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语境观下的话语生成与理解
——以兰斯顿·休斯短篇小说《早秋》为例

2010-08-15 00:42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名作欣赏 2010年36期
关键词:比尔玛丽情景

□姚 琴(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 镇江212013)

情景语境观下的话语生成与理解
——以兰斯顿·休斯短篇小说《早秋》为例

□姚 琴(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 镇江212013)

语场 语旨 语式 对话分析

本文以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为指导,以兰斯顿·休斯短篇小说《早秋》为语料,从情景语境(语域理论)的三个要素:语场、语旨、语式出发对其中的人物对话进行分析,对该小说语篇中貌似平静的人物对话表层下潜伏的情感暗流进行解读。

情景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23)提出,他认为,话语和语境互相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理解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他把语境看作是由言语环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个层次组成的集合体。后来以弗斯为首的伦敦学派将语境分成三个等级,其中文化语境制约着情景语境,而情景语境又影响着语言环境(Firth,1950)。其后以韩礼德为首的功能语法学派通过语域理论(Halliday,1978)将情景语境这一概念加以完善。韩礼德认为,构成语篇的核心要素是情景语境(2001:19),他认为,情景语境由三大要素组成,即语场、语旨、语式。语场是指实际发生的事情,包括语篇发生的环境,谈话的话题,以及参与讲话者的整个活动;语旨指参与讲话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包括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说话者的态度和想要实施的意图;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包括修辞方式,可分为书面语体和口语体,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Halliday,2001:22)。迄今为止,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情景语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累累,如徐(2003)创造性地将功能语法的情景语境观应用于汉英语篇的研究。然而,将情景语境的概念和理论运用到话语分析上的研究,在国内还很少见到。本文尝试从功能语言学的情景语境观出发,运用功能语法的情景语境观中的语场、语旨、语式对小说语篇中貌似平静的人物对话表层下潜伏的情感暗流进行解读。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与同仁和读者共同探讨功能语法应用于话语分析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并为语用学的话语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小说人物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为了弄明白他们说了什么,目的是什么,是怎样达到目的的,我们在分析人物对话时必须考虑“语篇产生时周围的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情景语境(胡壮麟,1994:18)。情景线索对话语意义的推理至关重要,因为,“推理是置于情景之中的”(Schiffrin,1994:371)。而在构成使用语言的情景语境的各个要素里,只有语场、语旨和语式这三个因素对语言的使用产生直接和重大的影响(Eggins,1994:53)。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兰斯顿·休斯短篇小说《早秋》(虞建华,1999)按小说发展的时间顺序分成三个部分来解读。

1.《早秋》第一部分人物对话的情景语境分析

第一部分的语场为:一对往日恋人玛丽和比尔在华盛顿广场意外相遇,他们曾经很相爱,却因为琐事分手,在这场情变中,玛丽因冲动而先嫁人,比尔心存怨恨——这就是小说发生的背景环境。双方对话内容为打招呼和简单询问。

第一部分的语旨为:玛丽和比尔是曾经的恋人——这就是参与讲话者的角色关系,他们的对话地位相当。在交谈中,他们态度不同:玛丽主动,比尔被动,甚至不太情愿。

第一部分的语式为:玛丽和比尔当面交谈,交际方式为非正式语体中的口语体。比尔对玛丽的询问,回答极其简短,只是在回答关于自己的事业和孩子的时候,回答较详细。

下面我们来看他们说了什么,目的是什么,是怎样达到目的的。

昨日,在她穿过华盛顿广场时,这些年第一次又见到了他。

“比尔·沃克。”她叫。

他驻足,一下子并没有认出她。对他来说,她看上去如此苍老。

“玛丽!你从哪儿来?”

她下意识地仰起脸,想等他的一个吻,但他却伸出手。她握了握。

在茫茫人海中,在人来人往穿梭过街中,玛丽从众多人群中一下子就认出了比尔,何也?我们不妨根据语场线索:玛丽冲动下嫁人去推出结论,玛丽很后悔,对比尔仍念念不忘。而“他驻足,一下子并没有认出她。对他来说,她看上去如此苍老”。玛丽为什么会如此苍老,“思君使人老”也。这种推理的合理性随后得到证实:玛丽下意识地仰起脸,想等他的一个吻,她还在留恋美好的恋爱时光,恋恋不舍于比尔。

“我现在住在纽约,”她说。

“是吗?”——他礼貌地笑,但很快皱了下眉。

从语式上看,比尔得知玛丽的地址后,反应至淡,仅仅一个“是吗?”不愿再谈下去,虽然挤出些许笑容,还是掩饰不住皱眉。何故?根据语场线索推理:对于玛丽抛他而嫁他人,比尔心存怨恨,故而表现冷漠。

“总想知道你怎么样了,比尔。”

“我现在是个律师。市中心不错的公司。”

从语式上看,玛丽没有在意比尔的冷淡,她迫不及待地追问昔日恋人的情况,“总想知道”一下子将玛丽的内心情感暴露:日日思念、后悔。而比尔一扫先前的寡语,将职业的高尚,事业的兴旺一一道来,其目的何在,结合语场线索可做出如下推理:玛丽,你看,我这么优秀,你当时太没有眼光了。可见,比尔没有领会玛丽的“总想”所暗示出来的后悔情绪,因为他太需要为他受伤之心和怨恨之情复仇了。

“结婚了?”

