他对塞外故乡的依恋,解读他对第二故乡——宁波的浓情。

激情是诗歌创作的基础。没有对生命热爱的激情,没有对生命本原生存状态的激情,没有对故土深深依恋的激情,没有对现实生命深深感动的激情,就不可能创作出始终保持着对生命温暖守护情怀的诗歌。姜宇清是一个对大自然、对生命、对生活敏感且充满激情的人,他始终用诗人的眼光去表现、歌颂、反思着自然、生命、环境、生存状态等现实。从青年时对故乡的土地、对周围人和事的歌颂,一路走来,到现在他对生命、自然、原生态更深刻的反思,所有的创作都表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视角——尊重自然,崇拜生命。

一、守护自然的生命状态

姜宇清生长在塞外高原,这是一片中原文明与游牧文化融合的土地。他对养育自己的这一方古远、苍茫、淳厚的土地充满了爱意。他对生命最初的体验,对大自然的感悟,触动他诗情、诗意的灵感都源自于这片保持着原生状态的土地。姜宇清诗歌多多少少、深深浅浅都不同程度地显示出这种自身与本土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血肉联系。可以说,他的呼吸、他的气质、他的情感、他的思维都已浓厚地浸染着塞外高原恢弘、古朴、率真的气息。《伙伴》诗集所选的十四首“乡村纪事”正是他记忆中的故乡,是他少年时的往事,是久远了但仍清晰的、他生命中永远温暖的回忆。

《配种站》真实地写出了一个少年看到的生命创造过程。诗人不仅写出了以往岁月里一个女知青到遥远的塞外作配种员的事,更主要的是真实、自然地表现了“大牲畜”在大自然中生命繁衍的自然状态:“我总以为,没有配种站就没有生态的高原……”不管那个岁月人们多么极“左”,都不可能停止生命的创造和延续。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少年时代真实的经历,诗以一个未谙人情、不懂世态孩子的视角去感受生命的创造过程,在孩子的眼中配种员所为是那样的神秘和震撼:“那年腊月,我还惊奇地/看到过一匹牧马下驹的全部过程/小马驹一生下/就在寒冰上站立起来”,整首诗是流畅的,从配种站所在的高高坡冈,到粉蝶与黄蜂的癫狂;从种马的嘶鸣,到年轻瘦弱的女知青为大牲畜阴阳对接配种;从没膝深草里疯长惊心的白蘑与鸟窝,到寒冬小马驹的降生,这里有动作、有气味、有色彩、有形状、有人物、有动物、有四季——是一幅动态的生命画卷,展示的是自然的生命,生命的自然。

《亮夜》是姜宇清诗集《伙伴》中很有特色的一首诗,字数有限,但表现的内容容量很大:“猫叫追赶谁家的春/马蹄轻踢谁家墙根/树杈划破谁家月影/灶口闪着谁家的表情/石榴裂开谁家嘴唇/花露膨胀谁家的瓜纹/谁家的女人推醒汉子的梦/谁家的苜蓿草里飞起一只鹌鹑/谁家的呼噜飘游夜空/谁家的麦秸亮得如母亲的针/谁家的孩子正在肚子里形成/谁家的眼睛没关上黎明……”这首诗风格上很像马致远的《天净沙》,一个词一幅画,一个诗句一道景观。诗的前半首诗人用一个个“词”,后半首用一个个诗句,让“亮夜”中的“静”都处在“动”态中。“亮夜”诗人没有描绘明月,也没有写星星,而是用一个个词、一个个诗句展示了“亮夜”中万物都那么明晰地安静着,却又都活泼泼地生长着。一个词,一种生命状态;一个诗句,一种自然的生长过程。“亮夜”只有人睡熟了,万物在“亮夜”中呈现着多姿多彩的生命成长状态。这种“亮夜”的“静”,这种“亮夜”的纯美,这种“亮夜”呈现的生命奥秘,只有在诗人故乡的山村中,只有在诗人少年儿时的梦境里。“亮夜”中的“静”更衬托出大自然生命成长的“动”,静是相对的,是人的感觉,动是绝对的,是自然而不可抗拒的。诗人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高原小村“亮夜”的风景画:人与动物、光与色、点与线、明与暗、动与静、节奏与韵律都挥洒得如此匀称和谐,恰到好处,诗人正是在对生命与自然的诗意关照中,温暖地守护着故乡的“亮夜”。

在《乡村纪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生命、自然的热爱和始终不渝的敬畏之情。作为农民的后代,他从来都不曾停下对故乡的人、故乡的草、故乡的一切歌唱。他歌颂塞外冬的壮美:《三九百灵》、《风雪落日》、《棋手》,他吟唱高原夏的绚烂:《长夏远了》、《雨前》、《一只西葫芦瓜》,他赞颂故乡人的淳朴敦厚:《牧羊人的睡相》、《一个姿势》,他感恩亲情的温暖:《草垛》、《父亲去阴山脚下认一匹种马》、《母亲,你捏我的脚像雕塑着一只脚》。读着,使我们沉浸在诗人美好回忆的瞬间,感受到诗人对故乡深刻的眷恋,特别是对于苦难中养育自己伴随自己成长的故乡、亲人,诗人充满了深情,使之成为一种深层的生命流动,同时唤起我们对生活过程的反思和热情。

