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志书总纂

2010-08-15 00:46吕慧芬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4期
关键词:篇目志书资料

吕慧芬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俗话说凡事要善始善终,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搞好志书总纂是修志成书的最后一道工序,类似于编筐编篓的收口,关系到志书的质量和成败,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志书总纂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主编统稿,从头到尾总纂全书。一部志稿,从收集资料、篇目拟定,到形成初稿,是多人共同完成的。由于每个人的阅历、知识面、文字水平不同,志稿容易产生取材标准不一、体裁运用不一、语言风格不一等问题。为此,搞好志书总纂,是提高志书质量的关键环节。那么,由谁来总纂是值得研究的。一般来说总纂者应是志书的主编。主编负有“千锤打锣,一锤定音”的作用。主编不能当挂名主编,主编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业务上懂行,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广博的知识面、扎实的文字基本功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并具有埋头修志、耐得住寂寞、倾心于修志的老黄牛精神。从保证志书的质量出发,总纂时做到“总裁专主,笔削文辞”,从头到尾总纂全书。

第二,通审全志,严格把好政治关。志稿是否做到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否做到了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把握观点的依据,以此记述改革开放20年来各行各业取得的成绩与不足,这是总纂时应严格把握的。在把握这一要求的同时,还应注意志稿中记述的事物,是否做到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做到了实事求是,秉笔直书。此外还要审查志稿记述中是否有违反党和国家保密条例的问题。把握好上述要求,才能使编纂出的志书适应当代形势需要,使其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较为客观、公正、科学地反映一地一行业的历史与现状。更能发挥其存史、资治、教育作用。

第三,通览全志,反复斟酌,调整篇目。篇目是志书的框架结构,是志书编写的纲和成书后的阅读指南。由于总纂前的篇目,只能作为编写人员搜集资料的依据和提炼归纳资料的纲领,肯定是不完善的。总纂时,随着新资料的发现和对事物不断深化理解及内容的扩充,这时经过对全志的通览,对不合理的篇章进行修改和调整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下手呢?笔者认为:一是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谋篇立目,而不能从部门和局部出发,要在不影响全局的前提下,适当照顾局部的整体性、科学性,切忌弄成部门志的篇目。二是审查篇目设计是否反映了该地该行业的全貌,并做到以事横分,横不缺项(大项)。三是篇目的归属是否合理,做到横为并列关系,纵为领属关系,划分门类的标准是同一的。四是篇目的排列顺序是否合乎逻辑,以先自然,后社会;先早后晚;先农业后工业;先经济基础,后上层建筑;先主后次的顺序排列。五是篇目的标题是否准确、简短、朴实、醒目。

第四,核查资料,防止各种“硬伤”。资料是编纂志书的基础,资料是否全面、系统、真实、准确、典型,是保证志书质量的关键。总纂时,执笔者必须充分认识资料工作在志书编纂中的重要性,集中精力,认真审查入志资料。一查资料的全面性。从一部志书来看,从自然到社会的各个门类的资料,必须完备,不能有缺门;从一部专业志来看,构成该项专业的主要要素的资料,必须齐全,不能缺项;从一项事业来看,既要反映成绩也要记载失误,既要反映经验也要记载教训,既要反映优势又要记载劣势,以防止片面性。二查资料的系统性。为了反映各项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全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资料必须具有系统性。这就是“纵不断线”。三查资料的真实性。志属信使,它的科学性是建立在资料真实性基础之上的,离开了真实性,也无科学性可言。因此,对有错误、有疑点,或有争议拿不准的资料,一定要查证和核实,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四查资料的准确性。入志资料是否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规律的本来面貌,做到不渲染,不夸大。这就要求记述中对每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结果,都能记得一清二楚,毫不含糊。不能用大概、估计、大部分、小部分等模糊语言。五查资料的典型性。搜集到的资料浩如烟海,写入志稿中应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对那些缺乏典型意义,不足以反映经验和规律的资料,要删减和调换,在资料的深度上狠下功夫。六查数字的准确和一致性。一部志书尤其是经济部类志书,由大量统计数字和统计图表来说话,这是重要的资料。对于这些统计数字和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入志的数字要准确。从各种渠道来的统计数字,不一定都准确。由于抄写、计算的错误,造成不真实。如果把那些不真实的数据写入志书,就会削弱志书的权威性。因此,在总纂时必须反复审核,这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我们在处理统计数字时要做到,对一些浮夸不实的数字要纠正,对一些不准确的数字要核对,决不能把不准确的数字写入志书中。二是入志的数字要一致。一部志书由各系统各部门参加编写,数字来自各方,是用不同方法计算出来的。如果关于同一问题的统计数字各部志书的记载不一致,分不清哪个正确,势必影响志书的科学性、资料性和真实性。为避免出现差错,总纂时一定要对所有统计数字进行核对,发现矛盾要认真找出原因,进行纠正。各部门与统计局数字不一样时,要以统计局的数字为准。同一概念要求的数字要一致,不同概念要求的数字要精确,不能自相矛盾。