“当然。两个孩子。”

“哦,”她应着。

从语式上看,比尔回答的信息多于玛丽所需,玛丽真正关心的是比尔是否已婚,也许幻想着旧梦重温,因为是他们是曾经的恋人,但比尔干脆利落地回答:当然结婚了,还有两个孩子。给玛丽传递这样地弦外之音:难道除了你,我找不到老婆?或,难道我这么优秀,娶不到好老婆?我不仅结婚了,和老婆还很恩爱,有两个孩子呢。听了比尔的回答,玛丽语短,甚至可以说无语以对。从语旨上推理,玛丽无奈地接受了这样的残酷现实:昔日的恋人比尔已有家有子,事业有成,他们之间的恋人角色不可能再恢复。

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虽然玛丽为自己的错误和冲动后悔,日日挂念比尔,见到比尔时非常兴奋和激动,但时过境迁,比尔已经结婚生子,心存怨恨的比尔对她平静而冷淡,这对玛丽是很大的打击。

2.《早秋》第二部分人物对话的情景语境分析

第二部分的语场为:玛丽和比尔在华盛顿广场交谈,人来人往、众多的人群、匆匆的过客,相遇又分开——这是两人对话的地理环境;而季当早秋,时值薄暮,日薄西山,落叶萧萧,萧瑟凄凉——这是两人对话的气候环境;谈话的话题为:丈夫、孩子等家庭情况。

第二部分的语旨为:玛丽和比尔是曾经的恋人——这就是参与讲话者的角色关系,他们的对话地位相当。在交谈中,他们俩的说话态度发生变化:玛丽由主动询问变为被动敷衍,话语越来越少,甚至不太情愿回答,相反,比尔则由被动应答转为主动询问和邀请。

第二部分的语式仍然为:玛丽和比尔当面交谈,交际方式为非正式语体中的口语体。比尔在反复多次以较多言词提及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而玛丽的回答则相对简短。

下面我们来看他们说了什么,目的是什么,是怎样达到目的的。

无数人从他们身边穿过,穿过公园。他们是陌生人。已是傍晚。夕阳西下。寒冷萧瑟。

“那么,你丈夫?”他问她。

“我们有三个孩子。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财务处工作。”

通过对语场信息进行分析,我们知道玛丽已经从最初见到比尔的激动与兴奋中渐渐醒悟过来:比尔已有家有子,事业有成,他很满足。在人生的路途中,他们就像华盛顿广场上来来往往的人群,有缘相遇却无缘相伴。玛丽因失望而生寒意,因寒意而无语以问。此时,比尔开始反过来询问玛丽的家庭情况,面对比尔对她丈夫的询问,她含糊其辞,虽然从语式上看,玛丽的回答比比尔的询问要详细,但其实却没有正面回答,用“我们有三个孩子”来搪塞,接着又说自己的工作地点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财务处来转移比尔的针对她丈夫的话题,可见,她对自己的丈夫和婚姻并不满意,她不愿谈及她丈夫的姓名和工作等情况。

“你看起来很……(他想说老)……健康,”他说。

她明白。在华盛顿广场的树林下,她发现自己不顾一切地向前追忆,回到过去。在俄亥俄州的时候她就比比尔大了。现在,她已完全不再年轻。但比尔依然年轻如故。

“我们住在中央公园西路,”

她说,“什么时候过来看看。”

“一定,”他回答说,“找个晚上,你和你丈夫一定和我家人吃个饭。不管什么时候,露西尔和我都愿意和你聚聚。”

广场上,枯叶从树上慢慢飘落。无风自落。秋天的薄暮。她感到有些不适。

“我们也很愿意。”她回答。

“你应该看看我的孩子。”他露齿一笑。

从语旨上看,玛丽和比尔这对昔日恋人的心理感受迥然不同。玛丽在发现自己不顾一切地向前追忆,而比尔在念念不忘地重复他的妻子和孩子,他反复提到“我家人”、“露西尔和我”、“我的孩子”等词来强调家庭的和美,以及提到孩子时的那份开心自得,所有这些都让玛丽感到很不自在。她感到有些不适是因为秋寒,更是因为心寒。从语式上看,比尔滔滔不绝,而玛丽趋向简短敷衍,她对比尔的邀请也显得那么言不由衷:“什么时候过来看看。”用“什么时候”说明她内心的挣扎,既想见到比尔,又明知过去的爱已经覆水难收,还是不见为好,而面对比尔的盛情邀请,她也只用了短短的“我们也很愿意”淡而化之,婉言谢绝。