二、守护自由的心灵

诗人笔下的原生态不仅表现在《乡村纪事》中,而是贯穿他诗歌创作的整个过程。在《伙伴》一百首诗中,有50首是“动物诗”,诗人把诗集取名为“伙伴”,正是生态意识的体现,也是人类回归自然意识的觉醒。

姜宇清曾说:“诗中原生态应不是纯然抒写的自然生态、抽象的自我生态、单一的‘词语生态’,而是自然、时空、情感、意识、智慧、语言等多元融合构成的有关生命本真、本性的‘句子生态’,或诗语生态。它源自诗人一颗面对存在,面对命运的,不易被表象世界以及任何花哨的词语形式遮蔽的真实、丰富、宁定的内心。它有浓郁的生活底色,土地般淳厚,蓝天般旷远,常取之于审美洞察的高度,是一种立体的情感时空的构筑与灵魂力度的重塑。”诗人在《伙伴》中描绘表现动物、环境、人类、大自然正体现了“诗人一颗面对存在,面对命运的,不易被表象世界以及任何花哨的词语形式遮蔽的真实、丰富、宁定的内心”。

姜宇清的诗句是精心打磨过的,根植于对生命的崇拜,源自于内心对客观外物的真实感受。正如郑健儿的评价:“在姜宇清的诗歌里,生态意识还表现在人类对自身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的思考上,表现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生命延续的理性追求上,表现在对生命存在的终极关怀上,一句话,即在诗歌中表现出社会生态意识。”诗人笔下的原生态不仅表现于诗中拥有塞外风带来的生命本色呼唤,不仅表现于诗中拥有江南雨滋润的历史文化情致和气息,更表现为诗人从北方到南方对自然、生命、万物反思的心路历程,拥有着扑面而来的生活状态与气息,拥有着丰富复杂的当代人情感生活的状态与气息。

诗人早期的诗歌充溢着乡情、亲情。广袤苍茫的塞外高原给予诗人广阔的胸怀,他敞开胸怀,用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语言歌唱他看到感到的美好一切。当诗人远离了塞外故乡,来到经济飞速发展的港口都市,他的诗不再停留在赞美、歌颂大自然和生命上,而是有了南国更细腻的柔情,有了更深沉的思考,正如他自己所言:“不被表象世界以及任何看似花哨的词语形式遮蔽。”诗人面对人生、社会、动物、自然、环境等重大课题时,注重挖掘人的内心生活并直接切入现代人的生存理性以及其中精神窄迫、矛盾甚至情感的杂陈与危机,《青蛙》一诗诗人很巧妙、形象地把池塘青蛙和佛堂木鱼联系在一起:

那一只肉感的颤动的绿

在古寺一侧,尤其是那只

老年的蛙,声音沧桑地绿

那一只,不朽的木鱼

均不为所动,只是依旧地与之

和鸣,敲击

那一只在池塘,那一只在佛堂

那一只于城外,那一只于尘外

那一只将月点圆,那一只将经敲残

有欲的和鸣

无欲的敲击

一只棕红,一只暗绿

木鱼是木质的青蛙,青蛙是肉质的木鱼

这里有鸣叫的青蛙,敲打的木鱼;有人的绝尘,蛙的躁动;有蛙的自由,人的无奈;有蛙的随性,人的孤寂。是青蛙的幸福还是人的悲哀?是人的超脱还是青蛙的浅薄?是自然的生态还是人生的哲理?诗人正是在客观的摹写中,在不动声色的比较中,发人深省,引人沉思。

《填充物》是诗人对现实思考富有哲理的一首诗,这首诗表现了当代人生活状态的困窘,提出了当代人的生存态度的尴尬以及精神空间的贫乏、矛盾。当代人用高科技手段可以把自身凸的抽去,可以把凹的填充,可以改变自身外在的形态。在当代人越来越远离自然,远离心灵自由而注重表面的喧嚣中,人陷入了对自身生命价值追求的悖论。人可以把自身扭曲,也可以使生命变形,但是“填充物不仅限于美容,限于人体/比如,能给月亮的弯度填充假体吗/比如,能给太阳的黑斑填充假体吗/比如,能给物欲的深壑填充假体吗/比如,能给信仰的缺席填充假体吗”。诗人的质疑正是当代人面临的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自然、环境、物欲、信仰……在诗人的质疑中,我们感到了人的渺小、卑微,感到了“填充物”的滑稽、可笑,在诗人的质疑中,我们静穆地反思人类与大自然该怎样和谐共处。