第五,阅改全志,优化记述质量。篇目是志书的结构形式,而内容则是志书真正使用价值所在。一部好的志稿应为观点正确、资料翔实、特点鲜明、详略得当、无交叉重复,全面地反映该地该行业的兴衰起伏及发展变化。并且在具体记述上精美完善。总纂前,志稿有了良好的记述基础,还需要通过统稿,进一步优化质量。总纂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是否作到以时为序记述事物,并做到纵不断线,写好三点(即起点、转折点、终点),按着事物的主要发展阶段,筛选出有代表性的,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史料去记述其兴衰起伏的主要过程,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些缺乏对过细资料的综合提炼,不能把握事物的主线,不善于用历史的眼光取舍资料,在记述方法上表现为流水账、资料堆砌式的记述;或者硬性归纳出几条经验、体会,形成总结报告式的记述;或者是不去分析此事物在此地的特点(个性),盲目地加以解释,形成说明文、教科书式的记述等写法,是反映不了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解决的办法:一是抓住主线和主要发展阶段记述事物,二是坚持以时为序记述事物,三是记述时还要体现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

2.改革开放的成果记述得是否充分。第二轮志书记述的正是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在这20年间,全省各行各业都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而这些发展变化,都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脱离了改革,本轮志书记述的事物就缺乏鲜活的内容,缺乏内在的动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轮省志各分志的篇目设计上虽然没有集中反映改革开放,但我们的主导思想是采用大集中、小分散的方法去记述。大集中即反映在概述里,小分散则反映在各篇之中。黑龙江省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中小企业实行租赁、承包,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政府精简机构、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对外发展横向联合,搞活对俄罗斯的边境贸易,以及教育、科研方面的深刻变革等等。这些都是不断推进、扎实深入、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可以说,改革是黑龙江省这20年的主旋律,是重头戏,是大文章,体现了全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历史进程和真实写照。改革给各个领域、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影响,产生了许多新的变革中的事物。这些直接改革或者涉及改革的内容,在志书的各个篇章中都应充分记述,才能真正反映黑龙江省这20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历史巨变。

3.记述是否站在全省、全行业的高度。“省志者,一省范围之方志也”,此话非常准确地说明了省志的编纂内涵。毋容置疑,省志必须记述省情。作为省志中的每一部分,都要集中反映本省每一行业的整体面貌及其在本省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各分志编纂的着眼点必须高屋建瓴,从上到下记述全省本行业内容完整的条条,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上面或下面的某一块,绝不是本部门、本单位内部的那一点事情。有的志稿所记内容不能立足全省,写出本行业、本领域、本专业的全貌。这样的志书不是省志分志,而是部门志。如某部试写稿,在记述1998年抗洪救灾时,只记省里某机关是如何做的,出了多少人,捐了多少钱,捐了多少御寒衣服等等,至于全省本系统在抗洪救灾中是怎么样做的没有记述,反映不了全省在这一系统在抗洪救灾中所做贡献的全貌。再比如,有的经济类志稿,只注重国营企业、集体经济的记述,而市场经济下的其他经济体制和状况,如个体经济、股份制、三资、外资等没有反映,涵盖不了本行业的全貌。如果在记述中不注重新时期市场经济下的多元经济,怎么能充分反映新时期20年来本行业的发展变化和规律?肯定是不能充分反映的,记述的立足点是低的。那么,怎样立足全省、全行业的高度去记述?笔者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篇目设计时要高屋建瓴,立足全省、全行业;二是搜集资料时要广泛,立足全省、全行业;三是记述中不能只写省机关或直接管理的部分内容,应涵盖本行业全省的内容。记述内容既要有领导机关,更要注意全省、全行业。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省情省貌,是全省某行业完整的内容,而不是本部门、本行业的一小块。