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结论:玛丽最初见到比尔时的激动和兴奋在比尔对妻子和孩子的反复惦念中逐渐冷却与消失,她不愿意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残酷事实:旧爱已逝,旧爱不再。感伤、哀怨、无奈、悲凉让她言不由衷,情绪低落。

3.《早秋》第三部分人物对话的情景语境分析

第三部分的语场为:玛丽坐上巴士就要离开,街灯忽明忽暗,道上人来人往,车门内外玛丽和比尔咫尺天涯。本段内容为玛丽和比尔在匆忙中告别。

第三部分的语旨为:玛丽和比尔是曾经的恋人——这一角色关系未变,在告别中,他们态度不同:比尔坦然平静而冷漠,玛丽留恋不舍。

第三部分的语式为:玛丽和比尔当面告别,交际方式为非正式语体中的口语体。比尔发出简短告别词,玛丽欲语还休。

下面我们来看他们说了什么,目的是什么,是怎样达到目的的。

忽然,路灯亮了,照亮了整个第五大街,在忧郁的空气中凝成两条朦胧的光带。

“我等的车来了,”她说。他挥手,“再见。”

从语场线索推理,玛丽的心情很忧伤,因为连空气都是忧郁的,而空气朦胧也许是黄昏使然,但是否可以理解为因为她眼里的泪水蒙蒙而致,她正挣扎于情感的漩涡,感伤于旧爱的消逝,突然而至的巴士让她从忧伤中惊醒,是该离开的时候了。从语式来看,比尔的回答简洁坦然而又彬彬有礼的冷淡,短短的一个词“再见”,粉碎了玛丽的留恋。

“什么时候……”她正想说,但车门就要关了。路灯在她的视线中模糊,闪烁,模糊。自她上车,她害怕张口说话,害怕自己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突然,她大声尖叫:“再见!”但车门已经关上。

车开了。人群从他们身边穿过,穿过街道,他们是陌生人。距离和人群使比尔消失在她的视线中。那时她才想起她忘记给他地址——或向他要地址——或告诉他,她最小的儿子也叫比尔。

从语式上看,玛丽虽有千言万语哽在心头,却只说了一个“什么时候……”,结合语场信息来看,玛丽的双眼必然充盈着懊悔与哀怨的眼泪,因为街灯在她的视线中模糊,闪烁,模糊,显然她想问:我们何时再见面?却悲不自禁,不能开口,无从开口,而她最后大声呼出再见时是多么想让比尔知道她想再见他,但此时车门已关,咫尺天涯,比尔已经消失在视线中,玛丽想起了忘记告诉比尔自己的地址和向比尔要地址,忘记了告诉比尔自己小儿子也取名比尔——这一切都表明玛丽对旧爱比尔的眷恋与牵挂。从语场提示和语式特征来看,这对昔日恋人注定最终必将再度分离。

至此,我们得出结论:玛丽沉浸在感伤与哀怨中,不能自拔,对昔日恋人比尔,她纵心有千千结,语有千千万,却无法表达,在留恋与不舍中她凄然离场,留下无尽的思念。真所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语言使用是为了交际,有着一定的交际目的,并发生在一定的交际情景之中,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学关注语言的使用环境——情景语境的研究,认为语场、语旨和语式决定了交际的内容、交际双方的关系和交际的方法,而交际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语境也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徐,2003),听话者可以利用当下语境对说话者的新信息进行推导(Sperber&Wilson,1986:27)。本文历时性地对兰斯顿·休斯短篇小说《早秋》分三个部分进行解读,分析了在不同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下,交际双方话语生成的目的,对小说语篇中貌似平静的人物对话表层下潜伏的情感暗流进行了挖掘和明示,从情景语境的角度对小说的对话进行了解读,使读者对人物性格和言外之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文受江苏大学人文社科重点建设项目基金资助,项目代码jdr2006A11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虞建华.大学英语诵读文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23—325.

[4]Eggins,S.An In 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London:Continuum,1994.

[5]Firth,J.R.,Study in Linguistic Analysis[M].London:Basil Blackwell,1950.

[6]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8.

[7]Halliday and Hason.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8]Malinowski,Bronislaw.1923.“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Supplement 1 to C.K.Ogden&K.A.Richards(eds.).The Meaningof Meaning[C].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23.

(责任编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姚 琴,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翻译。

猜你喜欢
比尔玛丽情景
比尔·奈谈支持科学论证:疫情本该已经结束
情景交际
难忘的八个字
和我一起玩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楼梯间 要小心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把美留在心里
女生玛丽莎Ⅰ
有一种爱叫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