三、守护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

姜宇清的“动物诗”写了一个庞大的“动物群”,大大小小写了50多种动物。诗人所写的动物涵盖物种很广,动物种类的跨度也非常大。大的有《蓝鲸》、《白鲨》、《狮子》、《恐龙》;小到《一只蚊子》、《蚂蚁》、《跳蚤》、《蚕》。有水里游的,有天上飞的,有家禽,有走兽,有人类的朋友,也有危害人类生存的害虫。作为人类的伙伴它们千万年来合理地与人类和谐地共存于同一个地球。这些动物诗乍一读让人觉得清新易懂,反复品味,就会品出诗人追求的“言大的诗体审美本质”,以及诗人自由心灵的放飞,而且有着新颖的切入视角。诗人笔下的动物,有的抓住了“形”:《孔雀》、《蜗牛》、《刺猬》、《天鹅》,有的突出了“态”:《蓝鲸》、《熊猫》、《企鹅》、《袋鼠》,有的则写出了“意”:《海豹》、《蚕》、《麻雀》、《蜘蛛》,有的重在造“境”:《秃鹫》、《猫头鹰》、《狼》、《骆驼》。诗人把这种突出了动物“形、态、意、境”的写作方法巧妙地相互渗透穿插,并赋予所描写动物以丰富联想和比喻,以形而下具象的动物,折射出形而上的人生哲理。这些诗歌忽而轻盈,直白简明:《兔子》、《跳蚤》;忽而凝重,意味深沉:《骆驼》、《秃鹫》;忽而空灵,意境幽深:《蚕》、《青蛙》;忽而苍凉,意蕴高远:《狼》、《恐龙》。《熊猫》是一首诙谐、轻盈的诗:“戴着黑套袖黑眼镜慢吞吞的老会计/先秦的竹简上有无它记下的那笔糊涂账/它竟把古代用于刻写思想的材料做了自己的口粮”。这里有熊猫的“形”:“戴着黑套袖黑眼镜”,有熊猫的“态”:“慢吞吞的老会计”,诗人巧妙地把熊猫食用的竹子和历史上竹子作为书简联系起来,在俏皮的调侃中让人会心一笑,在回味历史文化的同时,轻松地想到憨态的熊猫。《骆驼》是诗人将“形、态、意、境”融为一体的代表作:“它就是那个愚公/但可以驮着山岳前行/汗滴的串串驼铃/击响古道,苍风……/沙漠为金黄的丝绸/原也是驼绒织成/暴风再度袭来/它关闭鼻孔和眼睛/卧成一座尖顶的教堂/抚慰朝圣和远行的灵魂”。这首诗写得苍凉、幽远,有厚重的历史沧桑感,让人感到沉重。诗中骆驼的“形、态”逼真,“意、境”深远,读者不由得不去联想大漠、风沙、人类、自然……去反思骆驼与人类相依为命的风雨历程。诗人非常形象地突出了动物的形态特征进行比喻:企鹅:“蹒跚的绅士音乐指挥家的架势”,天鹅:“一支萨克斯管主要部分是它的余音”,麻雀:“稻田中的流浪汉被稻草人赶到城市又做了城市的丐帮”,蜘蛛:“一个网虫”,蜗牛:“如一个现代移民背着一个网址”,蚕:“是个得道的高僧茧是它闭关清修的幽室”,蚂蚁密集的群像:“如大地脸上的雀斑”,鱼鹰:“曲项拱背如一排黑色编钟”。

特定的历史环境,特定的作家自身的人生态度与创作个性,对于诗歌的创作是至关重要的,它制约着诗歌的整体的时代气息,情感方式,透视生活的角度和语言格调。不难发现姜宇清的《伙伴》是他人生的三部曲:《乡村纪事》是他对塞外高原故乡生活的回忆,《春天的风》是他来到东海之滨——宁波之后对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生活的感受,《伙伴》是他沉下心来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不论他早期的乡土诗,还是后期的“动物诗”、现代诗,在语言格调上始终守护着朴素自然的风格,构成了他诗歌朴素、诚挚、健康和幽默的特点,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个性。他的诗歌语言拙朴而清新,口语而雅致,平淡而深沉,平静而饱含哲理,追求语言的乡土气息,乡土情感,乡土习俗的文化积淀。姜宇清的诗歌创作来自于灵魂深处的感动,来自生命的真挚,不论北国江南都不改初衷,他忠于生活,贴近生活,保持并创造了一种生活味道浓郁的大雅大俗的语言风度。在他的诗歌中,从不使用惊叹的词语哗众取宠,而是用平静朴素的诗句触动读者内心与自然紧密联系的本原良知,实现心灵与自然的沟通,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姜宇清诗歌的语言是淳朴的,淡淡的,稳稳的,却又是急切的,迷人的,于细腻传神简洁周致之中我们感受到那种内在的语言力量,那一种语言节奏的优美深情的流动。那是一条河,一条乡土之情的河,更是养育、滋润诗人诗歌语言生命的河,他用心灵守护着这条温暖的生命之河。

[1]姜宇清.伙伴[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

[2]缪春萍,姜宇清.心灵的诗意看守——荣荣诗歌品鉴[J].名作欣赏,2006,7(下半月刊):44-48.

[3]郑健儿.论姜宇清组诗《乡村纪事》所体现的生态意识[J].名作欣赏,2007,(5).

(责任编辑:范晶晶)

E-mail:wing07003@sina.com

刘小平,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编辑部副总编辑;缪春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伙伴故乡诗人
故乡的牵挂
走在故乡
新伙伴
我的“好伙伴”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