4.记述中是否做到详略得当。志贵详备,但也并非不分轻重、主次,一律从详。而应该斟酌情况,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做到详略得当。志书是资料性著述,内容丰富、涵量大。记述中要在有限的篇幅里,既要反映全貌,又要突出重点,使其容纳更多更有价值的资料。因此,在记述中要做到详略得当是至关重要的。有的志稿详略不当的问题比较严重。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资料的占有和记述方法的掌握两个方面。如某部试写稿,第一篇共设6章,写出177页,由于第一章占有资料多,写出101页,占整篇比重的57%以上,而其它5章的内容仅占43%。显得畸轻畸重。以上是从文字量上分析。再从内容上看,第一章由于资料的占有多,没有下功夫精选,记述内容过详过细,显得冗长繁琐。相反,另外几章因为搜集的资料太少,只能粗线条地勾勒几笔,很难进入具体记述,往往是前面有一段小序,下面记述时图片加说明,形成图片加说明的注解式写法。内容极其单薄,显得无足轻重。这种详略不当的状况都需要引起注意。解决的办法:一是下大力气搜集资料,使相关薄弱章、节内容更充实、更丰富,充分体现志书存史、资治的价值。二是在记述中,执笔者加强在记述方法的掌握和对入志资料的筛选取舍上下功夫。不能因资料多而不分主次轻重一律从详,也不能因缺乏资料而从略,写成图片加说明。而应斟酌情况,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做到详略得当。

5.记述中是否做到通俗化。有些志稿由于涉及到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内容,在记述上表达得不够通俗,专业术语过多,记述问题写的太深,不够深入浅出。除了学者、专家和行内人员外,一般读者一点也看不明白。专业志要体现专业的特点,要写出专业独特之处和主要方面、主要发展变化,以区别其他事物、其他专业。“专”主要体现在内容上,而不是在文字上。当然写专业志要涉及许多专业术语、技术问题,有些甚至不好理解的技术问题,在记述时不可避免,但是一定要切记,专业志不是专业论文和专业教材书,而是面向广大读者的一部记述专业发展的志书。因此,既要写得符合专业,符合科学又要通俗易懂,既要让内行人读后受益,让外行人也能大致看明白。如果把专业志写成专业的科学著作,除了科学家、学者之外一般人一点也看不懂,就失去了志书的社会性。因此,在记述时要时时刻刻考虑到广大读者,在记述方法上更要讲究一些,将深奥的内容写的深入浅出一些,对有些难懂的技术问题、专业名词、术语可以在适当地方通俗化地说明和阐述一下,但阐述时不能形成名词解释或教科书式的写法。在文字上尽量避免大段枯燥乏味的专业术语堆砌。在实际内容上专业性要强化,在记述方法上专业性要淡化。这应该是一条总的要求。

6.处理好交叉重复。客观世界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作为记载客观世界历史和现状资料的志书,其内部各门类之间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关联的,在有些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交叉,对于这些交叉,我们不但不应回避,相反却应重视写好,以体现志书各方面的联系性。这里强调一下交叉与重复的区别。我们所说的交叉,不同于重复。交叉是浸透,回避交叉就会造成疏漏,记述事物不全面。重复则是相同的事物,简单地再出现。重复就是雷同,应是竭力避免的。那么如何处理好交叉这一问题呢?一是在制定篇目时,一定要统筹全局合理划定事物属性规定,记述范围避免外延过界。严格坚持按事业性质立志的原则,即把性质相同的事物,归并到一个门类,立为一志,做到“事以类从,类为一志”。如驾驶员培训的内容,某部志稿篇目设计时,在第二篇道路运输及第三篇道路管理等篇中都有,这显然出现了交叉重复。经过研究探讨,将此内容放入第三篇道路管理中,避免了交叉。二是各分志应突出本专业特点,不做全方位记述,做到此详彼略,详略得当,事事互见,文无重出。如黑龙江水系的内容应在《地理志》、《水利志》中详细记述,在《航务志》中略记。特别是江河湖泊的演变,在《航务志》中没有必要介绍的那么详细,应记述与航运业有关的内容,无关的舍去不记或略记。

7.掌握好记述基本要领。志书记述中基本要领的掌握很重要,在接触到的志稿中要领掌握不好的现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不扣题。写任何文章都应内容紧扣题目,标题揭示内容。二者关系不能松散,而应对号入座。编写志书也是如此。在所接触到的志稿中,文不对题、文不扣题的现象还存在。有些志稿中,标题是一回事,但内容写偏了,写拧了;或者标题不具体,内容很杂乱;或者一个标题下写两个以上的事物,相互混淆、干扰、争嘴。如某部志稿,节的标题为队伍人员,但里面混进一些机构的内容,队伍和机构混着写,队伍人员反而看不清楚了。队伍到底是什么样,怎么发展变化的看不出来。解决的办法:执笔者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去研究透资料,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拟定好篇目的标题,然后再“对症下药”地往里面装内容。二是文表不符。表随文走,文说明表,这是志书记述的基本要求。在接触到的志稿中文表不符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志稿中表不随文走,有的集中在章下序中,有的集中在节后。解决的办法,认真梳理好表应说明哪方面内容,如果是说明总的情况则可放在章下序或者节下序中,或者章节之后,其余的表说明谁的内容就随谁走。文字与表格应起到相互说明,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目的。三是记述要素不全。记述事物发展情况的基本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情况、起因、变化、结果等等。四是记述时存在插叙、倒叙现象。志书的记述方法通常叫做竖写。竖写的概念是竖写单元确定后,以时间早晚的顺序记述某事物(某行业)的发展变化。与写小说、剧本、报告文学、通讯报道等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不能插叙、倒叙。

8.做好“以事系人”。人是各项事业发展重要的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记事的时候,凡对事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包括领导人、管理工作者、科技人员、劳动模范等等,应通过以事系人的方式记述出来。有的志稿人物记的少,甚至通篇都看不到一个人。使志书缺少活力,降低了可读性。总纂时可以加强以事系人的记述,在记述事业发展时,自然地把人与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记述出来。与事业无关的不记,不必介绍人物生平和一生的活动。

第六,统一文风和行文规范。

1.统一文风。每部志稿都是多名编写人员共同完成的,即“众手成志”。由于每个人的语言风格不同,志稿难免存在文风不统一的现象。这就要求总纂人员按照志书“简洁、朴实、流畅”的体例要求,在统一文风方面把关,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做到:一是力求准确严密,实事求是。夸张、比喻、含糊不清的程度副词等词汇尽量不用;二是力求文约事丰,简明扼要;三是力求直书其事,述而不论,寓观点于记述之中;四是记述的笔法、方式、叙事习惯、语言文字等要力求统一,尽量消灭“众手成志”而产生的“七嘴八舌”的痕迹。

2.统一行文规范。总纂人员不但要对上述问题进行把关,最后还要统一行文规范。从志书体裁结构要求、图表片的穿插、时间表述、名称称谓、数字运用、代号度量衡、注释引文、文体标点、文献选录、志书署名等方面严格按照《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行文通则》(黑志委发【2003】8号文)进行一一把关。

猜你喜欢
篇目志书资料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议题确认 过程组织 篇目对比——基于群文阅读模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现象学视角下的教材比较研究*——以大陆、台湾高中语文《红楼梦》节选篇目编选为例
也说方志的体例与篇目(设计)及二者的关系(随笔)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
“概述”是一本志书的概述还是一地总貌的概述